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茗
【摘要】我國義務教育倡導初中生“讀整本書”,由于初中生階段屬于一個人一生中發(fā)展與學習的重要階段,學生“讀整本書”可以為他們自身提供更為寬闊的文化空間,可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促進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圍繞初中“讀整本書”閱讀指導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閱讀指導;“讀整本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讀整本書”有助于學生閱讀量的提升,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然而目前的初中閱讀教學受到網(wǎng)絡、學生、家長與教師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導致閱讀的效果并不理想?;诖耍斜匾獙Τ踔小白x整本書”閱讀現(xiàn)狀進行分析,討論應采取的課堂教學策略,以為學生提供“讀整本書”的閱讀指導。
一、初中“讀整本書”閱讀現(xiàn)狀
(一)閱讀過于碎片化
學生閱讀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閱讀過于碎片化的現(xiàn)象,通常閱讀的內容比較零散,現(xiàn)如今網(wǎng)絡科技發(fā)達,微信、微博、網(wǎng)絡信息等閱讀資源十分豐富,這其中的內容大都比較隨意,可謂是五花八門。初中生的心智還在發(fā)育階段,對于網(wǎng)絡信息的辨識能力薄弱,通過這種的閱讀方式最多讓學生了解到一個事件,而對于與之關聯(lián)的問題并不了解,長期如此則導致學生形成不好的閱讀習慣,往往不喜歡篇幅過長的文章,認為理解起來太費事,更不可能“讀整本書”了,如此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及閱讀水平的培養(yǎng)。
(二)閱讀過于表面化
一些學生喜歡讀大量的課外書,期望以此來拓寬自身的知識面,然而在實際閱讀中,當學生打開書本時認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但是在閱讀過后,學生的頭腦中卻空空如也,感覺什么也沒學會。這一閱讀現(xiàn)狀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未在閱讀時對所看到的內容進行深思,也就不能做到正確的理解原文,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喜歡的語句背誦下來,就形同走馬觀花,學生自身也就無法從書中得到啟發(fā),因此導致了閱讀過于表面化,不能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初中生的這種閱讀狀態(tài)屬于未進行有效的深入學習狀態(tài),即使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最終不會成為一個有大量知識儲備的學者,而是會成為一個我們通常會提到的“書呆子”,這樣的閱讀是可怕的。
(三)初中“讀整本書”閱讀現(xiàn)狀的原因
之所以會出現(xiàn)以上的閱讀現(xiàn)狀,是因為學生自身、家長與教師都沒有對學生的閱讀目標進行正確的定位。一是學生自身想為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學霸形象,為了自己能夠考取好成績而進行閱讀,這種做法即便是讓自己取得了高分,卻不能在跨出學校后擁有較高的學識素養(yǎng)及能力,導致了“高分低能”現(xiàn)象的發(fā)生;二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提高學習成績,因此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習題和資料,導致很多初中生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閱讀書籍,很多家長也不支持孩子購買課外讀物,從而導致了初中生無過多時間考慮課外閱讀;三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問題,在學生的閱讀方面,很多教師只是在期末時給學生留一下簡單的閱讀作業(yè),讓學生自行閱讀,然后不了了之了,而在關于名著的考題方面,很多教師多半會進行押題,根據(jù)自己對考題類型的總結來考慮會出哪些題目,并進行歸納,然后讓學生背誦,因此未對學生“讀整本書”進行指導。
二、初中“讀整本書”閱讀指導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設置懸念
教師要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強烈這一特點來進行教學方式的運用,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采取說評書的方式來講一段故事,精彩的演說一番后,以“要想知道結果如何,請翻看×××書”類似的形式作為結尾,通過這種方式來為學生設置一個懸念,演說與結尾聯(lián)系得要得體,慎重選擇演說的片段,最好是生動有趣的,將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出來,讓學生在如癡如醉的聽講中找到樂趣。另外,教師也可借助網(wǎng)絡中精彩的影視作品片段創(chuàng)設出足夠吸引學生的情境,作為指引學生讀書的因子,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產生興趣后,會自覺地去翻閱書籍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只能借助影視片段來吸引學生,避免播放時間過長,讓學生產生先入為主的思想,會影響到最終的閱讀效果。
(二)舉辦活動
