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斌
教育改革的深化發(fā)展使得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教師在教學中加強閱讀有效性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有效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和認知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基于閱讀教學的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學生的閱讀技巧,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了促進學生在閱讀中能夠對文本內容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悟,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問題驅動學生探究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著重以“問題”為核心引領學生由興趣到思考延伸,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收集文本問題,設計導學案
閱讀是學生獲取文本信息、發(fā)展語文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有效途徑,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問題”作為架接的橋梁,在提問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有效提升語文閱讀效果。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認真研讀課本,精心備課,明確教學目標,將文本中的問題整理歸納出來,設計成導學案,供學生預習時明確方向。
比如,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一課時,我在充分研讀教學內容和分析學情認知的基礎上設計制訂了如下導學案:首先,在學習目標的設計上,要求學生了解魯迅的生平、作品及本文寫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前提下了解劉和珍的生平及死難經(jīng)過,認識到反動政府的殘暴;理清寫作思路,深入理解思想感情,能夠用歷史和現(xiàn)實的眼光學習借鑒劉和珍及其他愛國青年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其次,在夯實基礎知識方面,要在朗讀中勾畫出重要的基礎知識,總結歸納生字詞、成語及典型標點符號的應用,可以在導學案中附一份自測清單以供學生鞏固。最后,在研讀賞析部分將歸納的問題羅列出來以供學生預習時思考:圍繞“紀念劉和珍君”這一中心,魯迅寫了劉和珍的哪些事件,用了哪些描寫神情舉止的詞語,這些事件反映了劉和珍的哪些品質?文章一共寫了幾類人?這些人怎樣評價或對待劉和珍等人?作者對這些人的態(tài)度是什么?作者為什么反復強調劉和珍“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
二、以生為本,鼓勵學生質疑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最終的指向目標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要打破過去學生圍繞教師權威學習的局面,營造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以問題串的形式提問,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在思維碰撞中深入理解文本,也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思考探索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生生對話中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教學《竇娥冤》一課時,我將課堂預設為三個主題進行,即品文、品人、品文化。我將學生分為三個學習小組分別針對不同的主題進行探究,小組探究結束后派出代表在班級內向同學分享自己小組的成果,其他學生針對此主題內容進行提問,在分享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竇娥所發(fā)的誓愿是否有問題呢?在“滾繡球”中她指斥了天地清濁不辨,為何在“耍孩兒”“二煞”“一煞”曲子中又寄希望于天地為她洗刷冤情呢?針對學生提出的竇娥先“罵天”后“靠天”的矛盾態(tài)度,我借此肯定了學生的質疑精神,針對這個問題,我將人物置身于當時境遇和時代背景中來引導學生分析。
三、關注文本主旨,針對性提出問題
長期以來,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慣性影響下,創(chuàng)新和質疑受到限制,教師也迫于應試教育壓力考慮教學進度,留給學生自主提問思考的時間較少,或者教師在課堂提問中目的性和邏輯性不強,提問質量不高,導致閱讀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生本理念下的課堂提問更加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教學藝術。教師可以從文本特點出發(fā),立足文本內涵,從修辭、邏輯或中心思想、篇章結構等方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原因追溯和文本分析中提升素養(yǎng)。
比如,在教學《荷塘月色》一課時,針對第4自然段的景物描寫,我先讓學生齊讀課文,針對表達技巧做了如下問題探究:(多媒體展示)這一段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是如何寫的?這樣寫有什么效果?這樣,在層層問題中明確景物和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特點作用。又如,針對第5自然段中關于月光的動詞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劃出動詞,以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這些字詞運用的巧妙之處。針對頗有爭議的《采蓮賦》是否刪除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交流,從《采蓮賦》的現(xiàn)代文翻譯、藝術描寫角度、表達技巧及對整體文章的影響等多個方面引導學生,在有效的提問中引導學生揣摩重點語句,讓學生深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基于生本理念開展問題教學不僅能有效連接學生學習動力和語文有效閱讀,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的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基于學生已有認知,深入探究閱讀教學具體策略,以問題為中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內容,感受作者寫作過程中蘊含的情感力量,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發(fā)表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見解,調動自己的思維靈動性,促進綜合素養(yǎng)有效提升。
作者單位:河北省館陶縣車畽中學(05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