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成 李鼎 李學斌 昃峰 王龍 段江波 苑翠珍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CRTD)起搏系統(tǒng)因為其植入操作復雜以及患者原有疾病較重,所以其植入后感染和/或電極功能異常發(fā)生率均較普通起搏器高,而左室電極植入于冠狀竇血管壁較薄而除顫電極與上腔靜脈的粘連較重,以及患者本身存在的心功能不全和其他合并癥都使CRT/CRTD電極拔除術較普通起搏器拔除的操作難度和風險更大。CRT/CRTD起搏裝置通常是植入在左側鎖骨下,而感染裝置拔除后,只能選擇右側鎖骨下靜脈植入新的CRT/CRTD,但是左室電極拔除后冠狀靜脈狹窄或者原有分支閉塞以及右側本身植入的復雜性,也使得左室電極拔除后再植入的難度加大。因左室電極拔除成功率、相關拔除方法、手術并發(fā)癥以及右側再植入冠狀靜脈左室電極的成功率在國內尚未有報道,筆者對于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因(CRT/CRTD)裝置感染或左室電極功能異常而就診于本院并接受拔除手術患者的上述問題進行回顧性分析。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就診于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的CRT/CRTD患者共50例,(起搏器裝置感染患者48例/左室電極故障2例,CRT、CRT-D分別為33、17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I類起搏器裝置拔除指征[1]。
1.2研究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術前均完善血生化、血常規(guī)、血型、血培養(yǎng)、心電圖、胸部X線、經胸超聲心動圖以及起搏器程控等檢查,可疑贅生物者則完善經食管超聲檢查。術前常規(guī)備血。
1.2.1電極拔除 電極導線拔除均在雜交手術室進行,術前行拔除風險及麻醉評估,高風險患者均在全麻下拔除電極導線,并于全麻術中行經食管超聲監(jiān)測。其余患者行局麻下電極導線拔除。高風險患者包括:被動固定電極導線植入>10年,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電極導線植入>3年,電極穿孔>1個月,電極數(shù)量>5根。拔除術中均經橈動脈行動脈血壓監(jiān)測。起搏依賴的患者經左側股靜脈置入右心室臨時起搏電極。術中先行雙側肘靜脈造影后分離導線與皮下組織,游離電極導線至靜脈入口處,植入時間較短(小于12個月)的電極,可先嘗試徒手或使用鎖定鋼絲拔除,植入時間大于12個月的患者根據(jù)具體情況單獨或者聯(lián)合使用下腔輔助裝置抓捕器Snare、Evolution機械鞘和/或激光鞘拔除。起搏器依賴患者在電極拔除術后植入心內膜主動固定心室電極作為其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過渡。
1.2.2經右側鎖骨下靜脈再植入左室電極 再植入適應證:電極拔除后符合CRT/CRTD適應證以及CRT/CRTD反應良好及超反應患者均建議再次植入CRT/CRTD。
再植入時間:CRT/CRTD囊袋感染而血培養(yǎng)陰性的患者,感染裝置拔出后72 h;菌血癥的患者電極拔出后抗生素至少應用2周、血培養(yǎng)陰性后72 h;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抗生素至少應用4周并血培養(yǎng)陰性72 h后,其中抗生素的選擇根據(jù)血培養(yǎng)和組織細菌培養(yǎng)的結果。左室電極功能異常患者在電極拔除后同臺再植入。
再植入部位:感染患者在原植入部位對側(均為右鎖骨下靜脈途徑)再植入新的起搏器。左室電極功能異常患者在原部位植入。
植入術中行冠狀靜脈系統(tǒng)造影,選擇左室側靜脈作為目標血管植入左室電極,如靶靜脈有明顯的狹窄可嘗試應用球囊擴張。左室電極植入失敗者行右室雙部位或希氏束起搏。
