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既是對教學資源的整合,使零散的語言文字獲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也能提高對主題閱讀的全面認識和了解,保證閱讀教學的效果。應該力求精選內(nèi)容,確定主題;導語入手,切入主題;品讀探討,感悟主題;拓展實踐,升華主題。
關(guān)鍵詞:主題式;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小學主題式閱讀教學指在課堂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閱讀活動,教師需要安排多個共同主題的文本進行教學,以一篇帶多篇,以教材文本帶動課外文本閱讀,以此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質(zhì)量。這種閱讀教學既是對教學資源的整合,使零散的語言文字獲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也能提高對主題閱讀的全面認識和了解,保證閱讀教學的效果。因此,小學閱讀教學需要進行重新整合,讓學生學在情境,將學生置于豐富而有意義的語言情景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 精選內(nèi)容,確定主題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生活閱歷較淺顯,缺乏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師對閱讀方向進行指引、閱讀資料篩選以及能力培養(yǎng)。閱讀內(nèi)容的選擇應該不拘形式,形式多樣,以單元教學內(nèi)容為依托,精選提煉主題要領(lǐng),再讓學生打開感知規(guī)律的思路,圍繞主題在情境中鏈接生活場景,細細地品味,美美地品讀,最后由學生圍繞主題目標交流和探究,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和語言素養(yǎng)。
基于語文新課標的理念,閱讀教學必須圍繞主題進行文章挖掘、拓展、歸納及操練,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閱讀速度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根據(jù)單元導讀確定整個單元的文章主題是父母之愛,教學時學生要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nèi)容,弄清楚因果關(guān)系;再通過四篇精選課文感受愛之深沉與寬廣;根據(jù)主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形”的父母之愛;最后拓展課外讀物,開啟大語文學習旅程。例如已學過的《釣魚的啟示》或龍應臺的《目送》,以人物品質(zhì)為主題,從傳統(tǒng)文化起步,與經(jīng)典接軌,讓閱讀在增加量的同時得到質(zhì)的發(fā)展。
二、 導語入手,切入主題
導語是一堂語文課能否出彩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式語文教學同樣離不開導語這一部分。簡短有趣的導入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故事性的導入滋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急于挖掘新鮮有趣的事物;設(shè)疑式導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積極探索……因此,恰當有趣的導入勝過教師過度的鞭策,自然成為閱讀課堂的“靈丹妙藥”。
一堂課的開始,往往要借助教師豐富的情感累積和知識底蘊來渲染情感,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正確把握文章的主題結(jié)構(gòu)。小學生對歷史文化了解不多,對于很多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或作出杰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的文章學習不以為然,難以營造課堂氛圍。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生初讀時總是有氣無力的,感情無法到位。因此要改進導入方式,教師事先準備一段新中國成立前多次遭受列強欺侮與侵略的短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在問題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下,根據(jù)研究主題積極探討,再用痛惜的情感進行闡述,從而奠定整個單元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明確主題。
三、 品讀探討,感悟主題
品讀文章,探討文本可以說是主題閱讀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圍繞教學過程的主題脈絡,不斷營造學生適應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集體探討,深入品讀及感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選擇兩三篇典型的文章進行解讀,必須抓住重點字、詞、句、段等進行反復琢磨、推敲,體會遣詞造句的魅力深入剖析,抓住文本精髓,學生再品讀,體悟逐步提升。另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拓展閱讀面的同時拓展主題,學生因此具備更高的語文素養(yǎng),解讀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文章不是無情物。對于那些有深刻意蘊的標題的文章,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就是文章的“題眼”,學習時緊扣“題眼”,再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便能深刻地理解文章。例如,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引導學生緊扣“生命橋”三字,結(jié)合文中的兩個主人公,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青年卻冒著生命危險獻出骨髓,最終挽救了小錢的生命;再次品讀,便可進一步探討題目的深層含義:血脈親情是生命的火種,臺灣青年慷慨無私地用自己骨髓,奇跡般挽救了大陸青年的生命,愛心如星星之火架起了一座情真意切的生命橋。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再到情感的解析,由淺及深,便能實現(xiàn)深挖主題思想的目的。
四、 拓展實踐,升華主題
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拓展閱讀,進行課外文本解讀,領(lǐng)會主題,生成文本閱讀以外的實踐活動。提煉主題需要升華主旨,提升到另一個精神層面,注重將課外資源整合課堂教學,這樣不僅促使學生的思維走出校園,還能融入自然與社會,意外捕獲新的生成點,以達到主題閱讀技巧的進步。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一課時,引導學生圍繞“對大自然的描繪與鑒賞”這一主題,可以展開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查閱、搜集資料,整理并附上自己的所聞所想,展開相應的討論;也可自己交流課內(nèi)外的文章,抒發(fā)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還可以即興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隨筆等等,不拘形式,不限內(nèi)容,以此來歌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無限風光與壯麗畫卷。這樣一來,學生在教中學,在學中思,學思結(jié)合,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又能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緒,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卓有成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是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的一種模式化閱讀教學,過程中重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性,又強調(diào)開放式學習的生成性,是一種初顯成效的閱讀教學模式的操練。從“精選主題,確定內(nèi)容”開始,再“導語入手,切入主題”,緊接著“品讀探討,感悟主題”,最后“拓展實踐,升華主題”,無一不在鍛煉著小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融四位于一體,實力塑造學生過硬的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玲.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設(shè)計研究[J].學周刊,2018(11).
[2]蔡平.論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8(5).
作者簡介:
黃德字,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程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