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攀,顧燕燕,王智明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渡讀古村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山區(qū),隸屬于蘭溪市浙江歷史文化名鎮(zhèn)女埠街道,距離集鎮(zhèn)2.5 km。村莊始建于北宋末年,先祖章公三七由淳安渡讀遷居此地。為表不忘故地,仍以渡讀為名。現(xiàn)渡讀村由渡一、渡二、渡三3個村組成,全村人口約3 500人,90%以上為章姓,是一個以章氏家族為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姓氏村落。
渡讀村1320年建村,古村落建筑十分完備,據(jù)記載和考察,有建筑組群3個,余慶堂、五鳳樓、東廳、西廳等廳堂二十多座,功德牌坊有進士牌坊和尚書牌坊兩座[1],楓山書院(章懋講學的地方)一座,其他民居一百多所。渡讀村的古建筑宏偉壯麗,鱗次櫛比,可惜大部分在太平天國時期被焚毀,現(xiàn)僅存余慶堂(國保單位,元末明初)、章氏宗廟(省保單位,祠堂,明清)、楓山故居遺址(元朝)、衍五泰前廳(明清)、三八泰廳(明清)。渡讀村是江南農耕文化民居的典型代表,從渡讀村的建筑中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化等方面,渡讀村極具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渡讀村的選址得中國傳統(tǒng)風水精髓,位于渡讀村不遠的蘭江由西南向東北穿越盆地流入錢塘江,處于山環(huán)水抱的渡讀村不失為一個藏風聚氣的居住理想地。從小的地理形勢上看,渡讀仍然山環(huán)水繞,遠有蘭江環(huán)抱,近有蘭江支流甘溪河環(huán)繞,位于兩個水環(huán)之間。北有白露山為玄山,西有大慈巖山脈為白虎砂,東有金華山脈為青龍砂,南有村前水源山為案山,“武從砂”“文從砂”意味著該地人才輩出;再者渡讀村地勢北高南低,整個村子坐北朝南,充分體現(xiàn)了山巒派的風水學說。據(jù)統(tǒng)計,渡讀村中明一朝擔任府縣地方官員有34人,擔任中央職務的有22人,“一門三進士,伯侄兩尚書”的贊譽讓村民們引以為豪。
渡讀村地形北高南低,整個村子坐北朝南,沿丘陵山地由北向南依山就勢呈梯田狀分布,房屋大部分坐北朝南,也有部分因地形及池塘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朝向。甘溪河位于村莊北面背部,為改善風水,村前建造了一口大池塘——渡讀塘。從村莊周邊看,為一條盤旋潛藏的巨龍,龍頭潛于渡讀村內,渡讀塘為其中一只眼睛。渡讀塘不僅可以改善風水,同時也起到供水防火的作用。村莊周圍植被茂盛,郁郁蔥蔥, 自然環(huán)境靜謐,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圖1)。
渡讀村依山傍水,掩映于群山之中。街巷為環(huán)狀布局形態(tài),在渡讀傳統(tǒng)村落中,其街巷空間形態(tài)小巧自然,與建筑高度之間尺度適宜,街巷寬窄相適、高低交錯,保存著良好的街巷肌理,局部有較高的居民建筑,街巷肌理整體較為和諧。渡讀村四面丘陵環(huán)繞,四周高中間低,布局以自然山水為基礎,依山就勢,疏密相間,錯落有致。
圖1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傳統(tǒng)建筑豐富的渡讀古村
渡讀民居普遍以高大外墻封閉,采用硬山做法,山墻為馬頭墻,其上安放各種式樣“坐頭”(“馬頭”),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 等數(shù)種,渡讀民居普遍采用“鵲尾式”[2]。渡讀傳統(tǒng)民居建筑山墻不全用馬頭墻,有的山墻面一半是硬山式,一半是跌落的馬頭墻;有的山墻主體是硬山式,到檐部分用馬頭墻;有的山尖露出檐,山墻腰部做成馬頭墻;還有的只是門斗部分做成馬頭墻。
