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基因是最能體現(xiàn)民族精神內(nèi)核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是一種精神性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lǐng)導人民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瑰寶,它清晰展示了近代以來我國愛國主義精神內(nèi)涵的發(fā)展脈絡,能夠讓人們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雙重角度生動具體的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真實性、樸實性,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源頭,對于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具有獨特的引領(lǐng)功能。
關(guān)鍵詞:新時代;愛國主義;青年;紅色文化基因
一、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紅色文化基因的內(nèi)涵
青年對我們黨的事業(yè)有著極大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青年在政黨發(fā)展中的作用,指出:“人數(shù)空前眾多的年輕人匯集在我們的旗幟之下,那些支配著我們的思想目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得到更廣泛的發(fā)展?!雹僦袊伯a(chǎn)黨始終把青年當作自身發(fā)展壯大的主力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離不開中國青年的不懈奮斗,相信在青年一代的努力與奮斗下,中國夢的實現(xiàn)將指日可待。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中國青年要肩負起黨和人民的重托,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念,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jié)合起來,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志存高遠,牢記使命、淡泊名利、不慕虛名,勤懇本分。在新時代,中國青年應當依賴于自身真正的能力吃飯,真誠善良做人,胸懷坦蕩做事,要“穩(wěn)住心神耐住寂寞,守住底線,保持住本色”,能夠繼續(xù)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人格,努力成為道德好青年、做一個對人民對國家有利的人,一個心甘情愿為人民服務的青年,一個愿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作出貢獻青春的好青年。
紅色文化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紅色,象征光明與使命,凝聚革命的力量和引領(lǐng)著未來。瑞金、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都為“紅色”而書寫了歷史?!凹t色文化基因”是黨的中心精神,更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橋梁?!凹t色文化基因”沉淀了綻放光芒的各類精神,比如抗洪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了實現(xiàn)中國夢而不斷奮進,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勇往直前。面對自然災害的洶涌來襲,我們不畏懼,同心協(xié)力,共同抗災。四川涼山火災,三十余名戰(zhàn)士英勇犧牲,正是他們的英勇無畏換來了這場災害的平復,是他們面對熊熊烈火無所畏懼,依舊奮勇前行,才為森林換來了平日里的樣子,但我們心中更多的是惋惜與悲痛。紅色文化基因是一種不屈的精神。紅色文化基因是中國青年所獨有的不怕犧牲、堅韌不拔、頑強不息精神的凝結(jié)。中國從閉關(guān)鎖國走到大國強國、從一次次改革創(chuàng)新走向勝利的輝煌歷程,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用灑下的青春來譜寫光輝篇章。
二、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紅色文化基因的影響
十九大召開以后,有作過明確指定:“經(jīng)過長期努力,中國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敝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不僅僅對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作用,而且也對整個人類進步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意義,新時期必須擁有新思想,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早已有新的發(fā)展部署,在本世紀中葉,將把我國建設發(fā)展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具有現(xiàn)代化力量的國家,這也定使中華兒女的我們更加有信心和希望,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比起歷史上任何時期,我們都更加有能力與底氣去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中國青年必須參與到人民的偉大奮斗之中,“同人民一起奮斗,青春才能亮麗;同人民一起前行,青春才能激昂;同人民一起夢想青春才能無悔”。中國青年必須站新起點上,必須更加堅定共產(chǎn)主義理想,繼續(xù)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繼承和發(fā)展黨和人民不斷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永遠不忘記夢想,那就是仰望星空,志向高遠,腳踏實地。
紅色文化基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來源和組成部分。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傳承發(fā)展紅色文化基因既要傳承紅色文化藴含的革命精神,更要和時代精神交相輝映,共同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紅色文化基因是我們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年輕一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更是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為了促進新時期青年在紅色文化領(lǐng)域的教育和培訓,有必要進一步整合紅色文化基因教育資源,擴大紅色文化基因教育的形式范圍,以更貼近新時期青年的方式觸及青年的心靈,帶領(lǐng)和形成新時期青年的價值觀。
