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備知(泰國Preechanont Preelekha)
(華中科技大學(xué),湖北武漢 430074)
在漢語中拼音共有二十三個聲母分別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z c s y w r。[p], [ph], [t], [th], [k],[kh], [?], [m],[n], [?], [f], [h], [s], [?], [?], [ts], [tsh], [?],[?h], [??], [??h], [l], [λ],聲母和輔音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在漢語里有二十二個輔音中,有二十個輔音專作聲母用,這二十個輔音永遠出現(xiàn)在音節(jié)的起頭。有一個輔音(ng)專作韻尾用,它永遠出現(xiàn)在音節(jié)的最末尾。有一個輔音(n)也作聲母用,出現(xiàn)在音節(jié)前頭的時候就是聲母,出現(xiàn)在音節(jié)后頭的時候就是韻尾。如“拿”ná 字的n就是“安” ān 字的n 就是韻尾,“南”nán 字前面的n 就是聲母,后面的n 是韻尾。
泰語屬于漢藏語系是泰國的官方語言。泰語共有四十四個輔音,但發(fā)音時只有21 個音位的單輔音分別[p], [t], [c], [k], [?], [ph], [th], [ch], [kh], [b], [d], [m], [n],[?], [l], [r], [f], [s], [h], [w], [j]復(fù)輔音有11 個音位分[pr], [phr], [pl], [phl], [tr], [kr], [khr], [kl], [khl], [kw],[khw]在單輔音分類的基礎(chǔ)上,以中輔音開頭的全屬于中輔音類型的復(fù)輔音,高輔音開頭的全屬于高輔音類型的復(fù)輔音,低輔音開頭的全屬于低輔音類型的復(fù)輔音。見表1。
聲母是指音節(jié)開頭的輔音,漢語語音系統(tǒng)中有二十二個聲母除了零聲母外,都是輔音。輔音是指氣流在口腔、咽頭受到不同部位的阻礙而形成的音。因此,我們可以從發(fā)音方法這個角度對聲音分析。漢泰聲母的發(fā)音根據(jù)上表所示,可以分成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邊音五類,除了五類以外泰語中還有顫音和半元音跟漢語不相同的,其中b、p、f、d、t、 g、k、h、j、q、x、zh、ch、sh、z、c、s、 [p], [ph], [t], [th], [k], [kh], [f], [h], [s], [?], [?],[ts], [tsh], [?], [?h], [??], [??h]都是清的,m、n、l、r [m],[n],[l], [λ]都是濁,只有舌尖后擦音有清濁的區(qū)別,塞音、塞擦音有送氣不送氣的區(qū)別。
表1 漢泰語輔音聲母總表
塞音聲母發(fā)音的時候,口腔某兩部分完全閉塞,氣流暫時不能通過,然后再把閉塞音的部分突然打開,有一種爆發(fā)的色彩。漢語的塞音有b、p、d、t、g、k 等六個,漢語中還有一個w 全是清音,在泰語共有七個,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區(qū)別也沒有清濁的區(qū)別。漢語有w[?]泰語中也有[?]這個舌根喉壁不送氣清塞音(也叫作喉音)發(fā)音的時候聲門閉合形成阻礙后又打開,阻礙解除后形成此音。
塞擦音聲母發(fā)塞擦音的時候,先把氣流通路閉?。ㄟ@是和塞音相同的),然后慢慢的打開,造成一條狹窄的氣流通路(這是和塞音相同的)前半段象塞音,后半段象擦音,所以叫塞擦音。漢語的塞擦音有j、q、zh、ch、z、c 等六個,在泰語中的塞擦音有二個[?]、[?h]有送氣不送氣的區(qū)別,全是清音,沒有清濁的區(qū)別。
擦音,擦音聲母的時候,發(fā)音器宮某兩部分接近,并不是完全閉緊,清流通道縮小,氣流不能自由出來,當(dāng)有摩擦的意味。擦音沒有送氣不送氣的區(qū)別。漢語有f、s、sh、h、x 等五個清擦聲母,和一個濁擦聲母r,例子:“方” fāng“桑”sāng “商”shāng “杭” háng “瓤” ráng。泰語中的擦音聲母有三個[f]、[s]、[h]
鼻音聲母,鼻音聲母發(fā)音的時候,鼻腔通氣,漢語有m、n 兩個鼻音的聲母,但泰語可以分[m]、[n]、[?]三個鼻音的聲母,全是濁音,沒有清音。例如:“麻”má“拿” ná。對鼻音而言。所有鼻腔不通氣的音(包括塞音、塞擦音、擦音、邊音等),可以叫做“口音”例如:b、z、s、l 等等(韻尾ng [?]也是鼻音,但在漢語里不是聲母)。泰語[?]是舌根鼻音:舌面后部接觸軟腭住氣流,同時軟腭下降,打開氣流通往鼻腔的通路,聲帶同時振動。
邊音,鼻音聲母的時候,舌頭的兩邊通氣,也有人習(xí)慣從一邊出氣。漢語只有一個濁邊音,沒有清邊音,例如:“來” ái。
關(guān)于漢語和泰語元音比較共有單元音和復(fù)元音。
