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幼兒園科學小制作是指幼兒利用自然物和廢舊材料,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制作出生動有趣,滲透一些具有簡單科學原理的小“玩具”。它是科學探索活動中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萌發(fā)幼兒科探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園針對科學小制作過程中存在的目標模糊而單一,缺乏針對性;內容隨意,缺乏差異性、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組織方式方法單一,缺乏自主性等問題,進行了實踐和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1 明確價值取向,制訂具體可行的科學小制作目標
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保證科學小制作目標的制定不偏向,才能保證教師為幼兒選擇適宜的內容和材料,讓幼兒動手制作,體驗設計、創(chuàng)造的快樂??茖W小制作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幼兒在制作之前必須對相關的事物進行認識、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創(chuàng)造,它涉及探究、技術、工程、學習品質等。因此,我園在遵循科學特色教育研究過程中形成了“玩出個性、玩出聰明、玩出成功”的價值取向,按照科學小制作活動的特征,確立了“個性品質”“科學探究”“設計制作”和“創(chuàng)新思維”協(xié)調發(fā)展的總目標。如下表所示,為保證小制作協(xié)調發(fā)展的總目標能落到實處,我們將小制作協(xié)調發(fā)展的總目標逐層分解為各年齡階段小制作目標、各主題小制作目標、具體活動制作目標,并形成系列,這樣就確保了教師在選擇內容、材料、組織策略上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2 根據(jù)幼兒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宜的內容
2.1 內容選擇的生活性
科學小制作的內容選擇需要體現(xiàn)生活性,即內容來自幼兒身邊的事物,能和幼兒已有的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如小班科學小制作活動“泡泡器”內容的選擇就是在幼兒已有經驗基礎上生成的。吹泡泡是孩子喜歡的活動,在未上幼兒園之前,他們已經在玩吹泡泡游戲了,對吹泡泡的工具也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生活化的內容能讓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大班小制作“神奇的探測儀”內容的選擇就是讓幼兒利用光的反射特點設計制作鏡子探測儀,解決高處或者低處孩子看不到而又急于要了解的“神秘禮物”,親身體驗感知科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
2.2 內容選擇的適宜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漸進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年齡特點。因此在內容選擇過程中,我們根據(jù)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努力找準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選擇的內容既有一定的難度,又能讓大部分幼兒通過努力完成操作。在小制作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內容深受幼兒喜歡,但制作步驟較為復雜,幼兒很難完成。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體驗成功感,我們適當?shù)貙⒎睆偷闹谱鲀热葑兊煤唵我恍?/p>
2.3 內容的選擇體現(xiàn)探究性
科學小制作不同于藝術小制作,它是科學原理的運用,因此在內容選擇上不僅要體現(xiàn)操作性,更要體現(xiàn)探究性。如電路組裝“汽車動起來”就是一系列探究性非常強的內容。幼兒將電路及馬達組裝完成后,發(fā)現(xiàn)汽車雖然動起來了,但跑得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幼兒開始探尋原因。他們逐一排查,先更換了電池,又將圓頭風扇換成三角形風扇,汽車的速度稍微快了一點,但他們還是不滿足。仔細觀察后,他們覺得可能是動力太小的緣故,于是從材料框里又找出了一個馬達并安裝在汽車的另一端,當兩個馬達同時打開后,沒有出現(xiàn)讓幼兒驚喜的一幕,汽車反而一動不動,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幼兒又開始了探索。
3 運用形式多樣的組織策略,凸顯小制作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性
科學探索小制作的組織方式有兩種:一是區(qū)域中幼兒自主性的探索制作,另一種是集體活動形式的小制作。我們更多的是將小制作投放在科探區(qū)中,通過有效的策略,引發(fā)幼兒制作、探究的熱情,學會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作品。
3.1 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
適宜和充足的材料能讓幼兒有更多自由選擇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為滿足各種不同內容的制作及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需要,我們提供材料“百寶箱”?!鞍賹毾洹敝懈鞣N材料齊全且數(shù)量充足,如紙質類的有紙板、紙盒等;配件類的有繩子、電線等;半成品的有車輪、滑輪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制作方法,需要配備不同的工具。為此我們還將各種各樣的工具按其功能和操作難易度進行分類,呈現(xiàn)在材料柜,以備幼兒選擇使用。好玩的工具帶領孩子進入科學探索的奇妙旅程,真正體驗到科學小制作中的無窮樂趣。
3.2 巧用各種支架
為凸顯小制作中幼兒的自主性,教師巧妙地運用“問題情境”“圖示呈現(xiàn)”“成品比對”等支架,幫助其學會積極主動、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1)巧設問題情境。制作過程中,教師巧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思考,解決制作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有效完成作品。如大班小制作“汽車開起來”,教師運用三個問題:請你自選材料設計一輛小汽車,你想設計一輛什么車?(車型)用什么材料做?(材料選擇)用什么辦法讓它動起來呢?(用什么做動力推動,是電路還是用氣球)帶幼兒進入設計及制作活動。
(2)巧用圖示。圖示是指以直觀形象、簡潔明了地呈現(xiàn)科學小制作的步驟、方法。我們把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制作的內容以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在區(qū)域內,并進行分層,按制作難易程度標上“挑戰(zhàn)系數(shù)☆”的標記,難度最大的用“☆☆☆”表示。幼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經驗進行選擇性制作。對一些制作較難的步驟(難點和細節(jié)部分),我們再進一步細化圖示,幫助幼兒看懂、會做。如制作“旋轉卡”的最后一步穿線結最難,我們繪制了連續(xù)動作的圖示,讓幼兒通過觀察,仔細比對、模仿,最終完成整個作品。
3.3 指導同伴互學
同伴是幼兒學習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給同伴間的相互學習提供了可能。一些能力強的幼兒通過演示、幫助,讓更多的孩子完成了相應的操作,在體驗成功的同時積累了不同的經驗。
總體來說,就幼兒園教育活動而言,科學小制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兒園開展科技小制作活動,可以增強幼兒的科學意識,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和創(chuàng)新探究能力,幫助他們建構科學思維,同時,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科學小制作在吸引幼兒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為幼兒帶來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了教師教學的有效性,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qū)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