1.2.3手術成功及并發(fā)癥定義 根據(jù)美國心律學會2009年《經靜脈電極導線拔除專家共識》的描述[1]手術完全成功的定義為拔除所有的電極導線,無手術相關的永久性并發(fā)癥及死亡;臨床成功的定義為拔除所有的電極導線或殘留部分電極導線但不影響預后,比如遺留電極頭端但不會引起穿孔、血栓形成及持續(xù)性感染事件;失敗的定義為不能達到完全成功或臨床成功或造成永久性的并發(fā)癥或存在手術相關的死亡;主要并發(fā)癥定義為致命性并發(fā)癥或死亡,次要并發(fā)癥包括手術相關的事件需要藥物或者介入干預。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n(%)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描述,用四分位間距法對統(tǒng)計資料進行描述。
2.1病例特點
50名患者年齡(66.89±8.58)歲,男性(43例, 86%),CRT、CRTD患者33、17例。植入原因缺血性心肌病(11例,22%),其余均為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其中5例患者合并心房顫動(簡稱房顫)(10%),入院后查全血白細胞計數(shù)(8.76±3.01)×109/L,血紅蛋白含量(125.92±14.23)g/L,血清肌酐水平(88.33±31.76)μmol/L,高血壓病20例(40%),高脂血癥8例(16%),有腦梗死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病史11例(22%),冠狀動脈搭橋史3例(6%),糖尿病史7例(14%),心臟超聲左室射血分數(shù)(0.34±0.10),左室舒張末期內徑(67.26±9.74)mm,左室收縮末期內徑(46.87±11.47)mm。
入選的50例患者的拔除原因分別為囊袋感染38例(76%),菌血癥7例(14%),感染性心內膜炎3例(6%),其中贅生物大小分別為1.3 cm×1.5 cm、1.5 cm×2.1 cm、1.6 cm×1.7 cm,感染后于當?shù)蒯t(yī)院清創(chuàng)失敗者29例(58%)。50例共拔除電極導線146根,平均每例患者拔除電極導線2.92根,電極導線平均植入時間為55.3個月,其中有3例為美敦力公司4195 Starfix左室主動電極導線。另外非感染的2例分別為因左室電極起搏閾值升高和嚴重的膈肌刺激行電極拔除和再植入(圖1)。
A:水平位下右房、右室及左室主動電極位置。B:拔除后的心腔內電極展示,其中左室主動電極外絕緣層呈藍色。C:Snare抓捕器正在抓捕右房電極
圖11例非感染的患者因左室電極故障拔除的X線影像和拔除實物圖
2.2電極導線拔除方法及相關并發(fā)癥
左室電極完全成功拔除成功率為94%,臨床拔除成功率為6%;拔除方法參照《心律植入裝置的感染與處理》[2],其中5例(10%)未使用工具徒手拔除,22例(44%)使用鎖定鋼絲拔除,1例(2%)應用鎖定鋼絲聯(lián)合Evolution機械擴張鞘拔除,21例(42%)應用下腔輔助裝置抓捕器(Snare)拔除,1例(2%)為內外科雜交手術完成電極拔除(圖1C)。右房及右室電極完全拔除的成功率95.8%,臨床拔除的成功率為4.2%,其中右房電極共拔除48根,右室除顫電極共拔除15例,共拔除33例右室普通電極,3例患者(6.3%)應用激光鞘拔除,29例患者(60.4%)應用下腔輔助裝置抓捕器Snare拔除;住院期間圍手術期死亡1例,死亡率為2%,電極拔除手術主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1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急性呼吸衰竭),無次要并發(fā)癥。
2.3左室電極與CRT/CRTD的再植入
34例左室電極再植入患者于術中冠狀靜脈造影顯示,左室電極拔除后原側靜脈狹窄>50%的患者有15例(44.1%),原側靜脈閉塞3例(8.8%)。左室電極拔除后21例(61.8%)再植入原側靜脈,側靜脈狹窄或閉塞再植入選擇其他側靜脈10例(29.4%),1例再植入時行冠狀靜脈造影顯示原植入的后側靜脈近端重度狹窄,應用2.0 mm×20 mm球囊以6、8 atm擴張兩次后植入左室電極(圖2)。
A: 左前斜位(LAO)45度箭頭顯示CRT起搏器左室電極拔除后原電極植入的側靜脈重度狹窄。B: 右前斜位(RAO)45度下應用2.0 mm×20 mm球囊以6-8 atm擴張側靜脈。C:RAO45度下側靜脈球囊擴張后左室電極成功植入側靜脈
圖21例患者左室電極拔除后再植入X線影像