單元音泰語有十八個單元音音位,有長短音之分,聲音的長短可區(qū)別意義,泰語單元音可以分別:/ i, i:,?, ?:, u, u:, e, e:, ?, ?:, ?, ?:, ε, ε:, o, o:, ?, ?:/但漢語中沒有長短之分,漢語共有七個單元音音位可以分別:i, y, ?, u, ?, o, ?。發(fā)音的時候,氣流通過聲門使聲帶振動,在口腔、咽頭不受阻礙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元音的發(fā)音體是聲帶,發(fā)音方法是使聲帶振動,而聲帶振動時發(fā)出的音是濁音,可見所有的元音都是濁音。從發(fā)音時間的長短來說,泰語元音可以分為長遠音和短元音。從發(fā)音過程中舌位的變化來說,又可分為單元音和復(fù)元音泰語元音共有二十一個音位,其中有十八個單元音音位,韻母的發(fā)音主要由元音來構(gòu)成,不同的元音主要是由口腔共鳴器的形成造成的,是由舌頭和嘴唇的活動決定的。舌頭的抬升、降低、前伸、后縮,嘴唇的攏圓、平展,都足以影響元音的色音。不同的元音是由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嘴唇的圓展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單韻母的發(fā)音特點是發(fā)音的時候舌位、晨形及開口度的大小始終不變。三個影響元音不同音色的因素,安漢語和泰語排列的順序如表2、表3。
表2 漢語單元音音位
表3 泰語單元音音位
舌位圖的“低”“半低”“半高”“高” 表示舌位的高低;上面的“前”“央”“后”表示舌位的前后;元音寫在線的左側(cè)表示不圓晨,寫在右邊表示圓晨。從上面的圖標(biāo)可以看出七個舌面的韻母的發(fā)音情況。
a[?]舌面、央、低、不圓晨元音。發(fā)音時聲帶振動,軟腭上升,阻住鼻腔通路嘴巴大,晨形自然狀態(tài),不圓,舌位比較低,舌頭不前不后。
o[o]舌面、后、半高、圓晨元音。發(fā)音時聲帶振動,軟腭上升,口腔半開,舌后部隆起,升到“半高”位置,舌頭后縮,雙唇收攏微呈圓形。
e[?]舌面、后、半高、不圓晨元音。發(fā)音狀況與o 相近,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發(fā)o 時晨形是圓的,發(fā)e 時晨形自然展開,微扁,不圓晨。
i[i]舌面、前、高、不圓晨元音。發(fā)音時聲帶振動,軟腭上升阻住鼻腔通路,舌頭前伸,升到高,舌尖接觸下齒背,口腔開度很小,嘴唇展開成扁形。
ü[y]舌面、前、高、圓晨元音。發(fā)音時口腔開度小,舌頭前伸,舌頭前部上升接近硬腭,其發(fā)音狀況與i 相近,在發(fā)ü 時嘴唇是向前圓的,發(fā)i 時嘴唇是扁平的。
u[u]舌面、后、高、圓晨元音。發(fā)音時聲帶振動,軟腭上升阻住鼻腔通路,口腔開度很小,舌頭后縮,并且舌頭后部上升接近軟腭,雙晨攏圓,前撮成一個小孔,氣流通過小孔流出。
er[?]卷舌、央、中、不圓晨元音。雖然用兩個字母來表示,但這里r 不表示輔音,只表示在發(fā)e 的同時加一個卷舌動作。發(fā)音是,聲帶振動,口形略開,舌位處于中央位置,晨形不圓,在發(fā)e 的同時把舌尖向硬腭卷起,就成了這個音,er 在漢語中不與輔音聲母相拼,總是自成音節(jié)。
雖然漢語和泰語都有音位i 前、高、舌頭前伸,但漢語中ü[y]舌面、前,er[?]卷舌、央、中、不圓晨元音高、圓晨元音和o[o]后、半高、圓晨元音這些元音在泰語中沒有這樣元音。
復(fù)韻母是由兩個或者三個元音構(gòu)成的韻母,在泰語中有三個音位都有長短音之分,按泰語可以分為:[i?],[??],[u?]。漢語中共有十三個元音音位。根據(jù)韻腹所處的不同的位置,可以分為前響復(fù)韻母ai,、ei、ao、ou,中響復(fù)韻母、iao、iou、uai、uei,后響復(fù)韻母ia、ie、ua、uo、üe 三類。復(fù)韻母的發(fā)音特點是在發(fā)音過程中,從一個元音向另一個元音過渡,舌位的高低、前后??谇坏拈_合以及晨形的圓展都是逐漸變化的,中間有一連串的過渡音,形成一個發(fā)音整體。
漢語共有四個聲調(diào),可分別1,2,3,4 四個調(diào)類,稱為“陰平、陽平、上平、去平”也可以稱為“第一聲、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泰語有五個聲調(diào),可分別0,1,2,3,4 按漢語和泰語排列的順序如表4。
表4 漢泰聲調(diào)表
泰語的第一聲調(diào)[33],漢語的一聲調(diào)陰平[55]是高平調(diào),泰語的第一聲調(diào)是低平調(diào),顯然漢語的一聲調(diào)比泰語要高得多,而且漢語陰平高而平,基本上保持在五度,沒有升降的文化,而泰語的[33]在聲調(diào)的末味略有下降。
泰語的第二聲調(diào)[32],實際上,漢語的上聲調(diào)后面若緊跟著陰平、陽平、去聲聲調(diào)時,這時的上聲由聲調(diào)[214]變成了降調(diào)[21],與泰語的第二聲一樣,都是由高音降為低音,音高的變化形成和升降幅度一致,所以相對音高是相同的。
泰語的三聲調(diào)[51]相當(dāng)于漢語的去聲[51],漢語的去聲時間短,并且急速下降,雖然調(diào)值都標(biāo)為[51],感知的音調(diào)卻不全相同,泰語第三聲調(diào)聽起來比漢語的去聲高些。
泰語的第四聲[25]該聲調(diào)與漢語的陰平聲調(diào)[35]一樣都是聲調(diào),雖然調(diào)的起點不同,但它們最終都升到了五度,音高的變化形式和升的幅度大體相同相對高音相同。
泰語的第五聲調(diào)[45]該聲調(diào)是個升調(diào),且調(diào)的起點較高為四,然后上升最高至五調(diào),這個聲調(diào)在漢語中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