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佳鈺 楊欣宇
摘要:我國最古老的詩歌集——《詩經(jīng)》305篇中有135篇提及植物,新民與自然接觸甚密。詩言志,歌永言。詩經(jīng)植物擁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F(xiàn)代景觀綠化豐富的今天,人們卻很少關(guān)注這些植物的文化內(nèi)涵,傳統(tǒng)文化正是我們需要學習傳承的。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植物;文化內(nèi)涵
《詩經(jīng)》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詩歌總集?!霸?、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中,詩即《詩經(jīng)》(以下簡稱《詩》),在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地位極高。人們常說,文學是社會的一面明鏡。其實,文學也是自然的一面明鏡??鬃泳驮鴱娬{(diào)過《詩》對認知自然事物的價值:“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他意識到《詩》是掌握自然知識,“百科全書”一般的存在。另外在歷史研究方面,研讀《詩》可以讓人們了解到先民們的思想感情、生存環(huán)境以及生活狀態(tài)。
一、《詩》中的植物
《詩》共305篇,其中有135篇提及植物,可見古代先民與自然接觸之密切,生活始終依附于自然。兩千多年前,植物自由生長,大自然最美好的給予為先民提供吃食、紡織、治病等資源,先民對此充滿尊重和敬畏,大自然成為他們現(xiàn)實生活的依賴與精神寄托,提升了幸福感,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為一種極致。反觀現(xiàn)在,各處冰冷的鋼筋,城市中的人很少可以接觸到柔軟的大自然,五谷不分、六草不認是以為常,更不用說植物的文化內(nèi)涵。我們不能遺忘文明的根基,不能忘記自然之母。讀《詩》,識草木,可“思無邪”,可致遠,了解文學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內(nèi)涵,對每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都是重要課題。
最早留意并研究《詩》中植物的應當是為其作注解的毛亨。他的《詩經(jīng)故訓傳》幾乎對《詩》中所有提及植物都透徹研究并加以注解,對后世影響頗深。近代有臺灣學者潘富俊和植物攝影專家呂勝由合作的《詩經(jīng)植物圖鑒》,文字淺顯易懂卻十分專業(yè),讓讀者感受到古人與今人跨越千年的連接與溝通。從中既可學習到古籍中的草木,又能學習現(xiàn)今身邊草木所蘊藏的文化內(nèi)涵。在詩經(jīng)植物中,代表喜慶和高潔類內(nèi)涵的植物較多,本文在對詩經(jīng)中的植物進行細致研究后,提取部分代表性的植物對其文化內(nèi)涵解讀。
二、部分《詩經(jīng)》植物的文化內(nèi)涵
(一)喜慶類植物
1.桃
《詩》中有四處提到了“桃”?!吨苣稀ぬ邑病分小疤抑藏?,灼灼其華”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娋?。桃花盛開之時,灼地人睜不開眼。全詩三章分別對桃花、桃果和桃葉描寫,再通過比興勾勒出男婚女嫁的喜氣景象?!白谱啤钡奶一▉肀扔餍履锏拿篮萌菝?,對新婚女子夸贊;第二章累累果實結(jié)在樹上,對新人婚后的祝福;第三章樹葉繁茂,對新娘家庭興旺發(fā)達的祝愿。新娘不僅要“灼灼其華”,更是要“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全詩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家庭生活的無限向往。
《召南·何彼秾矣》中“何彼秾矣,華如桃李”,形容詩中所描述的“王姬”,即周王之女。她的美貌那樣的秾麗絢爛,好似桃花李花的嬌艷,和“灼灼其華”近似,贊美女子的容貌艷如桃花,可見桃花在古代的美麗象征。
《魏風·園有桃》中“園有桃,其實之肴。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園有棘,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詩人有感于桃、棘的果實可以供人食用且味道鮮美,實現(xiàn)自身價值,然而詩人自感是無用之人,空有一顆為國家擔憂的心,卻得不到施展,由此引發(fā)出的憤懣。
《大雅·抑》中“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后來組成了成語“投桃報李”,表達了知恩圖報、禮尚往來的意思。
