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鴻娣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百砼d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綿延至今??墒乾F(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也有的說:“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從題目要求看,本次新課標Ⅰ卷的作文屬于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目分材料和任務兩部分。對于任務驅動型作文,應先明確任務,再研讀材料。題目中明確的任務要求有兩點,既有形式上的要求,即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也有內容上的要求,即演講的主題是“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演講的內容要“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接下來分析材料。對于文題中所給的材料,應逐句分析,分層概括。整個材料可以分為四層,第一層指出了勞動的價值,第二層點明了勞動的地位,第三層展示了三種不理解、不愿意勞動的現(xiàn)象,第四層點出生活中還有的人不尊重勞動。那么“認識與思考”肯定是針對勞動的價值、地位以及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勞動而來的,而“希望與建議”要求學生能從自身出發(fā),就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呼告。所以在高考閱卷評價中,能夠充分展現(xiàn)上述內容的,屬于完全切合題意,也就達到了一類文的標準。
而在批閱高考試卷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不是不會寫,而是不會審題;很多學生有一定的文體意識,文章開頭有稱呼,結束時有結束語,符合題目中關于形式的要求;也能在寫作中觀照材料,有材料意識,針對材料所給信息闡述自己的看法。但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寫出希望與建議,即使寫也是一句話或者幾個詞語,不成體系。所以評卷中“希望與建議”便成為重要的區(qū)分點。因此在審題中一定要對任務要求中的關鍵詞準確理解,比方說“或”,明顯是二選一或者多選一;比方說“也”,顯然有主次之分,“并”則是并駕齊驅,不分伯仲。多材料中的“綜合材料”或者“根據材料”也有不同的側重,“綜合材料”指要求同存異,根據兩個或多個材料中的共同指向和不同側重來把握立意,“根據材料”則可以選其中的一則材料。
寫作前,審題是重中之重,只有題目審對了,才可能有正確的立意。在閱卷中,題目要求也是所有評分細則的來源和依據,所以有效地作文訓練都應該從審題開始。
此外在材料的把握上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學生撇開材料只抓住“勞動”二字,大談特談勞動的重要性;有的學生只抓住材料中一點行文,或只談人工智能與勞動的關系,或只關注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還有的學生則基本屬于照抄材料,沒有對材料的歸納概括,也沒有分析理解……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我們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材料意識,即寫作中一定要使用材料,觀點必須來源于材料,論證過程一定要結合材料。
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文題,動筆之前一定要對題目細致分析,對材料全面把握,這樣才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臨汾一中? ?1711班? ? 李紫婷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以勞動之筆,書華夏文明篇章》。
飛燕辛勞,總是銜泥待春歸;蜜蜂勤勉,不倦地采擷花蜜;黃牛勤勞,耕耘阡陌農田。自然賦予生命勞動的權利,教會人們用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于是便有了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泱泱華夏經久不衰的勞動精神,卻在今人的心目中垂死掙扎,岌岌可危。
對于勞動的“排擠”,有人是因為學業(yè)的魔爪,有人依賴于科技的救贖,更有甚者是因為害怕吃苦。面對這些似乎有些道理的原因,我感到的卻是華夏民族的悲哀。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是一個個只會學習的機器,他們將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告誡拋之腦后,害怕吃苦的人怎能做國家的中流砥柱?
“民生不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和幸福的本源。“夙興夜寐,灑掃庭內”,勞動是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帶月荷鋤歸”,勞動是心境和精神的享受。熱愛勞動者,在困境中亦從容,不會被生活打倒,因為至少他們還有雙手。熱愛勞動者自強不息,“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是農民的堅毅,“伐薪燒炭南山中”是賣炭翁的拼搏;“其中往來種作”是桃花源人的奮斗。
趟過歲月的河水,勞動者仿佛有些精疲力竭,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如何熱愛勞動呢?
勞動,始于心。勞動是有價值的,勞動者更是有價值的。若我們心懷勞動光榮的價值觀,那么社會便會煥發(fā)生機,勞動之火便會生生不息。
勞動并不是勞作者的專利,即使弱小的我們依然有力量將自己的勞動匯入社會的汪洋大海之中,從撿起一片紙開始,到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再到幫助社會的志愿者活動,這都是勞動。少年勞動體現(xiàn)的是我中華兒女的朝氣蓬勃,少年勞動彰顯的是我華夏子孫的千古文明。愿我們能以勞動之筆,書華夏文明之章。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