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科
【摘 要】災難事件即突發(fā)的“天災人禍”,容易引起社會的恐慌和焦慮,備受社會的關注。然而在這個情緒超越事實的后真相時代,媒介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媒體為了吸引受眾注意力,不顧媒體倫理道德,在災難性報道中公開發(fā)表煽動文章,甚至不加核實發(fā)布失實新聞,不僅破壞了媒介公信力,同時也給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屬帶來了傷害,此現象在新聞傳播學中稱為“二次傷害”。本文將主要分析災難報道中“二次傷害”的具體表現形式及其成因,并提出合理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災難事件;二次傷害;媒介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227-01
一、災難新聞報道中“二次傷害”表現形式
(一)刻意煽動情緒,對受害者進行道德審判。后真相時代,情緒超過事實本身。災難性事件本身就具有“情感性”“刺激性”等吸引受眾的特征,一些媒體為了盲目迎合受眾的需求,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故意煽動民眾的情緒,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進行審判,甚至不惜淹沒事實的真相亂帶節(jié)奏。那些無辜的生命他們不是冷漠不是看客,他們也有溫暖的家庭。媒體為了煽動情緒胡亂比喻,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審判不僅對受害者本人帶來了“二次傷害”,更給受害者家屬帶來了傷害。
(二)虛假新聞泛濫,標簽化處理。大數據新聞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新聞傳播呈現出渠道多元化和傳播主體多元化趨勢,自媒體平臺更是層出不窮,新聞業(yè)態(tài)的多樣性給虛假新聞提供了生存條件。在災難性突發(fā)事件中,社交媒體一方面幫助傳達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煽風點火,媒體為了抓眼球而急于判斷,進行標簽化處理,在沒有事實的情況下,足以憑借“刻板印象”自動認定其行為。受眾為釋放情緒急于表達,使得虛假新聞帶偏了社會的輿論和焦點,情緒化的文章被分享到社交媒體上,會引起對當事人的大肆指責,甚至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行為,對受害者帶來心靈上的“二次傷害”。
二、災難新聞報道中的“二次傷害”產生的原因
(一)流量變現,盲目迎合受眾低級趣味。媒體想要獲得長遠的發(fā)展,就要進行流量變現,以實現市場利益的最大化。而互聯網時代信息浩瀚如煙,公眾淹沒在繁雜的信息里,只有獨家、獨特的新聞才能脫穎而出。為了獲取點擊率,新聞生產者往往站在對立面進行情緒化表達,以標榜不正確的價值觀以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炒作新聞,進而引發(fā)公眾關注,引爆輿論場。
(二)從業(yè)門檻低,缺乏新聞專業(yè)主義素養(yǎng)。自媒體時代市場準入門檻低,人人都有了麥克風,都能夠表達自我。然而很多自媒體從業(yè)未經過專業(yè)的采編訓練,缺乏新聞專業(yè)主義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意識,很容易為了點擊率,忽略新聞報道中本應該堅持的價值觀和人文關懷,打著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幌子掩飾自己追求眼球經濟的目的,進行娛樂化、低俗化的煽情式報道,甚至不惜觸碰法律的底線。
(三)把關人效力下降,市場監(jiān)管不嚴。災難事件本身就具有關注度,選擇什么樣的內容、角度、采訪對象都需要進行嚴格把關。媒介融合的當下,人人都可以成為把關者。但是大部分網民都未經過訓練,很容易人云亦云,發(fā)布片面的信息帶動輿論,無法做到真正的客觀公正。與此同時,互聯網平臺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審核制度,事實來源未經核查就進入公眾視野,任由謠言漫天飛舞,對受害者來了極大的危害,也不利于社會輿論空間的健康運行。
三、怎么規(guī)避災難新聞中“二次傷害”
(一)增強媒體從業(yè)者媒介素養(yǎng)與人為關懷理念。媒介環(huán)境的健康是由新聞工作者塑造的,新聞編輯決定了媒介的長遠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媒體從業(yè)者應該具有專業(yè)的媒介素養(yǎng),悲天憫人的情懷。災難事件中會出現人員傷亡的慘烈畫面,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活動,要突出對人的生命、生存和人的尊嚴的關注,在采訪中本著以人為本的責任感,關心受害者及家屬,關注生命的價值,將人為關懷作理念當做素養(yǎng)融入到新聞報道中去。
(二)加強自我審核與外部監(jiān)督機制的建立。要規(guī)避災難新聞倫理失范建立內部審核機制是必要的,對新聞來源進行有效的把關,避免低質量、虛假新聞污染輿論環(huán)境,將事實核查機制嵌入到新聞生產的方方面面。同時新聞行業(yè)也要加強自我審核,通過外部力量的“他律”配合行業(yè)內部的“自律”,使廣大新聞從業(yè)者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不會因追求新聞價值的最大化而忽略最起碼的新聞素養(yǎng)與職業(yè)道德。
(三)受眾增強媒介素養(yǎng)禁用網絡暴力。互聯網時代信息龐雜,受眾對新聞媒體發(fā)出的新聞應具有基本的判斷力,增強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用戶要學會理性的使用媒介,客觀的借用媒介理性表達自身觀點,并接納不同的聲音,全面看待新聞事件?;ヂ摼W不是法外之地,不能被媒體牽著鼻子手,聽信網絡大V的一面之詞,對受害者及其家屬進行網絡暴力與人肉搜索,給受害者帶來心靈上的“二次傷害”。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傳播環(huán)境復雜,在災難事件中由于過度追求眼球經濟很容易造成“二次傷害”,只有提升專業(yè)團隊的媒介素養(yǎng),建立事實核查機制,配合外部受眾的審查,同時受眾學會理性的使用媒介,才能避免災難事件中的“二次傷害”。
參考文獻:
[1]趙平喜.突發(fā)性新聞報道中的“二次傷害”現象分析[J].新聞與法,2004(10).
[2]胡巧云.論災難性新聞報道二次傷害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6(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