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怡
摘 要:聲樂藝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建立在傳統(tǒng)文化,戲曲和民族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各種音樂藝術,形成了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聲樂。本文從高校聲樂的現(xiàn)狀出發(fā),探討了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產生和發(fā)展。目的是通過探討,提高高校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水平,找到民族聲樂的發(fā)展途徑。
關鍵詞:高校教育 民族聲樂 教學 多元化發(fā)展
在整個藝術教學中,聲樂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在蓬勃發(fā)展。民族聲樂作為聲樂的一部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何為民族聲樂在人類歷史長河的發(fā)展中,形成了人類族群的聚集區(qū),在這個群體中,具有相同的文化積淀和共同的生活習慣的一群人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比如維吾爾聲樂、苗族聲樂和藏族聲樂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底蘊。一個地方的民族聲樂往往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的特點。在這一點上,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點。聲樂教學是藝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民族聲樂教學,聲樂教師責無旁貸,更需要廣大學生的鼎力相助。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十分活躍,想象力也十分豐富,而想象力是大學生學習的基礎。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適當進行適當進行引導,不能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在高校課程中,民族聲樂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加強聲樂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高校在實施聲樂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潮流,適應藝術多樣化的形勢,轉變教學理念,采取先進的教學方式,推進民族聲樂的不斷向前發(fā)展。為社會輸送教育教學人才、不斷發(fā)揮高校藝術教育陣地的作用。
一、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
近年來,很多音樂界的知名人士質疑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認為民族聲樂教學并沒有發(fā)揮好教學作用。這些人認為,民族聲樂應該是符合民族的發(fā)展要求,各個不同地區(qū)的民族聲樂應該是風格迥異的,所以在高校由各種風格迥異的音樂組成的一個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
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民族聲樂教學的內容不再是“個性化”和“民族化”,突出表現(xiàn)為教學內容逐漸趨于“雷同”的現(xiàn)象。試想一下,在這個日漸趨于標準化的情況下,聲樂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考驗,各種不同民族的聲樂逐漸消亡,聲音的消亡意味著民族的聲音漸漸消耗殆盡,這是十分可怕的。高校是培養(yǎng)聲樂人才的重要途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的聲樂教學仍然沒有形成完備的教學體系,聲樂教學教師隊伍和教材資源的匱乏嚴重制約了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目前民族聲樂教學遇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教學理念和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大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大學生在練習聲樂時插上想象的翅膀,這樣對聲樂的教學大有裨益。傳統(tǒng)民族聲樂教學一個致命的弱點是教師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由于種種原因,教師水平的有限,教材資料的匱乏,學校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較少。另外,有的學生個人基礎比較薄弱,掌握知識不扎實,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
2. 素材比較少。
在教學的過程中,素材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聲樂教學的基礎。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在民族聲樂的教學中,高校的音樂庫中關于民族聲樂教學的內容幾乎寥寥無幾。素材資源的不豐富,導致教學是十分枯燥的,單調、乏味的民族聲樂教學課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造成很多學生不愿意選民族聲樂課。很多來自民族地區(qū)的學生,本想學習有關的內容,但迫于高校的形勢,漸漸對民族聲樂不感興趣,產生了一種抗拒的心理,很多本來喜歡聲樂的學生逐漸對聲樂產生了厭倦。
3.去民族化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
建國初期,民族聲樂的教學主要聘請民間歌手或民族聲樂大師來進行。如今,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比如歐美和流行音樂的影響。很多高校的教學模式逐漸向美聲靠攏,逐漸遠離“民族”。近年來,隨著音樂教育部門的關注,對民族聲樂雖然有所重視,但是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去民族化依然是主流。
4.教材不完整,教育教學內容嚴重缺乏。
盡管個別院校設置了民族聲樂,但從教學的規(guī)模,聲樂庫的健全程度等方面來說,仍然和歐美流行音樂無法形體并論。很多民族聲樂用的教材只是簡單的曲譜,就影響一些比較高級的教材還沒有。造成這種想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利益。一方面,高校受利益的驅使,不重視民族樂曲,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民族樂曲的關注程度小,只有喜歡民族聲樂的學生才去關注民族聲樂。另一方面,高校將教師的力量過分投入到美聲和流行音樂中,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師資力量的不足,還有一個先天不足的原因是,這些聲樂教師都是從學院培養(yǎng)出來的,少了民族聲樂的原汁原味,在后來基礎上的加工,交給學生的聲樂和唱法注定缺乏是無法廣泛傳播的。
5.“原生態(tài)”進入高校利弊并存。