渡讀民居門窗樣式豐富而獨特,內外檐裝飾多樣。大門有屋宇式門和墻門。墻門即把門安在外墻面上,墻面有平的一字墻,有的做成八字墻,形成入口前空間。渡讀傳統(tǒng)民居墻門的主要形式有石庫門和門樓。石庫門多為普通農舍采用,它的做法是用條石做成門框 (受力結構),內裝兩扇木板門,底下裝一條石門檻,即完成。門樓是將整幢房子的造型以簡化符號的形式縮影在門上,它由“樓”和“罩”兩部分組成。一般住宅用門罩,比較富裕的人家則用門樓。在渡讀村門樓多使用在宗祠這類大型建筑上,而普通的傳統(tǒng)民居則使用門罩。門罩由飛檐、重瓦、翹腳、截頭加斗拱組成。正門的門額上常題吉祥字,如“日升月恒”“華岳生輝”“桂馥蘭馨”等表達福瑞喜慶、吉祥安康、追求幸福的憧憬和意愿。 窗的種類繁多,各式各樣,有各種小窗、半墻窗、落地長窗等。渡讀民居的平面布局多為內向型,以天井為中心,正間堂屋、次間或邊間廂房及輔助用房,圍合成合院式的內向空間。因此,窗基本是向內向天井開設,這樣采光較好。對外的開窗較少,有圓形、方形等,另有些山墻面不設開窗。
在外檐裝修及內檐裝飾方面,渡讀村傳統(tǒng)民居的裝飾重點在天井院一圈,主要由牛腿、雀替、琴枋、荷包梁等檐下裝飾。此外由于民居天井較小檐柱相隔近,這些裝飾就顯得更加集中、細繁。從上往下看,樓上環(huán)天井的坐窗或走馬廊,樓下兩廂的木刻花窗。從外往里看,滿雕的坐窗或走馬廊欄板是一個層次;下面一圈花拱坐斗是第二個層次;花拱坐斗下面的琴枋、牛腿是第三個層次;牛腿立面的騎門梁、梁托、雀替、花枋又是一個層次。這結構層次在轉角處相交就構成了十分生動的圖畫,若遇有垂花柱的,則又增加了一個層次。天井一圈無論是從上到下還是從外到里,層層的木雕飾讓人眼花繚亂,人們稱該小天井為“花籃井”。
牛腿是渡讀傳統(tǒng)民居大木作裝飾的主要飾物。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呈三角板塊狀的牛腿,用上好木材鋸成牛腿狀,再在上面進行雕飾;另一種是用整料雕成立體的獅、鹿、仙人、鳳鳥、松花等形狀。這兩種牛腿,上面均置琴枋,琴枋上多刻戲曲浮雕,琴枋上置短花籃柱承托挑檐梁。在檐梁與挑檐檁之間常做成小軒天花,并在檁條下皮貼飾獅子戲球、鳥獸、蟲魚等。渡讀民居牛腿多出自東陽幫木工之手,幾乎都是帶景的圓雕或鏤空雕,用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內容豐富,包括獅鳳、花鳥、人物等。造型逼真,體態(tài)憨厚,形象鮮明突出,多層次透空雕刻精細,非常具有藝術價值(圖2)。
圖2 渡讀古村傳統(tǒng)民居木作裝飾藝術
此外,民居內還有許多小木作裝修,如隔扇門窗、掛落、美人靠、欄桿,都是空透的裝修構件,部分構件門、窗進行精細的修飾雕刻,有些上油漆。
耕讀文化是渡讀村重要的文化價值及生活理念。渡讀章氏先祖章太傅仔鈞曾立家訓:“傳家兩字,曰耕與讀;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防家兩字,曰盜與奸;亡家兩字,曰嫖與賭;敗家兩字,曰暴與兇……”[3]將“耕與讀”作為傳家的法寶放在首位,可見對耕讀的重視程度。因此渡讀村自建村之始便一直遵循著耕讀傳家的理念,不忘祖訓。
渡讀村耕讀文化歷史悠久,傳承至今,隨處可見。村左的“堂中田”是渡讀村最好的幾十畝田地,明清時期為章氏家廟所管,歷代不納皇糧,其收入均作為補貼村內貧困子弟的讀書費用?!疤弥刑铩?的東邊原有一個六邊形二層十二窗的“惜字亭”,為燃燒字紙專用,古時讀書人有散惜字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時村內讀書人手跡的字紙均在該爐子里燃燒銷毀。楓山書院是渡讀村耕讀文化的標志性建筑,為明代儒學大師章懋一手創(chuàng)辦, 全國各地來此求學的人絡繹不絕,造就了一大批高級人才。村口的渡讀塘猶如硯池,案山水源山形如筆架,這似乎也印證著渡讀村耕讀傳家的歷史文化。此外,黌門、道學里、進士牌坊(已毀)等都是見證渡讀村悠久耕讀文化的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以渡讀村章懋為代表的明中葉朱子學在與心學相爭辯的過程中,既捍衛(wèi)了朱子學,又對明代中晚期的氣學思潮以及經(jīng)世致用思潮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4]。章懋之學在闡述朱學的同時,推動氣學的復興,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精神,保持了程朱理學發(fā)展的活力,避免了心學的一言堂。章懋理學思想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個特征:其一是特別重視心性和道德修養(yǎng); 其二為經(jīng)世致用,主張富有真知實踐的有用之學,這也是他對朱子思想最主要的繼承和發(fā)展。他的這種經(jīng)世致用思想在政治和教育上卓有成效。其后以羅欽順、王廷相為代表的理學家正是發(fā)揚這種經(jīng)世致用思想以及朱子學的知性主義精神,否定了理學末流空談心性流于空疏的弊病,進而為拯民濟世提供指導原則,推動理學的發(fā)展。
