林巧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呼喚政治教師積極的“講”。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講在“點子”上,把握時機,對學生適時點撥。
[關鍵詞]政治課堂;教師;積極的“講”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9-0052-02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課堂也由此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然而當前有些政治課堂從“教師霸占講臺”走向“學生喧鬧教室”,課堂上活動多樣、學生熱鬧非凡,但是重新審視,卻又發(fā)現(xiàn)徒有學生主體的形式,沒有教學應有的內(nèi)涵,尤其缺少教師主導的角色。課堂上教師刻意回避“講”,唯恐被扣上“滿堂灌”的帽子,于是教師“講”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漸漸消失。
教師講授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沒有高質(zhì)量的“講”,就沒有高質(zhì)量的“學”。真正有效的“講”,是一種引導,是一種啟發(fā),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那如何實現(xiàn)積極的“講”呢?需要教師講在“點子”上,把握時機,適時點撥。
一、講在“低點”處——學生思維游離時
高中政治學科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導向性,有些概念、觀點比較枯燥,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思維游離或情緒低落也是難以避免的。為使學生盡快走出“低點”,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的“講”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積極的“講”如同神奇的磁石,用充滿魔力的語言喚醒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生活與哲學模塊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在課堂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思維游離的現(xiàn)象,為此可采用故事講述這一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時,筆者講述了“木桶和木板吵架”的故事,并提出問題:究竟是木桶說了算還是木板說了算?木桶和木板的觀點有沒有合理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如何處理類似“木桶和木板”的關系?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教材,思考分析,梳理知識。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用積極的“講”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用令人深思的故事激趣、啟悟,寓教于樂,寓教于思,使學生在教師輕松的“講”中領悟了深奧的哲理。教師積極的“講”,如同膠水粘住了學生,如同磁石吸住了學生,如同號角鼓舞了學生。
二、講在“節(jié)點”處——學生情感沖突時
處于成長期的高中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難免猶豫、難免徘徊。在學生知識掌握和情感體驗的關鍵“節(jié)點”上,教師積極的“講”如同引路的明燈,打開學生閉塞的思路,引領學生走進智慧的大門。當困惑得到解決時,學生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通透感。教師積極的“講”,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涌動的交匯場。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當學生面臨價值上的兩難選擇或道德上的困境時,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引領,為其撥清迷霧。如在教學“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時,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道德兩難選擇”問題:“該不該幫同學作弊,替好友當‘槍手?”
筆者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巧問巧引,以期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你會拒絕替考嗎?你會忠于朋友還是服從規(guī)則?學生通過探究明辨是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從而推進道德認知的發(fā)展。上述案例中,教師積極的“講”,深刻而富有啟迪,勾起學生觸及靈魂的情感體驗,最終使學生豁然開朗,使課堂成了師生情感涌動的交匯場。
三、講在“盲點”處——學生未予關注時
學生不懂或沒有關注到的知識點,而教師也忽視或一帶而過的知識點,就會成為認知或情感的“盲點”。高中政治體系龐大,內(nèi)容繁多,“盲點”如果積累多了,學生就會產(chǎn)生學習上的畏懼和情感上的困惑。所以,教師通過積極的“講”,以“掃雷”式的行動,及時解決這些“盲點”,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為流暢。教師積極的“講”如同前行的拄拐,陪著學生摸索在知識的道路上。
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經(jīng)濟模式對“背景知識” “相關鏈接”等并未做深入細致的解讀,使學生形成了知識的“盲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盲點”,引證據(jù)點,各個突破,啟迪學生思維,延續(xù)文本意蘊。例如“建設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體系”這部分內(nèi)容的政策性很強,但教材對“大力發(fā)展實體經(jīng)濟,加快推進供給側(cè)結(jié)構(gòu)性改革”這一重要問題并未做詳細闡述,從而成為學生的知識盲點。這時教師要補充資料,在學生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積極的“講”,引導學生從三大主體、四大環(huán)節(jié)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掃除知識盲點,使教材知識得以連貫、飽滿。通過教師積極的“講”,學生悟得文本的意旨,并共同討論填補了“盲點”,使有限的課堂演繹出無限的精彩。
四、講在“焦點”處——學生爭論不休時
課堂上,經(jīng)常能看見學生為了某一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爭執(zhí)雙方所爭論的話題就是課堂教學的“焦點”。 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爭執(zhí)是正常的,但教師要注意控制好度。如果學生爭論不止,就需要教師及時制止,總結(jié)闡述相關觀點,使爭論學生達成共識。教師積極的“講”如同公正的法槌,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使爭執(zhí)成為一個意外的教學資源。
面對課堂爭論,教師如果能夠認真傾聽并及時抓住這些爭論點,找到引導的契合點,精心點撥,同樣會令課堂熠熠生輝。如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時,“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是財富還是包袱”引起了學生熱烈的爭論,有學生認為傳統(tǒng)文化是財富,對社會發(fā)展和人的成長有積極的作用;也有學生認為傳統(tǒng)文化是包袱,會拖累我們前進的腳步。針對學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教師從容引導,以中國古代的“孝文化”為例子,巧妙點化。在教師積極的“講”中,學生感悟到傳統(tǒng)文化如果能順應時代的變遷就能成為財富,因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評繼承、古為今用”。這時教師積極的“講”,能化腐朽為神奇,幫助學生領悟歸納并超越給定的信息,生成新的信息,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思辨能力。
五、講在“難點”處——學生思維受阻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對每個知識點都面面俱到進行講解。對學生自己能看明白的不講,學生稍加理解就能弄懂的也少講。而難點、重點是教材的內(nèi)核,往往也是考試的??键c、失分點,如果教師不講學生自己是難以理解的。這時,教師積極的“講”如同甘甜的雨露,匯集成涓涓細流滋養(yǎng)著學生求知的心田。
如在教學“矛盾”時,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是重難點之一。如何把抽象的概念、關系通俗化?筆者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思路,利用臺州盛產(chǎn)的橘子導入新課。上課時先呈現(xiàn)柚子、橙子、橘子,讓學生找出橘子與其他水果的不同之處。接著又呈現(xiàn)香蕉、蘋果、龍眼等多種水果,讓學生概述水果的共性,并思考這些共性寓于哪里,與橘子、蘋果等具體的水果是什么關系。通過實物的呈現(xiàn)和精心的設問,使學生領會到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兩者不僅相互聯(lián)結(jié)而且相互轉(zhuǎn)化。教師積極的“講”使學生比較輕松地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總之,積極的“講”是神奇的磁石,充滿魔力喚醒學生;是引路的明燈,熠熠生輝引領學生;是前行的拄拐,真心誠意支撐學生;是公正的法槌,明辨是非啟迪學生;是甘甜的雨露,涓涓細流滋養(yǎng)學生。
[? ?參? ?考? ?文? ?獻? ?]
[1]? 鄭英. 講——讓課堂找回失落的主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0(8):23-25.
[2]? 賴建華. 設置優(yōu)質(zhì)問題 引領課堂討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6(2):42-43.
[3]? 趙香蘭.巧設計·善突破·求高效:哲學教學三部曲 [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1):38-39.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