為了進一步傳播我國的傳統(tǒng)民歌,大力弘揚民族樂曲,許多高校在教學策略上進行了修正。比如,引進“原生態(tài)”的教學法。通過引進當地的民族歌唱家進行授課。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去民族化”的壓力。一些有實力高校引入了我國各個地方的民族本土的歌手,在短期內在高校蔚然成風,形成了“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花朵競相綻放的情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些原生態(tài)的唱法有利于教學,也促進了民族聲樂教學的發(fā)展,但是民族歌手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教學體系不完整,研究缺失,教學理論知識嚴重缺乏。
二、民族聲樂多元化的原因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古老的文化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才慢慢發(fā)展成今天的模樣,哪些沉淀下來的,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財富,都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寫下輝煌燦爛的一筆。聲樂藝術也不另外,民族聲樂必須站在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遼闊的疆域為形成不同的民族樂曲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自然條件。盡管有這些豐富的聲樂資源,但是還不能停留在原地,而要緊跟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潮流,實現(xiàn)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大繁榮。
1.民族聲樂能夠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歷史條件。
在我國,在各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民歌和戲曲等不同的聲樂。受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已經成了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聲樂藝術。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文化和藝術。
2.中西結合為民族聲樂多元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在音樂的發(fā)展道路上,都是融合發(fā)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要站在歷史的高度,要博采眾長,吸收西方的聲樂技巧。在演唱的時候既然保持靈活,明亮和輕快的特色,也要保持民族聲樂的特色,保證原汁原味;既要借鑒西方美聲唱法,也要保留傳統(tǒng)音樂韻味,通過對音樂的改造,讓民族聲樂學起來很輕松,這樣中西結合的做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有利于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
三、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策略
走多元化的道路,這是民族聲樂教學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走多元化的發(fā)展道路。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轉變教學理念,博采眾長,吸取百家之長。
提升教學水平,完善教學體系,高校聲樂教學必須從單一的教學中擺脫出來。注重中西結合,運用西方的歌唱技巧,將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整合進去,這樣可以總結出一套既讓學生能夠學會,也不失傳統(tǒng)韻味的教學方法。這樣的一套教學方法,不僅不會失去傳統(tǒng)的韻味,也有利于擴散和傳播。
2.傳承和發(fā)揚我國聲樂的文化元素。
高校在開展聲樂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既要繼承傳統(tǒng)民族的文化元素,也要豐富聲樂教學和演唱方法。首先,原生態(tài)的,原汁原味的聲樂藝術是聲樂藝術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聲樂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包含了一些民俗民情,人情世故等等。這些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發(fā)掘和保存這些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包村這些原汁原味的文化的方法上,一方面可以選聘一些民族歌手作為講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學生不僅可以聽到各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更是陶冶了學生的藝術情操。
3.運用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我們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帶著情感去演唱,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情感帶進演唱中,這樣演唱出的作品才是帶著感情的,有韻味的,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歌唱時并沒有將感情融入進去,導致演奏的水平不高。在演唱的時候,歌唱家將自己帶入進去,進入情感的世界,這樣的效果一定是非常美妙的。演唱時,學生要對歌曲進行深入的分析。對曲子的機構,調子,速度和節(jié)拍進行深入的理解。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通過把握情緒的變化,人物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人物形象等多種多樣的角色,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的歌唱,必定是深情飽滿的,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演唱時要結合自己以往的經驗,要進行認真的揣摩,比如吐字是否清晰,音調是否能夠準確把握,節(jié)奏是否能夠和伴奏相匹配等,在掌握了這些演唱的技巧后,民族聲樂的演唱基本就可以進行了。
4.要忠于“原生態(tài)”唱法但是不能拘泥于“原生態(tài)”唱法。
筆者認為,民族聲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原生態(tài)的歌手進駐校園后,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最終實現(xiàn)身份和角色的轉換,即由“民族歌手”向“民族聲樂教師”的身份轉變。這樣的“民族聲樂教師”,本身就有原生態(tài)的演奏在里面,所以在實踐上高校是不用擔心的,只是在高校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增加一些他們理論知識,這樣的培訓方式讓原生態(tài)的民族聲樂形成了體系化的教學。教育教學的培訓更加自然,更加科學。
5.完善民族聲樂教材。
