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丹
(陜西省寶雞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陜西 寶雞 721006)
石頭河發(fā)源于秦嶺主脊鱉山北麓,干流長68.6 km,流域面積778.7 km2,河道平均比降25.0‰。干流上建有石頭河水庫,為關(guān)中地區(qū)重要水源地。石頭河有大小60多條支流,幾乎全部集中在斜峪關(guān)以上,其匯水面積673 km2,占總流域面積的86.4%。主要支流有大箭溝、沙溝峽、白云峽、山岔峽、吉利溝和箭溝河,河床比較陡峭。同時流域內(nèi)大部分屬于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無工業(yè)污染,河水水量充沛,水質(zhì)清澈優(yōu)良;斜峪關(guān)以下基本無支流匯入,流域面積很小。
流域地形南高北低,南部狹窄,北部寬闊,原灘相間,流域植被良好,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多年平均氣溫12.7℃。東與霸王河流域相鄰,南靠秦嶺淺山山區(qū),西靠五丈原坡,與麥李河流域接壤,向北流入渭河。流域地貌形態(tài)表現(xiàn)為高山、丘陵、河谷,地質(zhì)構(gòu)造為秦嶺褶皺。
石頭河流域建有1處國家基本水文站—鸚鴿水文站,設(shè)立于1974年1月,位于太白縣鸚鴿鎮(zhèn)鸚鴿村,集水面積507 km2,距河口30 km。本站系石頭河水庫入庫控制站,屬國家重要站。測驗項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發(fā)、水質(zhì)。流域內(nèi)有桃川、太白、高碼頭、杜家莊、場坪里5處國家基本雨量站。多年平均降雨量714 mm,多年平均徑流量3.256億m3。建站以來實測最大流量1520 m3/s,發(fā)生于1990年7月6日。實測最大含沙量440 kg/m3,發(fā)生于1978年7月9日。
石頭河流域(鸚鴿水文站)多年平均徑流量2.89億m3,最大值為8.03億m3(1981年),最小值為1.02億m3(2006年)。石頭河流域徑流分析計算收集了鸚鴿水文站1974年~2018年共計45年實測徑流量資料,對以上收集的資料進行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進行分析。
圖1 徑流量累計曲線圖
圖2 徑流量模比系數(shù)差積曲線圖
圖3 模比系數(shù)累計平均值曲線圖
繪制徑流量的累計過程線(見圖1),可以看出總趨勢近似呈單一直線關(guān)系,說明資料的一致性較好;繪制徑流量模比系數(shù)的差積曲線圖(見圖2),差積曲線上一個完整的上升段和一個完整的下降段組成一個周期,由圖2可見,系列包含一個完整的豐平枯變化過程;繪制模比系數(shù)累計平均值曲線(見圖3),可見隨著時間的增長,模比系數(shù)的累計平均值趨于“1.0”。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頭河鸚鴿水文站歷史徑流量實測資料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均較好。
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因受降雨補給條件的影響四季分明,石頭河流域一般規(guī)律是:冬季由于河流封凍,降水較少,徑流主要依靠地下水補給,這一時期為枯季徑流,l月~3月來水量占年總量的3.8%;4月以后氣溫明顯升高,流域積雪融化和河網(wǎng)儲冰解凍形成春汛,流量增大,4月~5月來水量占年來水量的20.2%。夏秋兩季是流域降水較多而且集中的時期,也是河流發(fā)生洪水的時期,6月~9月來水量占年來水量的61.2%。10月~12月為河流的退水期,河流來水量逐漸減少,其來水量占年水量的14.8%。
分別采用年內(nèi)分配不均勻系數(shù)、年內(nèi)分配完全調(diào)節(jié)系數(shù)、變化幅度等指標對石頭河鸚鴿水文站徑流年內(nèi)變化進行分析,見圖4。
圖4 石頭河鸚鴿水文站徑流年內(nèi)變化各項指標圖
由圖4可以看出石頭河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變化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974年~1981年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差異性較大,均勻與不均勻交替出現(xiàn);第二階段1982年~1997年徑流的年內(nèi)變化較小,分配比較均勻;1998年~2018年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差異較大,分配均勻與不均勻交替出現(xiàn)。