在新時代傳承紅色文化基因,需要細化落實到的每個新時代青年的身上,對每位青年同志進行紅色基因的教育與培養(yǎng)。因此,在青年中傳承紅色基因,就需要更大的難度和培養(yǎng)力。如果我們不努力培養(yǎng),堅定信念,那么這種基因就可能逐漸損蝕甚至從我們青年一代剝離開去。我們要加強對青年紅色文化基因的培育和傳承,才能讓我們青年不懈努力艱苦奮斗。這是我們新時代的需要,也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三、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紅色文化基因的傳承
(一)結(jié)合紅色文化資源,樹立新時代青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紅色文化基因資源種類多樣,這些包括物質(zhì)性遺產(chǎn),比如革命遺址、戰(zhàn)場、指揮所、紀念館、紀念塔、烈士陵園等,另外還包括了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比如紅歌劇院。紅色文化基因在現(xiàn)代背景下與年輕人的接觸,使年青能夠感受到革命前輩所遭受的苦難,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從而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以紅色基因教育為精神洗滌,引導新時代年輕人正確的哲學價值觀,爭做新時代身心健康和諧的陽光青年。
由于對紅色文化的實地考察和教育討論,年輕一代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的獻身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能接受中國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并在能夠努力實現(xiàn)這些理想并為之奮斗。教育應在教育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如此才能激發(fā)年輕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老紅軍、老兵和老黨員的故事,讓年輕人的思想得到凈化,使其思想得到提升。結(jié)合互動實踐,使青年積極主動地參觀當?shù)氐募t色教育基地,在交流意見和參觀之后,通過一系列辯論、演講、朗誦等多種方式來加深認識。在紅色教育活動的背景下,通過這些特殊的教育方法,能夠使得年輕人進一步理解紅色教育的吸引力,并得出正確的三觀。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基因,結(jié)合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的教育,賦予年輕人在不同文化中獲得深刻體驗的能力,在學習紅色文化的同時豐富紅色文化基因教育形式,增強新時代青年認同和歸屬感。
(二)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堅定新時代青年的理想信念
新時代青年應當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們的精神之鈣。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必然導致政治上變質(zhì)、經(jīng)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常補精神之“鈣”,就要堅守住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事實證明,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是不會自發(fā)產(chǎn)生。就如同同身體需要經(jīng)常補鈣一樣,牢固樹立理想信念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堅持實踐鍛煉,時刻補足精神之“鈣”,時刻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chǎn)黨人精神追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永葆共產(chǎn)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青年一代的我們更要朝著新時代的步伐前進,努力學習,艱苦奮斗,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
(三)弘揚紅色文化基因精神,培育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精神
通過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基因,加之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的教育,青年人在學習紅色文化基因的同時,通過在各個時代獲得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的深刻經(jīng)驗種感受革命精神、克服脆弱等心理,提高對方式、理論、制度和文化的信心,更好地為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在代入紅色基因文化中,必須考慮時代特征,積極回應年輕人的關(guān)注,提升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有意識地傳遞紅色文化基因。并對紅色基因文化的教育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在獲取紅色文化基因時期內(nèi)容的過程中,應確定基于年輕人實際需求的教育為切入點,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和感受,并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青年精神價值觀的發(fā)展中。紅色文化中的基因教育應該以一種更加社會化和生活方式來進行。為了提高紅色教育的可操作性,有必要整合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紅色教育資源。以紅色文化中的基因教育為指導,通過提高認識,使年輕人能夠主動表達他們的問題和意見,更加深入了解自身思想道德素養(yǎng),自覺將紅色文化基因教育理念深入在心,使自身思想不斷得到升華,做新時代的紅色文化基因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31).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牟瑤(1996.11- ),女,東鄉(xiāng)族,甘肅東鄉(xiāng)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