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筆者在教學《項脊軒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幾處令人費解的文字。故不揣鄙陋,試解其疑義,以求教于方家。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教學參考書》中將這句話解釋為“桂樹的影子紛雜錯落”。其中將“桂影”解釋為“桂樹的影子”似有望文生義之嫌。
這里的影子如果理解為樹木在月光照射下的陰影,那么也不可能只有“桂樹的影子”。因為,前文寫了“雜植蘭桂竹木于庭”,庭院中所栽種的不獨有“桂”,還有“木蘭、竹子及其他樹木”,何況還是“錯雜地栽種”。那么,“三五之夜”的樹影,也就不可能唯有“桂樹的影子”。
其實,此處桂影指月影、月光。古代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光為“桂影”。古代詩歌中存在大量“桂影”就是月影的例子。比如,宋代李彌遜《念奴嬌·瑤池倒影》詞:“扶疏桂影,十分光照人世?!?/p>
就“三五之夜”這句所寫的意境來看,作者所寫的是十五夜晚,月光透過“蘭桂竹木”在墻上形成的錯雜明暗的影像,在微風中搖曳生姿的靜謐與詩意。從寫作對象上看,此處所寫的應該是“明月半墻”的“明月”。
所以,筆者認為,“桂影斑駁”應理解為“月影斑駁”,其所指的應該是“明月”而非“桂樹的影子”。
人教課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師用書將這一句解釋為“我在門外一一回答?!碧K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教學參考書》將這句意譯為“我隔著門板一一回答。”細究這兩種譯文,要么語焉不詳,要么不合邏輯。
從語段上文中“娘以指叩門扉曰”來看,老嫗應該是帶著姐姐在室內(nèi),姐姐在老嫗懷里哭泣。聽到哭聲,母親趕來關切地詢問,所以才有“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的動人細節(jié)。而人教版教師用書將“從板外”解釋為“在門外”肯定不合事實邏輯。
通過分析這句話的語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主語是“吾”,也即“老嫗”;謂語是“為應答”,也即“做對答,做言語間酬答”。如《漢書藝文志》中:“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薄跋唷北硎緫鸬膶ο?,表示動作行為偏之一方,即母親。合起來“相為應答”即“一一回答她”。那么,剩下來就是“從板外”理解了。
“從”作介詞,《古代漢語詞典》有三個義項:①自,由。②向。③因,由。這三個義項中,人教版教師用書很明顯采用的第①個義項。那么,這里的“從”有沒有可能是“向”的意思呢?“向”做介詞,引出對象。從語境來看,向的對象只能是“門外的母親”。那么,“從板外”就要解釋為“向門外的母親”。那么全句聯(lián)系起來就是“我向門外你的母親一一回答她”。很明顯,這樣理解也無法講通。
筆者認為,句中的“從”不一定要理解為介詞??梢岳斫鉃閯釉~“順從,依從”的含義。就這句話及其上下文來看,老嫗是按照母親的問話而回答的,因此,這個“從”譯為“依從”,從語言環(huán)境來看有其存在的確切理由。“板外”在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方位”來借代方位中的人物或事物,“板外”的實際含義,既包括了“板外”的母親,又包括了“板外”母親的問話。
因此,筆者認為,這句話可翻譯為“我依從門外你母親的問話一一回答她。”
這樣的翻譯,不僅僅合乎當時的事實邏輯,而且在句子語法結構上也講得通。更主要的是,老嫗依從母親的話一一回答,體現(xiàn)了母親和老嫗之間那種平等親善的關系,為下文“嫗亦泣”的情感表達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