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苑俐
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呼蘭河傳》,那個天真爛漫的后園似乎比百草園還要有趣。
在讀《呼蘭河傳》的過程中,眼前總是浮現(xiàn)出魯迅先生的影子。仿佛同時在讀《朝花夕拾》和《吶喊》一般。我總覺得,魯迅先生和蕭紅的相遇,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但我卻不認(rèn)為他們之間僅僅是曖昧、暗生的情愫或所謂的“驚天動地的一段隱藏的愛情”。我認(rèn)為蕭紅是先生的一部分,還沒完全打開就被扼殺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蕭紅是懂先生的,先生也是懂蕭紅的。所以,先生說過的很多話,在蕭紅身上,都是一語成讖。先生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于是我們在《呼蘭河傳》中,看到蕭紅如一只春蠶,緩緩?fù)鲁隽艘粋€又一個故事,吐完了,也就結(jié)繭到死的時候了。先生曾為女性解放做過一個演講《娜拉走后這樣》,娜拉走后到底怎樣呢?先生給出的答案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蕭紅其實(shí)就是娜拉,呼蘭河城里的小團(tuán)圓媳婦也是娜拉,只不過她們都既沒有墮落,也沒有回來,她們成為了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犧牲品。
整部《呼蘭河傳》中,我最喜歡的有四章。分別是第三章對祖父和后園的描寫,第五章對小團(tuán)圓媳婦的描寫,還有第六章對有二伯和第七章對馮歪嘴子的描寫。很多人認(rèn)為《呼蘭河傳》既不是小說,也算不上自傳。但它的張力和闊大的氣象卻遠(yuǎn)勝于任何體裁的格局,已經(jīng)不算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xué)了。
在第三章中,透過一股細(xì)膩真實(shí)的濃厚煙火氣,穿過一幅色彩濃郁動人的畫卷。我看到了一個嬌俏可愛又有點(diǎn)瘋癲的小丫頭,小蕭紅憨態(tài)可掬的種種行為,讓我心頭一熱。不過最觸動我的還是她和祖父讀詩的情節(jié)?!吧傩‰x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在祖父給小蕭紅解釋完之后,小蕭紅問祖父:“為什么小的時候離家,離家到哪里去,”祖父回答完之后,“我”一聽覺得不太好,趕快就問祖父:“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胡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rèn)識我嗎?”心里很恐懼。祖父一聽就笑了:“等你老了還有爺爺嗎?”祖父說完了,看我還是不很高興,他又趕快說:你不離家的,你哪能離家,快再念一首詩吧,但從此再讀新詩,一定要先講的,沒有講過的也要重講?!弊x完這段,我覺得很殘忍,蕭紅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在闡述,但我卻不能假裝成一個孩子去讀它。于是在童年視角這個放大鏡下,孩子的天真純凈被放大了,成年人“斷舍離”的疼痛被放大了。我的外公和小蕭紅的祖父一樣,特別疼我。他“走”后沒幾天,來夢里看過我兩次。一次彌補(bǔ)沒有見到最后一面的遺憾,一次來告知我他和外婆團(tuán)圓了。因一個人,愛一座城。我和蕭紅都有一個只屬于童年的“后園”。就像小王子玻璃罩下的玫瑰一樣珍貴。也許正是這份溫情,讓蕭紅對愚昧、封建、麻木的呼蘭河城的人民,多了一份女性的寬恕,也讓我對難忍的痛有所釋懷,我生的時候,外公已經(jīng)六十歲了,我長到四五歲,外公也就六十好幾,不算很老。我二十剛過,外公就七八十歲了。外公剛過八十,就死了。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就是在這種悲涼的基調(diào)下進(jìn)行的。小團(tuán)圓媳婦才十二歲就被賣給胡家做童養(yǎng)媳,從剛來時的健康活潑到最后的慘死,每個人都是兇手。有二伯是個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喜歡同石頭,麻雀聊天。馮歪嘴子是個磨官,娶了王大姐,受盡冷嘲熱諷。本來生活窘迫,王大姐又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難產(chǎn)而去,他常常含著眼淚,用力地活著。三個短小的故事,卻展現(xiàn)了“文學(xué)洛神”的人文主義情懷和大氣象。小團(tuán)圓媳婦的死揭示了“蠢即是惡”。他們封建,自私、愚昧,缺乏精神層面的東西,世俗小事成了他們的麻醉劑,他們空虛到從瑣事中找快感、存在感、歸屬感。他們就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而有二伯這個人物活像一個耍雜技的小丑,又像一個演員,但是他完完全被蒙在鼓里,大家都出戲了,只有他一人入戲太深,沉迷于自我感覺良好的自導(dǎo)自演中。我總覺得這個人物就是低配版的“阿Q”。只不過蕭紅在揭示國民劣根性的同時,她沒有像魯迅先生一樣,刀刀見血,鞭辟入里。她在描寫人物時,多了一份女性的情懷,在這份女性情懷后面,還藏著她的冷靜。眾生皆苦,好死不如賴活著。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又不回頭的生活。馮歪嘴子是蕭紅在絕望中給出的唯一一點(diǎn)希望。他的努力讓人動容。我總覺得,這三個故事的發(fā)生順序、結(jié)局,是蕭紅故意安排的。第一個小團(tuán)圓媳婦的故事是絕望,第二個有二伯的故事沒有希望,而第三個馮歪嘴子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些許希望。人生不就是如此嗎?從絕望中看到些許希望。他們不知道世人用怎樣的眼光看他們,他們只知道,一日一日好好活著。
博爾赫斯曾說:“有時我們對某一本書心存感激,不是因?yàn)樗晒懙搅耸裁?,而是我們看出來它本來想成為什么,它保留了有時比結(jié)果更重要、更根本的問題本身?!边@就是相比于張愛玲,冰心。我更喜歡蕭紅的原因。她跟魯迅先生一樣,是一個有“大我”的人。她用孩子的視角過濾了很多艱難和殘忍,她沒有“怒”,卻一直在“哀”。對所有的生命都懷有一種包容和憐憫。在她筆下,生,是平靜的;死,是平靜的;所有的歡喜疾苦都是不動聲色的。
窗外炮火紛飛,她抬頭望了一眼遠(yuǎn)方,繼續(xù)埋頭寫她的故事,似乎已是將死的口吻。
她的后園似乎比百草園還有趣。可我卻遲疑著,不敢進(jìn)去。我站在遠(yuǎn)處,一朵紅花堅(jiān)毅地佇立在墻頭,刺眼地近乎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