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君
有些民國名家親筆刻銅由于見于著錄,被廣為知曉,而成為收藏愛好者渴望一見的名品。例如姚華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任上,為優(yōu)秀畢業(yè)生親筆書寫的一批獎品墨盒。
《鐵筆銅墨》(范大鵬先生著,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8)第55頁:
1916年夏,時任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的姚華從同古堂訂制了約百個素面墨盒,這些墨盒分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和直徑約5厘米的圓形兩種。閑暇之余,他便在校長室案頭興致盎然地在這些墨盒上摹寫碑文石刻。期末時,這批由同古堂鐫刻的墨盒被他親手頒發(fā)給學生們:正方形的贈給畢業(yè)生,圓形的獎給各年級的優(yōu)秀生……
《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杜鵬飛先生著,紫禁城出版社2016)第149頁對此記載得更為詳細:
(1916年)夏,女子師范學校期末。訂制銅墨盒89方,并親自一一書寫歷代碑帖、造像題字、殘簡等內容,無一雷同,延請琉璃廠同古堂刻銅工匠細心刻就,作為獎品頒給30名優(yōu)選的本科畢業(yè)生、30名講習科畢業(yè)生和29名其他班級優(yōu)秀學生。每盒還分別刻有“丙辰夏,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獎本科某某”,或“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獎講習科某某”,或“丙辰夏,獎某某”等精美小字?!阋娖渥鳛樾iL之良苦用心。
如上引二書所記,這批墨盒有拓片存世(圖1,拓片書影),“墨盒已無緣見到”,“而實物是否還有留存在世,已不得而知了”。
“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常見有近人引韓愈這兩句詩題跋在古器物的拓片上,以表達拓片尚有眼福而實物已無緣一見的遺憾之情。有制印名家也曾以“今無其器存其辭”為印文制成閑章,鈐于拓片題跋之側。墨盒晚近,有老拓片存世的原物多年后重現(xiàn),雖不是常有但還是偶爾有的。
日前,藏友悅銘軒主持一新得墨盒(圖2)來共賞作拓,即是姚校長當年這批獎品中的一枚。也就是說,這枚盒的舊拓也有存世(圖3,墨盒舊拓資料圖片)。
這件墨盒為正方形,尺寸不足6厘米,銅質精良,小巧可握。無底銘。盒面文字為:
“體弘仁,蹈中庸,所臨歷,有休功。漢趙君碑。丙辰夏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獎本科生俞毓英。 姚華?!?/p>
漢趙君碑即《漢圉令趙君碑》。刻于初平元年(190),原碑在河南南陽,大約在明代碑石就不存了,有拓本流傳?!绑w弘仁,蹈中庸,所臨歷,有休功”是碑中的原句,姚華節(jié)臨此四句,大意是說:“器量要弘大寬厚,行為要中規(guī)中矩,生活中所經歷的都是一種磨練。”這是對畢業(yè)生的殷切希望。趙君碑是漢碑中的名品,但原石真拓也并不易見。姚華節(jié)臨碑中辭句,對年輕學子也有金石學潛移默化的熏陶之功。
在墨盒上摹寫古文字,大約以清末陳寅生為濫觴。姚華等學者、藝術家在民國初年,在墨盒、鎮(zhèn)尺等文具上書畫并交由刻銅家完成,是其美術實用論理念的體現(xiàn)。在盒面上書寫繪畫,姚華是積極倡導者和集大成者。親筆為畢業(yè)生書寫獎品,可能就出自姚華本人的創(chuàng)意。這是當年最具底蘊的“文創(chuàng)”。這批獎品其意義非比尋常。姚華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任上是1914年2月到1917年1月,他前一任校長是胡雨人,后一任是楊蔭榆。筆者曾經見到過楊蔭榆贈款的學生獎品鎮(zhèn)尺,已是和當時流行的普通禮品一樣,文字是由店工完成的,與名家親筆刻銅已不可同日而語。姚華任上,資料上也只見有丙辰夏這一屆才有。可以說,這一屆的獲獎畢業(yè)生是有福了。當然,作為收藏愛好者,能親眼目睹并上手摩挲百年前的姚華親筆名品并制拓(圖4,墨盒新拓)賞玩,也是平生嘉福,值得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