教師可以結合初中生年紀小、愛表現(xiàn)的特點來采取動靜結合式的閱讀方法,如果一味讓學生靜靜的閱讀,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教師可以為學生舉辦讀書活動,通過活動的舉辦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彼此的交流中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與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活動中品味到“讀整本書”的樂趣,長期下去,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會得到提升。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閱讀活動的舉辦,如故事會、閱讀會與辯論會等。根據(jù)情況每月舉辦兩次故事會、閱讀會,活動的內容為: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喜歡的片段、語句進行朗讀,或者表述出贊成對于喜歡故事的想法,或者對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背誦與論述;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個月可舉辦一次辯論會,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假期時通讀至少一遍推薦的書籍,然后自己進行歸納總結,把自己的觀點寫在筆記上,在辯論會中學生可以在組內表達自己的看法,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進一步深化自身的觀點,小組以代表的形式對修正后的讀后感進行陳述,可依據(jù)書籍內容把學生分成反方與正方兩組,每組持不同意見,展開辯論,每組學生都可以在代表陳述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發(fā)言時間由教師規(guī)定。
(三)完善評價方法
很多學校都通過考試來完成對學生閱讀的評價,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這樣的傳統(tǒng)評價方法會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壓力,學生的閱讀比較被動,長期下來,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會衰減?;诖?,教師可以通過對評價方法的完善來調動學生對閱讀的自主性,效果比較明顯的是將學生的閱讀成果在板報上展覽出來,即展覽評價。學生可以將自己的閱讀心得以讀后感、精彩段落仿寫、名言警句摘抄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展覽在閱讀手抄報上,展覽之前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成果進行評價。例如對于字跡工整的、讀后感真實的、筆記記錄詳細的等等評為優(yōu),對于讀后感或讀書筆記寫得比較優(yōu)秀的,教師可以推薦學生投稿,學生作品得以刊登后,學生自身會獲得擁有成就的喜悅,對學生今后的閱讀學習能夠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自主性,更加用功閱讀。在投稿方面,教師要有嚴格的標準,不能為了投稿而降低對報社水平的要求,要選擇對投稿要求嚴格的報社,從而讓學生自身珍惜投稿的機會,寫出完美的作品。
(四)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做到正確的指導,就要注重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廣泛閱讀固然是好的,但是不可以為了閱讀去閱讀,而是要有選擇性進行閱讀,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閱讀書籍的選擇進行指導。首先,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先閱讀教材中的推薦書籍,可以提出一些與閱讀有關的建議,并給出思考題目,正確的指引學生閱讀,如初中教材中推薦的《伊索寓言》《昆蟲記》《春水》與《繁星》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閱讀書籍的推薦,諸如童話故事、散文、詩歌等,并結合學生的喜好向學生推薦閱讀的書籍。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完成“自鑒閱讀表”來了解學生偏向于哪一類的書籍,讓學生填寫后將閱讀表展示給學生,學生投票選出閱讀書籍。除此之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閱讀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閱讀時間的長短,時間長則會給學生帶來學習負擔,時間短則達不到有效閱讀的目的。教師以每天閱讀30分鐘為準,在假期時為學生制訂增加閱讀量計劃,平時則減少閱讀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對于學生閱讀的指導,總結學生“讀整本書”的閱讀現(xiàn)狀,并根據(jù)現(xiàn)狀分析出原因所在,結合實際合理運用課堂教學策略,通過設置懸念、舉辦活動、完善評價方法等教學方式的應用,豐富學生的閱讀。
參考文獻
[1]黃麗花.淺析初中名著閱讀教學中整本書閱讀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9(1).
[2]黃細蘭.初中語文國學經典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8(6).
[3]胡又文.課內外閱讀整合:提升初中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策略[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