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涵
所謂肢體語言(boody l an---guage),是指經(jīng)由身體的各種動作,從而代替語言籍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廣義上,肢體語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基于肢體語言不同于口頭語言的特點,我們在指導幼兒開展早期閱讀的過程中進行了“通過肢體語言的閱讀發(fā)展幼兒閱讀能力”的研究。
1 肢體語言的設計要求
(1)肢體動作要生活化,富有童趣,與幼兒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幼兒的大部分經(jīng)驗來源于生活,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因此,生活化,趣味性強的動作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也更容易被幼兒接受和理解。
(2)肢體動作應簡單,明了,且幅度大而夸張。簡單明了的肢體動作能讓幼兒清楚地感知和把握重點。而為了能使幼兒對表演內容觀察得更為仔細、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必須將肢體動作的幅度加大并夸張。實踐證明,這類動作能清楚地表明動作的含義,加深幼兒對動作的理解。
(3)表達肢體語言的速度要適宜,且具有節(jié)奏感。由于幼兒年齡較小,需要時間去思考、分析、理解表演內容,因此肢體動作初次呈現(xiàn)時的速度要比常速慢一些,這樣才能使幼兒看得清楚、理解的全面。同時,肢體動作還應根據(jù)教學的重難點在表演的過程中提現(xiàn)快慢的節(jié)奏感。再容易理解的部分,肢體動作表現(xiàn)的速度可以快一點;在重難點部分表現(xiàn)的速度要慢一些,重在幼兒理解表演內容。
(4)表演者的表情要豐富。表演者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有價值的閱讀信息,體驗表演動作的含義和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
(5)肢體動作的表演應配以合理的場景、道具以及背景音樂等。合理的場景能讓幼兒了解故事發(fā)展的背景,幫助幼兒全面理解閱讀的內容;道具能進一步說明和解釋動作的含義;而背景音樂則能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讓表演者能更加輕松地傳達作品的情感。
(6)要建立共同的理解背景,避免產(chǎn)生歧義或偏差。肢體語言是在某一個背景下由一方向另一方或多方個體來表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信息傳遞的目的。在不同背景下,即使是同一個動作所表達的含義也可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差異,個體對此產(chǎn)生的理解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為此,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特別是針對幼兒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教師更要注意這個問題,盡力避免容易讓幼兒產(chǎn)生歧義的場景設計,努力為全體幼兒建立共同的認知背景。
2 肢體語言在早期閱讀活動中的運用
2.1 在合適的文學作品中運用肢體語言進行的教學
在早期閱讀中運用肢體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激發(fā)其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使用肢體語言而使用肢體語言,而應當在合適的文學作品中運用肢體語言。經(jīng)過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在以下三類作品中使用肢體語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1)專業(yè)人士的表演內容。教師可以收集適合于幼兒閱讀的有關專業(yè)人士表演的影像資料,比如喜劇大師卓別林的表演、一些著名的啞劇演員的表演等,納入到教學中來。(2)幼兒的現(xiàn)實生活內容。比如在組織完幼兒秋游等活動后,教師可以引導部分孩子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肢體語言的表演傳達給其他幼兒,讓其他幼兒閱讀。(3)教師精心選擇的一些情節(jié)性較強的故事內容。故事的表演給人的想象空間比較大,不會局限幼兒的思維,比如故事《猴子學樣》、《小貓釣魚》等,幼兒在閱讀這類故事表演內容時往往能捕捉到故事中的情感線索,這是幼兒聆聽故事時所無法體驗到的。
同時,筆者也發(fā)現(xiàn)有些作品不太適合使用肢體語言,比如優(yōu)美的散文,意境深遠的詩歌等,因為肢體語言表演得成功與否取決于表演者的水平,而我們日常教學環(huán)境下的表演者都不是專業(yè)人士,受其表演水平的影響,肢體動作還無法將作品所蘊含的意境準確地傳達給閱讀者,這樣就容易破壞作品的“原汁原味”,使本來可以通過聲音等形式就能正確傳達的意思變得復雜、不易理解,閱讀者閱讀起來容易產(chǎn)生誤解,肢體語言的閱讀也就失去了效用。
2.2 使用時注意將表演動作的分解與整合有效結合
在使用肢體語言的過程中,由于肢體語言的傳達過程是動態(tài)的,要讓幼兒利用這較短的時間完全理解表演內容顯然存在很大困難,所以在帶領幼兒完整閱讀,并對表演內容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師應當將表演動作進行分解,即把完整的表演動作按教學內容有機地分成幾個表演片段,帶領幼兒多次閱讀表演的小片段,依次將各表演片段讀完,然后在幼兒理解各表演片段的基礎上,再進行完整閱讀,以幫助幼兒把獲得的經(jīng)驗加以完整再現(xiàn)和總結,從而理解表演內容、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在閱讀活動《窗外的垃圾》中,教師先讓幼兒完整閱讀表演內容,并提問“故事里有誰?它們分別做了什么?” “有小貓,小狗......它們在亂扔垃圾......”從幼兒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兒對整個故事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后,教師將表演內容分段呈現(xiàn),帶領幼兒分別觀看每一個動物的表演,這樣幼兒就能對表演的內容觀察得更為仔細,理解得也更加透徹。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帶領幼兒完整地閱讀表演內容,鼓勵幼兒跟著表演內容進行完整、連貫的講述,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3 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使肢體語言的閱讀變?yōu)橛行ч喿x
由于幼兒受經(jīng)驗缺乏的限制,理解力還不夠,所以在閱讀肢體語言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幫助。為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在幼兒觀看表演過程中,多注意觀察幼兒的反應,通過引導性提問,組織討論,比較分析等形式及時幫助幼兒消化理解的難點,使幼兒對肢體語言的閱讀變?yōu)橛行ч喿x。比如,還是閱讀活動《窗外的垃圾》中,教師在幼兒每一次觀看表演前,都會根據(jù)學習的重難點提出相關問題幫助幼兒理解,如“它臉上的表情怎樣?這說明它的心情怎樣?” “看到馬路上有很多垃圾的小兔是怎樣做的?其它動物看到了小兔掃垃圾后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兒在不斷加深層次的引導性提問中逐漸理解和掌握了故事內容。教師除了是引導者,同時還是組織者----在什么時候該帶領幼兒觀看哪一段表演、一段表演結束后小演員該做些什么......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活動前設計好。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qū)麻池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