通過各篇詩歌的描述,可見桃樹在古代時候已被當做庭院樹種植了,花朵供欣賞,果實亦被食用。桃花的美好意境從《詩經(jīng)》時代一直延續(xù)到漢唐時代,自宋代以后,其形象有所改變。此時文人眼中,桃艷俗,比不上梅花、荷花清高。桃花已是負面字辭。大概是桃花的美太招搖,招搖的引人嫉妒罷。到了清代,《紅樓夢》中“黛玉葬花”就是葬的桃花,又為桃花蒙上一層凄涼?,F(xiàn)在桃樹多栽植于平原及丘陵地區(qū),已是很普遍的欣賞樹種,也是我國重要果樹之一。
2.勺藥
《詩》中有一處提到“勺藥”?!多嶏L·溱洧》中“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勺藥今名芍藥。詩中描述溱水洧水周圍男女嬉鬧的場景,熱鬧過后男女互贈芍藥以表情長。自古被稱為愛情之花的芍藥,在這個畫面中也是男女憧憬美好生活的象征。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的芍藥更是常見于各大名園中。
(二)高潔類植物
1.荷
《詩》中有兩處提到“荷”?!蛾愶L·澤陂》中“彼澤之陂,有蒲與荷”以及下文“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荷”和“菡萏”都是指的同種植物。詩人看到池塘中的荷花等美物,聯(lián)想自己的心上人,夜不能寐。一說詩中用“蒲”比喻男子,用“荷”比喻女子。蒲和荷一起待在池邊,詩人與心上人卻無法相見,抒發(fā)詩人難耐的思愁?!多嶏L·山有扶蘇》中“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上有茂盛的唐棣樹,池中有美艷的荷花。沒見到子都一樣的美男子,卻見到你這個狂妄的人。詩人描述女子在與情人約會時,打情罵俏的景象。詩中以扶蘇、荷華等美好事物做比興,烘托全詩意境。
“荷”古稱“芙蕖”、“芙蓉”,先民細心觀察荷花各部,其器官皆有特定名稱,可見荷在古代地位之高。很少有植物像荷一樣,不同部分賦予特定名詞,并受到歷代文士的贊頌。
古人的“荷”與“蓮”指的是不同的部位,“蓮”指果實,也就是常說的蓮蓬。日久混淆后,現(xiàn)以“荷”和“蓮”稱呼整個植株。六朝以后,隨著佛教傳入,“蓮花”又蒙上宗教寓意。宋周敦頤《愛蓮說》使荷花成為儒家審美的名品,受到文人墨客的敬仰。荷花也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成為中國園林水生植物的“當家花旦”。
2.梅
《詩》中有四處提到了“梅”?!墩倌稀坑忻贰分小皳坑忻罚鋵嵠哔狻鋵嵢狻暱饓I之”,梅子落地,樹上殘留的果實越來越少。詩人以花木盛衰比喻青春流逝,表達詩中女子急切求愛之情。《小雅·四月》中“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詩人以高山名貴花卉對比,描寫自己的落魄,表達心中的憤懣難耐又無計可施的絕望,也是對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另外兩篇《陳風·墓門》中“墓門有梅,有鸮萃止”和《曹風·鸤鳩》中“鸤鳩在桑,其子在梅”都提到了鳥棲息在梅樹上,可見種植之廣泛。
梅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有三千多年,現(xiàn)已培育出三百多種品種。無論是民間的庭院還是宮墻中,梅樹在古代已是觀賞樹種。寒梅開在高山上,于是被封為高貴的花卉。賞梅的風氣到漢代興起,地位直至宋代確立,宋詩詞不乏詠梅的詩句。文人墨客對梅花或詠之以詩或形之于畫,隱士高人也用梅花比喻自己高尚的品格。梅經(jīng)冬不衰,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
3.松
《詩》中有七處提到了“松”?!多嶏L·山有扶蘇》中“山有喬松,隰有游龍”,描寫山上挺拔的青松,《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天?!分小叭缢砂刂?,無不爾或承”,描寫松樹的茂盛?!缎⊙拧ろ熪汀分小笆\與女蘿,施于松柏”,桑寄生與松蘿攀援松柏生長,比喻赴宴的詩人像蔓生植物一樣攀附于松柏,這“松柏”就是宴會的主人,是貴族間彼此依存的互利關(guān)系。由此可見,松本身在古人眼里就是高大、茂盛的正面形象。
《魯頌·閟宮》以及《商頌·殷武》中都是把松作棟梁之材建造君王寢殿,同時象征君王的業(yè)績?nèi)缢砂亻L盛不衰。《衛(wèi)風·竹竿》中“淇水滺滺,檜楫松舟”,松還被用來制舟船。如此看來,松在古代實用性強,在詩經(jīng)時代大量種植。松樹生長茂盛意味著國家昌盛,也代表帝王治國有方。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的品格被進一步升華。
《詩經(jīng)》對后世的影響源遠流長,詩經(jīng)植物和其文化內(nèi)涵在古今都得到廣泛運用,在藝術(shù)層面,也應是研習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潘富俊.詩經(jīng)植物圖鑒[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2]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3]張守華.《詩經(jīng)》動物意象的營造特點[J].淄博師專學報,2010(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