宗祠是中國宗法社會基層組織及多功能公共場所[5]。明清時期,渡讀村有宗祠建筑數(shù)十處,其中以章氏家廟為總祠,下分多個分祠、分廳、分堂,如余慶堂(上廳)、徽士第(衍五廳)、世德堂、正心堂(東廳)、誠意堂(西廳)、衍六廳、恭敬堂、和貴堂(上大門廳)等,除前三個現(xiàn)仍存有外,其余都在清末太平天國運動時被焚毀。章氏家廟是渡讀章氏家族祭祀先祖的重要場所,也是講學教禮、討論族中事務的場所,同時還具有助學育才、纂修宗譜等功能。
渡讀村的宗祠建筑見證了渡讀章氏一族的興衰成敗,其興其興,其衰其衰,是研究章氏家族發(fā)展史的重要實物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此外,這些宗祠建筑尤其是章氏家廟為研究浙中宗祠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范例,具有非常高的建筑藝術價值。
渡讀村自古人才輩出,始終堅持耕讀傳家的思想理念,對教育十分的重視,黌門、道學里、楓山書院、“堂中田”“惜字亭” 等建筑和場所都是構成渡讀教育文化的標志。據(jù)記載,渡讀村終明一朝,人才輩出,可見渡讀村自古培養(yǎng)出的人才之多和影響之大,對教育重視程度之深。 此外,渡讀著名教育家、理學家章懋不僅提出了“博其文、 充其體、措諸用”的教育思想,還首倡“八股文”文式,后成為科選制式。
迎龍燈是渡讀村每年一度的大型活動,以祈驅除瘟神、風調雨順、年歲豐稔。目前村域內渡二有一條大板龍,被視為“父親”,始于同治年間,149節(jié)橋板,正月初八后一二天。渡三有兩條小板龍,被視為“兩個兒子”,始于光緒年間,121~130節(jié)橋板,正月初十后一二天。分龍頭、橋燈、龍尾三個部分,龍頭、龍尾用樟木雕刻,紅漆描金。橋燈長約1.5~1.8 m,寬250 mm,厚60、70 mm的木板,板上設有兩個燈架。橋板兩端各設有一圓孔,用圓棍前后栓連,有一人提背。每橋燈板上扎有三盞花燈,形狀造型千姿百態(tài),有八角燈、六角燈、棗形燈、宮燈、花籃燈、花瓶燈等。
每年的正月初六,村民們需攜帶祭品、鞭炮,敲鑼打鼓地去西山廟“討教”求日,擲圣杯,問吉兇,迎龍日。至吉日凌晨,先將兩菩薩送至茅庵寺,待天亮后組織村民抬龍亭,敲鑼打鼓放鞭炮至茅庵寺祭拜,將兩位菩薩放于龍亭之中,迎至村內,村民們陸續(xù)祭拜求福。天降暮色,開始組板龍迎龍燈活動,大燭臺領先,兩小龍隨后,大龍,敲鑼斷后,沿尚書牌坊—西山廟—界牌村路線至渡讀小學進村,沿到每家每戶舞龍,每到一戶人家,該家主人需將屋內已用蠟燭取下插到大燭臺里,取新的蠟燭放置自家燭臺上。龍燈到村祠和開闊的院宅前則會“盤燈”,盤燈是迎燈的最精彩之處,迎龍頭的師傅如果力量不夠或技藝不精,都會被龍身包圍或向后拖。因此,龍頭配備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每家每戶都迎新完燈后,龍燈至茅庵寺再返回村內,此時兩條小龍則卸板歸家休息,大龍還需至山崗小學處俯瞰渡讀村,再回村內卸板(據(jù)說是為了確保兩位兒子安全回家才肯放心回去之意)。第二日將兩位菩薩送至茅庵寺,至此迎龍燈儀式方才結束。
渡讀村作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村落風水格局考慮全面蘊涵傳統(tǒng)風水文化理念,空間布局合理有序,廳堂民居建筑多樣,建筑沿山而布,禮序講究,尺度宜人,功能全面,建筑裝飾細節(jié)古樸而雅致,建筑小品精細。渡讀村歷史建筑價值較高,文化底蘊深厚,是江南民居村落的典型性代表,其獨特的風水文化、建筑文化、耕讀文化、教育文化、民俗文化等是渡讀傳統(tǒng)古村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未來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基底和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