目前,民族聲樂教學中有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材不完整。民族聲樂教材,不單單是曲譜教材,更多的應該是一些音像制品和圖片的配套資料。一個聲樂教師,無論他有多優(yōu)秀,都無法掌握所有的技巧和民族唱法。所以有一個示范者的影像,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音像資料,學生和教師能夠同時觀看并欣賞,針對不同的演唱風格進行不同的練習,另外,有示范資料的東西必定是準確的,有根據的,這樣把我國的民族唱法和原生態(tài)唱法引入到課堂中,讓師生受益匪淺。
(1)早期民族聲樂教材。
我國高校的民族聲樂教材非常多,然而精華教材少之又少。比如我們常見的方瓊主編的《高等藝術院校聲樂教材精編民族唱法女聲卷》(共兩本);石林、楊霖希主編的《中國聲樂曲選》(共 3 本);這其中《聲樂曲集選》被進行了多次印刷,被多次使用。這套作品集中了自“五四”愛國運動以來的很多歌曲,有革命傳統(tǒng)歌曲、創(chuàng)作歌曲、歌劇選曲和抒情歌曲等。
(2)第二批民族聲樂教材。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將民族的聲樂內容發(fā)揚光大,才能讓民族聲樂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隨著20世紀美國的民族大融合理論以及反“熔爐論”的興起。美國著名的猶太人學者霍勒斯·卡倫提出了“多元文化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強調民族文化的共存交融以及人們對自我文化的認同,對外族文化的包容。
(3)聲樂教材形式多元化的思考。
除了在語言和記譜的問題上,聲樂教材的表現(xiàn)都不怎么好,稍微能令人滿意一點點。還應該引起人們關注的是,聲樂所反映的聲音逐漸從教材上消失。本章所說的“聲音”是一切聲樂所表現(xiàn)出的聲音的效果。在人們的印象中,“教材”就是書本,對于沒有寫成書本的一些材料我們很難稱之為“教材”。但對于音樂來說,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的,能給人的直接感受不是通過視覺,而是通過聽覺。每個人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和不同的生理構造給我們每個人賦予獨特的音色。這樣在聲樂和歌唱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特色”、“共性”和“個性”的活生生的“教材”。所以說,民族聲樂教材不僅僅是紙質版的“教材”,更多的是活生生的“聲音”,這些聲音被制作成錄音錄像資料而保存起來,也就形成了活生生的教材。
6. 加強音樂方言教學,更多地弘揚民族聲樂。
方言是民族聲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姜瑾對方言有著深刻的理解,在他的《聲樂教學的文化回歸》一文中作出了深刻的解釋。其中有句話是這樣寫的:“方言包含了豐富的音色資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氣候、環(huán)境、風俗習慣的影響,造成了口腔呼氣程度和開合程度的不同,在發(fā)音的時候形成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方言。就我國來講,南北方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我國的北方,千溝萬壑,黃土高原,環(huán)境的險惡造成了北方直爽,粗獷的性格,所以北方的民歌普遍比較高亢、大氣、粗獷嘹亮,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北方的聲樂就是一個粗獷的漢子。而我國的南方地區(qū)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濕潤,尤其是眾多的江南水鄉(xiāng)造就了南方人溫婉雅儒的性格,所以我國南方的民歌就具有柔軟輕盈,細膩動人及小巧玲瓏的特點,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南方的聲樂就是一個婀娜多姿的小女子。當然,我國的方言還有很多,主要分湘、贛、閩南、閩北、粵、及客家方言。用這些方言歌唱是不可能的,在實踐教學時,可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比如北方的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北方的聲樂教學課程,南方的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南方的聲樂課程,當然,選擇學習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只有正確認識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民族聲樂,才能在以后的歌唱道路上有所建樹,才能獨樹一幟,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
7.注重形成理論體系,和世界接軌。
我國的民族聲樂資源缺乏,目前需要的就是這樣和世界接軌的,能將本民族的聲樂傳遞出去的歌唱家。所以要在世界民族聲樂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必須對我們現(xiàn)有的民族聲樂知識機構進行調整,讓學生掌握演唱技巧和理論知識。除此之外,讓學生學習一些聲樂知識以外的知識,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民族舞蹈、民族音樂歷史、民族服飾等,通過這種方式,將我國的民族歷史帶向世界。讓中國的民族聲樂融入世界,讓世界學習中國的民族樂曲。
結語
伴隨著我國和西方文化交流的越來越多,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將逐漸被現(xiàn)代的民族聲樂取代。這是歷史的進步。在西方聲樂的沖擊下,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面臨著較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一方面要面臨著保護傳統(tǒng)民族音樂,另一方面要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向聲樂的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所以,在民族聲樂進行保護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建立現(xiàn)代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才能讓民族聲樂不斷發(fā)揚光大,真正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成為實實在在的,世界公認的翹楚。
參考文獻:
[1]韓曉霞.關于大學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分析[J].北方音樂,2016(19).
[2]顏雄心.當代多元化發(fā)展視角下的高校民族聲樂教學[J].讀書文摘,2016(11).
[3]董芳.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fā)展探討[J].教育,2015(9).
[4]馮廣蘭、孫龍存.美國多元文化教育思潮探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5).
[5]郡麗娟. 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民族聲樂教育探索[D]. 湖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