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夏 施莉婷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本文應用內(nèi)容分析法,將2016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關于校園安全事件的新聞報道作為研究樣本,通過SPSS 對已建構的類目進行編碼分析,以此獲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結果。
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作為研究對象,原因有二:
一是相較于電視和廣播媒體,客戶端和報紙內(nèi)容更容易收集且方便查閱;
二是《人民日報》作為中央級傳統(tǒng)媒體,在有關校園安全的新聞報道中掌握較高話語權,能夠在事件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代表國家意志強化輿論引導。而“澎湃新聞”作為上海報業(yè)集團整改以后的新媒體產(chǎn)品代表,具備了新聞“專業(yè)化生產(chǎn)”和“網(wǎng)絡化生產(chǎn)”的混合特征,在事件發(fā)酵過程中能夠及時引發(fā)輿論,因此兩者具備較強的分析價值。
本文基于《人民日報》資源庫和“澎湃新聞”客戶端,以關鍵詞和人工檢索相結合的方式,對2016-2018年國內(nèi)外關于校園安全事件的696 篇新聞報道做全樣本分析。其中,《人民日報》以校園安全為核心內(nèi)容的報道,共計159 篇;“澎湃新聞”有關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有537 篇,占比高達77.2%。
筆者通過采集《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校園安全報道的研究樣本,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在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中建構怎樣的框架?
2.《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對于校園安全的事件的報道方式有何不同?
新聞文本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模型是坦卡特的框架列表,該研究模式設計出新聞標題、新聞圖片、圖片說明、新聞導語、消息來源、引語的選擇、引語的強調、文章所屬的系列標識、數(shù)據(jù)和圖標,文章和結論11 個指標。[1]本文借鑒這一研究模型,根據(jù)校園安全事件報道的實際情況,設計主要變量為新聞來源、報道體裁、報道主體和報道基調4 個。
1.新聞來源
新聞來源是指新聞的事實來源和轉發(fā)來源。本文將《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關于校園安全事件報道的新聞來源分為兩類:一是自采,是指《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記者自采自寫的新聞稿件;二是轉載,是指《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轉載自其他媒體的稿件。
在新聞框架中,不同的新聞來源會對新聞框架的建構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度嗣袢請蟆泛汀芭炫刃侣劇弊鳛榫哂兄匾绊懥Φ拿襟w,新聞來源將成為其選擇報道框架的重要影響因素。
“新聞自制率”是用來衡量媒體對特定事件、話題重視程度的重要指標?!度嗣袢請蟆逢P于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樣本共159 篇,自采稿件147 篇,也就是說《人民日報》對校園安全事件的新聞自制率為92.45%?!度嗣袢請蟆犯哌_90%的新聞自制率,不僅展示了《人民日報》的大報特點,同時也反映出該報對校園安全事件的重視程度。
“澎湃新聞”作為網(wǎng)絡媒體平臺,發(fā)展至今擁有大量受眾群,稿件自采量無法滿足受眾閱讀需求,所以在有關校園安全的新聞來源中,多是轉載報道。在此次樣本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澎湃新聞共計537篇稿件,141 篇是自采稿件,其余396 篇是轉載稿件,分別占總數(shù)的26.26%和73.74%。
2.報道體裁
報道體裁是新聞報道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形式,新聞報道內(nèi)容則體現(xiàn)了新聞的報道策略。本文依據(jù)現(xiàn)有樣本,將報道體裁具體分為消息、通訊、深度報道、評論以及其他五類。
對《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校園安全事件報道體裁進行編碼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均以消息類為主要報道體裁。在《人民日報》的159 篇報道中,消息類共86 篇,占比54.1%;同樣,在“澎湃新聞”的537 篇報道中,消息類報道共計413 篇,占比76.9%,明顯高于其他體裁所占比例。這是因為消息類是以事實描述為主的報道體裁,對于有關校園安全事件的新聞報道,雙方均注重以快速的方式和簡短的篇幅呈現(xiàn)校園安全事件信息。
3.報道主題
對新聞報道主題的選擇,是媒體建構報道框架的重要方式[2]。通過對校園安全事件報道的主題進行歸類統(tǒng)計,結果顯示(見表1),《人民日報》報道主題多為校園安全意識宣講,從大局的角度出發(fā),注重意識引導和災難預防;而“澎湃新聞”報道主題多為人身安全事件,從點出發(fā),聚焦事件的呈現(xiàn)和追蹤。《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為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
4.報道基調
表1 報道平臺及報道主題
對校園安全事件而言,正面報道主要包括對校園安全事件的整治決心和應對措施;客觀報道則包括了對校園安全事件的事實描述和結果追蹤;而批評報道側重關注校園安全問題的局勢和歸因。
