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汪曾祺學校 宋德波
初中階段的學習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針對學生在解題訓練中出現的錯誤情況,教師要正確看待,不能一味采取“填鴨式教學”“灌輸式教學”的方法,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展開合理的引導,盡可能深化學生的數學解題認識,幫助其在解題過程中理性看待自己的一些錯誤解題思路,同時進行有效的改善,這樣大家的數學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切實的提升。
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比較擔心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所以對于學生的一些犯錯行為,有些教師會嚴厲指責,這就比較容易讓一部分學生出現畏懼的心理,久而久之,大家可能對于那些正確的知識展開了片面的接受,但是對于錯誤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有時還會對錯誤的原因產生認知上的模糊,這些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極為不利。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假設,然后對假設進行修正的過程,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認識才能夠越來越豐富,直到成熟。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除了要掌握一些解題結論外,同時還應該對自己的訓練過程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嘗試,這樣學生的認知能力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所以,針對學生出現的一些解題錯誤,教師要理性看待,不能過度苛責學生,要不斷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心態(tài),讓他們主動分析錯題原因,并展開有效的處理。
隨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斷深入,大家對知識的理解也會越來越系統(tǒng)化,這種情況下,對于一些知識內容,學生可能會出現前后互相干擾的問題。例如學生對有理數減法的內容進行解題訓練時,教師可能會對“減去一個數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數”的概念進行說明,所以在“2-3”的算式中,“-”會給學生留下減號的印象;在學習代數和的時候,同樣的算式,可能教師強調的是2與-3之和,這種情況下“-”代表的是負號,在解題中,學生很可能會由于知識的前后干擾而出現一些解題困惑,進而導致問題出現。
在課內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針對性的教學原則,對于那些學生可能會出現的解題錯誤,還有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師不妨讓大家利用對比的方法,弄清它們之前的區(qū)別和聯系。在實際的訓練中,在課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選出幾名學生代表對例題展開解答訓練,根據糾錯、訂正的方法,教師分析學生的主要問題,并引入揭示錯誤、糾正錯誤的方法,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解題認識。
在課后分析的過程中,教師不妨采用以下兩種方法:第一,鼓勵學生以小組結合的方法,由學優(yōu)生帶動學困生展開解題訓練,分析各自在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間的交流能夠更加順暢,同時也便于表露實際問題,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第二,教師不妨鼓勵學生建立一個“錯題分析本”,將自己每天解題訓練中出現的錯誤記錄下來,同時從“錯誤分析”“錯題更正”兩個方面入手,加深自己的學習印象。
總而言之,針對初中數學解題錯誤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解題認識,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深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思路,這對其未來的發(fā)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