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艾
在英語教學中,常遇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背會了大量的單詞,卻不會正確使用,在作業(yè)、檢測或情景交際中頻頻失誤。究其原因,這些學生把詞匯學習簡單地等同于背單詞,認為會發(fā)音、懂中文意思、能拼寫,就掌握了單詞。實際上,單詞的識記只是詞匯學習的下層目標。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認知過程,英語的詞匯學習也不例外。詞匯學習可分為四個層次:識記、領會、應用和交際。識記是指記住單詞的拼寫、發(fā)音、詞義;領會是指知道單詞的詞性、構成、方式、用法等;應用是指能在不同的情景中準確使用單詞;交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詞匯交流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首先要明確認識到識記只是詞匯學習的基礎目標,還要上升到領會和應用層次,最終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
傳統(tǒng)的詞匯學習往往是在上課之初,單獨的一小部分時間學單詞。教師領讀或者跟錄音讀,看圖片或實物、對照中文認識英語單詞。直接法對于意思明確、具體的詞,如物質名詞、人稱代詞等是非常高效的。隨著學習的深入,這種單純、專門的學單詞的方法便會顯露其局限性。這種碎片化的單詞學習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單詞的識記常常是前背后忘,效率低下。即便學生掌握了單詞的音形義等下層技能,由于缺乏語境,他們對于如何正確運用單詞,在什么情景下使用,還是一頭霧水,無從得知。加上平時檢測的方式基本是采取單詞聽寫、單項選擇等單一的手段,學生無論是在語言的輸入還是輸出階段都是脫離實際語境的。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語言學習最終是為了交際,如果不會運用,不能交流,長久以往,就會挫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有道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章。”這同樣適用于英語的詞匯學習。在語言學習中,提高詞匯量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閱讀。認知學習理論認為:當學習者獲得比較系統(tǒng)的語篇知識后,語言學習中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等零散構件就有了一個可以依附的“坐標系”,各成分不但有自己的順序定位,同時也形成了相互間的組合和聚合關系,共同組成一個網絡系統(tǒng);信息不易被遺忘又便于快速提取。文本為詞匯提供了一張網,把零碎的單詞關聯起來,詞匯的學習變得系統(tǒng)而有序。除了擴大詞匯量,學生通過閱讀,還能更好地理解單詞的意思,明確其用法和使用情景。
教材包含大量的閱讀材料,從七年級下開始,每個單元就有一篇200 字左右的小短文,到了八年級下和九年級,每個單元有兩篇300 字左右的文章。這些閱讀材料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語境,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語境促進詞匯學習。
在閱讀課上進行詞匯學習,首先要設置明確的詞匯目標,注意“避輕就重”,不可面面俱到。被選擇的詞匯應該符合以下條件:與閱讀主題緊密相關的詞匯;口語交際或書面表達中的高頻詞;妨礙學生閱讀理解的詞。此外,還要明確這些詞分別需要達到什么目的,是識記、理解、領會還是運用等。比如Go for it 八年級上Unit 6的閱讀是關于New Year’s Resolutions,介紹了what is a resolution,when to make a resolution, three kinds of resolutions and why is it hard to keep them。根據上文提到的條件,筆者制定了以下詞匯目標。
分類 目標詞匯 掌握目標淤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詞匯resolution, promise, make a promise /resolution, keep one’s resolutions,improve識記,領會,應用于口頭/書面表達中的高頻詞at the start / beginning of, have to do with, too ...to, for this reason 識記,模仿,應用盂影響閱讀理解的詞匯physical health, exercise program,self-improvement, have ...in common 辨認,理解含義
淤是與主題密切關聯的詞匯,對于這些詞,首先在課堂上必須不斷呈現,加深印象;再者,課堂活動要圍繞著這些詞設計開展,創(chuàng)造更多接觸和使用詞匯的機會。那以后提到與resolution 相關的話題時,學生就能喚起記憶并且模仿使用這些詞匯。
于是與主題沒有關聯的詞,但經常用于書面表達,這些詞匯的目標就是識記,模仿并運用到寫作中。
盂是與主題相關,雖不密切,卻會造成閱讀障礙,學生只需“辨認”出來,如通過構詞法或者上下文理解意思。
閱讀課上的詞匯學習是為閱讀服務的,不能凌駕在文本閱讀上,更不能取代文本閱讀,否則又跳進了脫離語境孤立學單詞的圈。必須把握好詞匯處理的度,既要利用好語篇提供的“坐標系”功能,促進詞匯學習;又不能喧賓奪主,影響閱讀的進程。
閱讀課上,詞匯主要是為閱讀掃清障礙,經常只出現在導入、讀中和讀后,任務一般圍繞閱讀理解展開,忽略了詞匯在輸出的操練,不利于詞匯學習。學生從讀前第一次接觸單詞,到讀中的呈現和任務中辨認、理解、領會單詞的含義、用法以及使用情景,到讀后活動的嘗試模仿和練習使用,這個熟識是有過程的,可以用以下表格來表示。
活動 目標詞匯導入 課堂呈現/讀中出現教師讀中活動/任務讀后活動/練習課后作業(yè)/檢測活動 初次接觸 辨認詞匯與含義學生領會用法和情景 模仿使用 應用與鞏固
課本的讀中和讀后的任務經常都是圍繞閱讀主題展開,缺乏進一步促進詞匯理解和運用的練習。例如九年級Unit 6 的閱讀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這篇文章中,主題是籃球運動的發(fā)明與發(fā)展,比賽規(guī)則和普及。按照目標詞匯選擇條件,這篇的目標詞匯包括:It’s believed that ..., divide ...into ..., stop ...from ..., get ...into ..., not only ...but also ..., look up to 課本的其中一項任務是填寫思維導圖。
從畫線部分的答案可以看出目標詞匯完全沒有出現。第二項任務是根據導圖回答五個問題,相當于重復一遍導圖的信息。這樣,學生只有在導入和閱讀過程中接觸過目標詞匯,在輸出的時候完全沒有操練,那學生怎能掌握如何適應?其實,只要把導圖Game的填空部分改為填寫動詞和動詞短語,那既不耽誤閱讀,又能操練目標詞匯。
利用閱讀文本進行詞匯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修改課本原有的任務,使之既幫助閱讀理解,又促進了目標詞匯的練習。只有在輸入和輸出階段都進行詞匯的學習,學生的記憶才會深刻,才能學會使用,這才符合認知的規(guī)律。
呂叔湘先生曾說:“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币虼耍~匯要在語境中學,并在語境中用。閱讀課提供了大量接觸詞匯的機會和上下文語境,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促進詞匯學習,擴大詞匯量;詞匯的積累反之提升了閱讀能力,如此雙贏的結果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