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朱麗雷 羅芬 謝輝(通訊作者)
410005長沙市口腔醫(yī)院,湖南長沙
改良骨皮質(zhì)切開術又稱牙周加速成骨正畸術(PAOO),是臨床已證明能加速牙齒移動、縮短正畸時間、減小風險的最有效方法。但骨皮質(zhì)切開術作為手術將不可避免的對牙周完整性造成創(chuàng)傷,而骨皮質(zhì)切開術對牙周軟硬組織輪廓的影響研究少見,前牙牙齦形態(tài)是構成前牙美學的重要紅色美學部分。本研究通過比較兩種術式對牙齦各項指標的影響,觀察各種牙齦生物類型的預后特點,為臨床方案的選擇提供指導。
選擇自愿接受骨皮質(zhì)切開術正畸患者16例,年齡20~40歲,隨機分為Ⅰ組(齦溝切口)和Ⅱ組(保留齦乳頭切口)。
納入標準:具有安氏Ⅰ類和Ⅱ類磨牙關系和第一前磨牙拔除。
排除標準:①活動性牙周炎癥和牙齦萎縮;②伴露齦笑、切牙唇傾度正常而基骨靠前的雙頜前突;③長期服用皮質(zhì)類固醇或二膦酸鹽和任何其他會影響治療結果和有手術禁忌的全身性疾病。
方法:常規(guī)消毒鋪單,局部浸潤麻醉后,于14~24 唇頰側根據(jù)分組采用齦溝切口或保留齦乳頭切口,翻開全厚黏骨膜瓣至根方,用小球鉆分別在14~24牙根之間的牙槽骨上作縱行骨皮質(zhì)切開,其余骨皮質(zhì)表面散在打孔,穿透骨皮質(zhì)。將BIO-OSS 骨粉均勻覆蓋在整個唇側骨面,厚達2~3 mm。將全厚瓣松解復位,4-0號不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術后囑患者服用阿莫西林5 d,術后1 周拆線并開始正畸關閉間隙。骨皮質(zhì)切開術均由牙周科同一位醫(yī)師完成。
觀察指標:確定患者術前初始牙齦參數(shù)數(shù)據(jù)作為基線,包括探診深度、出血指數(shù)、牙齦生物型、附著水平、臨床冠長、齦乳頭高度、附著齦寬度。分別于術前、術后1、3個月測量牙周指標。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9.0 軟件分析;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探診深度、出血指數(shù)在基線至3個月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牙齦生物型、臨床冠長、齦乳頭高度、附著齦寬度在基線至3 個月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采用齦溝切口的薄型扇貝形牙齦在術后3個月,齦乳頭高度有所降低;保留齦乳頭切口在術后3個月內(nèi)有一定概率遺留可見瘢痕,見表1和表2。
表1 兩組在術后與基線比較的牙齦指標百分比變化(±s)
近年來由于手術放大鏡和微創(chuàng)手術器械的使用,降低了手術創(chuàng)傷,盡可能保留了軟組織,減輕了術后不適,但手術方式本身是對牙周組織完整性的創(chuàng)傷。在以往報道的病例中,患者術后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牙周組織損害[1]。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本身不會造成牙周組織的不可逆損害,牙齦的厚薄生物型及附著齦寬度也在術后3 個月無改變,但由于植骨增厚了唇側骨面,一些原本牙槽黏膜可以透出牙根輪廓的病例,術后呈現(xiàn)更豐滿平緩的輪廓。厚型牙齦,不論呈現(xiàn)扇貝或低平的外形,在兩種治療方式中,術后3 個月均能恢復術前的齦乳頭高度,與以往研究關于厚型牙齦具有更小美學風險的觀點一致[2]。而部分呈扇貝形的薄型牙齦病例,在術后齦乳頭高度有所降低。采用保留齦乳頭切口,可以避免該影響,但此時唇側牙齦切口處可遺留一定的瘢痕。該瘢痕在術后3 個月減淡。鑒于中國青少年中薄型呈扇貝形的牙齦約占10%[3],本研究結果對術式選擇有一定參考價值。
表2 兩組齦乳頭高度與術后可見瘢痕比較(±s)
表2 兩組齦乳頭高度與術后可見瘢痕比較(±s)
組別 時間 齦乳頭高度 術后可見瘢痕(%)Ⅰ組 1個月 29.54±17.89 0.00 3個月 30.54±11.67 0.00Ⅱ組 1個月 9.54±16.76 39.45 3個月 8.54±18.47 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