通過《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對校園安全事件報道情感基調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兩家媒體中的客觀報道均占比較多,遠超過正面報道和批評報道。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園安全的話題中,《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都避免對事實過分渲染和夸大,同時也避開消極用詞和消極話題,盡量以客觀、真實的基調為受眾呈現(xiàn)事實真相。
中層次結構分析主要研究新聞報道的行文結構。由于《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有關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的數(shù)量較多,于是采取通過不同階段凸顯主題的方式來考察報道的演進過程。
荷蘭學者馮·戴伊克曾認為新聞報道是由約定俗成的新聞格局構造組織而形成的。這種新聞格局是由主要事件、環(huán)境、先前事件、歷史、后果(事件/行為)、言語 反應、預測、評價這樣一些因素構成。我國臺灣學者鐘蔚文也曾將新聞報道所涉事實分成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歷史、結果、影響、歸因、評估等環(huán)節(jié)。[3]
數(shù)據(jù)顯示,《人民日報》校園安全報道主題集中在主要事件的歸因和建議上。事件發(fā)生以后,如何更好的解決事件和尋找原因成為《人民日報》的報道重點。而“澎湃新聞”對于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則集中在主要事件以及先前事件的報道上,通過歷史關聯(lián)事件引出主要事件及結果,并給出相應建議。
低層次框架結構是對新聞文本框架的研究,經(jīng)常通過使用或拒絕使用某些關鍵詞、常用語、信息源和句子來強化主題結構。
1.關鍵詞
通過對關鍵詞的提取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更多以國家視角表明立場,“嚴懲”、“防治”“督導”成為其通用用法,校園安全意識宣講成為其主要報道主題?!芭炫刃侣劇眲t在響應政府領導的同時,融入了“陽光”、“溫暖”、“夢想”等積極向上的詞語,進一步體現(xiàn)其對校園安全的人文主義關懷。
2.句子
例如《人民日報》2016年11月18日發(fā)表的報道:
學校,本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然而,當種種欺凌行為不斷傷害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沖擊社會的道德底線,人們不禁要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變得暴戾?將施暴事件公之于眾,有哪些利弊?到底怎樣做,才能有效防治欺凌事件?
暴力事件頻現(xiàn),個人原因還是社會 原因?①
由上可知,《人民日報》在涉及校園欺凌的這篇報道中,通過連續(xù)的疑問語句,在表達事實的同時,也隱性地對學校、社會、媒體與相關部門提出問題與思考。相較于《人民日報》,“澎湃新聞”關于校園凌霸的整篇報道更偏向直接引語的使用,表達通俗簡單,直擊事件本身。
通過對《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 2016-2018年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兩家媒體在報道思路上存在差異,但兩者最終呈現(xiàn)的報道框架都對維護校園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度嗣袢請蟆纷鳛閲壹壝襟w,在校園安全事件的發(fā)聲能夠體現(xiàn)國家意志,在當下眾聲喧嘩的輿論環(huán)境中能夠引導輿論,防止輿論向情緒化、非理性化的方向發(fā)展?!芭炫刃侣劇弊鳛橐杂嵪鬟f為主的網(wǎng)絡媒體,在重大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中,更加關注事件本身以及事件的處理進展,能夠引發(fā)公眾對校園安全事件的關注和討論。
因此說,《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在建構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框架中,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一方面,從主題和體裁框架來看,《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雖然對校園安全事件的報道均以消息為主,但《人民日報》以官方通報為主,面向全局,表達黨和國家對校園安全問題的重視;《澎湃新聞》聚焦于點,將目標鎖定在對事件的定性、呈現(xiàn)以及事后的處理和應對上。同時,《人民日報》的新聞評論占比高于“澎湃新聞”,體現(xiàn)了兩者在輿論場中的不同作用,前者側重對復雜輿論的引導,后者則通過對事件的描述來引發(fā)輿論。
另一方面,從內(nèi)容框架的角度來看,《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的報道框架均側重于事件發(fā)生后各方對事件的態(tài)度表達,以及事件本身的處理進展與結果,多以官方通報為準。官方通報經(jīng)過有影響力的媒體轉載,能夠終止在事件調查過程中存在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謠言,緩解公眾的緊張情緒。同時,相較于《人民日報》,“澎湃新聞”對為何會發(fā)生各類校園安全事件的深層社會原因挖掘不夠深入,常停留在對事件本身的報道,而對于為什么會發(fā)生此類問題、如何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發(fā)生的問題,仍需要更多的探討。
注釋:
① 引自《人民日報》2016年11月18日報道:《什么讓孩子變得暴戾(防治校園欺凌②)》,第20 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