冠狀靜脈左室電極右側再植入共32例,左側再植入2例,其中28人右側再植入成功,2例左側成功再植入,左室電極再植入總的成功率為88.2%,其中經右側再植入成功率為87.5%(圖3)。4例未成功的原因均為冠狀靜脈分支的靶血管嚴重狹窄或閉塞球囊無法擴張或擴張效果差,而冠狀靜脈又無其他可植入血管,1例為嚴重的膈神經刺激和高起搏閾值而放棄。這4例患者中2例采用了右室雙部位起搏(圖4),另2例行希氏束起搏。2例左室電極功能異常的非感染患者左室電極拔除后同臺在左側鎖骨下行左室電極再植入成功;7例患者拔除電極后拒絕再次植入(1例為心功能恢復正常);另有3例患者電極拔除后經評估無雙室起搏適應證(2例為房顫伴心電圖QRS時限<120 ms,1例為持續(xù)房顫伴射血分數(shù)正?;颊?; 4例患者為再植入高危人群(嚴重的感染、心功能差伴嚴重低血壓狀態(tài)、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傷口潰瘍不愈合、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需抗凝治療)未再行CRT植入術;2例患者因雙側鎖骨下靜脈途徑無法使用而選擇心外膜和經髂靜脈植入雙腔起搏器。
A:起搏器囊袋感染。B:CRT拔除前LAO45度下X線影像。C:CRT右側再植入后LAO45度下X線影像
有6例原CRTD患者左側拔除后于右側植入CRTD,7例原左側CRTD的患者因為在首次植入后無室性心律失常發(fā)作,再植入時于右側植入CRT。1例患者原左側CRT拔除后,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提示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右側再植入CRTD。
與普通起搏器患者拔除導線相比,CRT/CRTD電極拔除的困難和風險主要來自于拔除左室電極冠狀靜脈竇破裂,以及除顫電極尤其是雙線圈除顫電極與鎖骨下靜脈和上腔靜脈粘連后破裂以及三尖瓣撕裂。本組病例顯示左室電極拔除使用鎖定鋼絲或snare均可順利拔除,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可能與左室電極直徑較細而且電極與冠狀竇之間并無特殊固定裝置有關。3例主動固定左室電極的植入時間均較短粘連并不嚴重,使用snare也順利拔除,但在拔除時明顯感覺阻力較大。本組患者中左室電極拔除主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0%。國外有2位作者報道次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分別5.6%、3.1%[3-4]。本組次要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國外文獻的報道。
A:正位下X線各電極位置。B:左室電極拔除后冠狀靜脈造影顯示原電極植入的側靜脈中遠段閉塞。C:由于原側靜脈閉塞選擇右室雙部位起搏
圖41例患者左室電極拔除后行右室雙部位起搏
從右鎖骨下靜脈途徑行左室電極再植入,由于存在鎖骨下靜脈進入上腔靜脈和從右房進入冠狀竇兩個彎度,給冠狀竇鞘管的導入以及鞘管在冠狀竇的支撐和穩(wěn)定性都帶來了困難。本中心右側再植入時的冠狀竇鞘管多選用直鞘。多選擇可調彎導管指引冠狀竇鞘管的導入,避免導管反復頂在間隔部引起冠狀竇夾層的風險。右房左右徑增大不是特別明顯時也選擇Amplatz L1鞘加泥鰍導絲導入冠狀竇鞘管。
Burke等[5]報道了冠狀靜脈左室電極拔除后原有冠狀靜脈閉塞率可達50% ,在我們的研究中左室電極拔除后原側靜脈嚴重狹窄甚至閉塞的概率為52.9%。拔除術后的血管狹窄常常是由于纖維組織增生和/或血栓形成所致,所以在此血管行球囊擴張的效果常常不佳,本組患者中僅1例在狹窄血管上行球囊擴張后成功植入了左室電極。
本研究中冠狀靜脈左室電極再植入的成功率為88.2%,均植入于左室側/后側靜脈,Zucchelli等[6]的左室電極再植入成功率達到了95.6% ,這可能與本組患者中經右鎖骨下靜脈再植入比例高達94.5%有關,而Zucchelli組只有64.4%的患者經原植入的對側右鎖骨下靜脈再植入。
本組患者中有6例為拔除后于右側植入CRTD,目前多項研究認為右側ICD與左側ICD相比,雖然可能存在除顫閾值升高的可能,但在臨床應用中仍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