3.2.1 年徑流豐枯等級的劃分標準
根據(jù)《水文情報預(yù)報規(guī)范》對徑流豐枯等級的劃分標準,按距平百分率P來劃分徑流的豐枯等級,其計算表達式為:
當:P>20%時為豐水;10%<P≤20%時為偏豐;-10%≤P≤10%時為平水;-20%≤P<-10%時為偏枯;P<-20%時為枯水。實際工作中,可采用相應(yīng)的模比系數(shù)Kp值(Kp=某年年徑流量/多年平均徑流量),按照表1給出的區(qū)間評價當年來水量的豐、平、枯程度。
表1 模比系數(shù)取值表
3.2.2 徑流的不同年代的豐枯變化情況
從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統(tǒng)計,從總體情況來看,石頭河流域20世紀70年代為偏豐至豐水年;20世紀80年代為豐水年居多;20世紀90年代枯水年居多;21世紀00年代為偏枯至枯水年;21世紀10年代為偏枯至枯水年。從時間序列可以看出:石頭河流域1990年以后進入枯水年份,徑流量較1990年前偏少。
表2 石頭河鸚鴿水文站徑流不同年代豐枯變化表
3.2.3 徑流年際變化的情況
(1)年際變化的趨勢
將年徑流量過程線用直線方程擬合,即:
式中:R年,t為各站的逐年徑流量;a、b分別為直線的截距和斜率;t為用時序表示的年份(1974年t=0)。經(jīng)計算趨勢方程為:R年,t=-0.0467t+3.9167。直線的斜率K<0,說明徑流過程的長期變化總體呈下降的趨勢。用斯波曼(Speaman)秩次相關(guān)和進行檢驗,統(tǒng)計量T可以作為水文序列趨勢性大小衡量的標度,|T|越大,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序列的趨勢性變化越顯著。經(jīng)檢驗,石頭河流域年徑流量T值為3.68>tα/2=2.715,徑流量在顯著水平0.005上呈顯著減少趨勢,置信區(qū)間為99.5%。
(2)年際變化的幅度
本文選用徑流相對變幅(Cm)、絕對變化量與平均徑流量的比值a來衡量徑流變化情況。相對變幅指研究范圍內(nèi)最大徑流與最小徑流的比值,絕對變幅指最大徑流量(Rmax)與最小徑流量(Rmin)之差,即:
通過計算石頭河鸚鴿站徑流量相對變幅為7.9、a=2.4。
(3)年際變化的突變性
采用Mann-Kendall法進行檢驗,計算公式為:
E(SK)=k(k-1)/4;Var(SK)=k(k-1)(2k+5)/72(1≤k≤n)式中:SK為第i時刻數(shù)值大于第j時刻數(shù)值的個數(shù)累計數(shù);E(SK)、[Var(SK)]1/2分別為累計數(shù)SK的均值和方差;UFk為標準正態(tài)分布。
在給定顯著水平α=0.05,臨界值U0.05=1.96條件下,按時間序列x的逆序列xn,xn-1,…x1重復(fù)上述過程同時使UBk=-UFk(k=n,n-i,…,1),即可計算 UBk,作 UFk和 UBk兩個統(tǒng)計量的序列曲線,即可從兩曲線的交叉點讀出基突變起始時間為1988年,見圖5。
圖5 石頭河鸚鴿水文站徑流量M-K統(tǒng)計量曲線圖
3.2.4 年徑流的長期變化趨勢
根據(jù)前文分析,分別繪制石頭河鸚鴿水文站建站以來歷年徑流量過程線、年徑流均值線、1988年以前、后均值線,見圖6。從圖中可以看出:1988年以前石頭河流域徑流量總體偏豐,年際變化較大;1988年以后徑流量總體偏枯,年際變化較以前變小。
圖6 石頭河鸚鴿水文站歷年徑流量過程線圖
石頭河為陜西省秦嶺北麓境內(nèi)渭河重要的一級支流,本文通過對石頭河流域鸚鴿水文站1974年~2018年45年實測徑流資料,采用多項指標對石頭河流域年徑流量年內(nèi)和年際分配變化、不同年代豐枯狀況進行了分析計算,結(jié)果表明徑流年內(nèi)分配變化分為3個階段;對徑流量的長期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采用直線擬合法和Mann-Kendall法對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趨勢和突變性進行了分析計算,結(jié)果表明徑流年際變化長期變化總體呈下降的趨勢,年際變化的幅度不大,徑流的突變發(fā)生在1988年。以上分析成果為石頭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徑流量長期預(yù)報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