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 東 王曉巖 王 麗 都業(yè)馨 李玉春
(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上皮受損使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減少甚至消失,伴或不伴腸上皮腺體化生或異型增生為特征的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難治病之一。且有明顯發(fā)展為胃癌的趨勢,臨床上尚無理想的治療藥物和方法。筆者自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應用院內(nèi)制劑“消痞顆?!敝委熉晕s性胃炎(肝郁脾虛證)結(jié)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門診和住院部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肝郁脾虛證)診斷標準的患者192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治療組96例,男50例,46例;年齡35~69歲,平均(43.6±2.1)歲;病程0.5~8.5年,平均(3.16±0.82)年;胃鏡及病理檢查:伴腸上皮化生72例,伴不典型增生57例。對照組96例,男47例,女49例;年齡34~68歲,平均(42.9±2.0)歲;病程0.6~8.6年,平均(3.15±0.83)年;胃鏡及病理檢查:伴腸上皮化生75例,伴不典型增生55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胃鏡、病理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1.2.1.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2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上海)[1]標準,經(jīng)胃鏡、病理檢測確診。
1.2.1.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11年《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及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肝郁脾虛證。主證:①胃脘隱痛;②胃部和(或)胸脅脹滿不適;③噯氣;④口干口苦;次癥:①納少;②便溏;③倦怠乏力;④情緒變化時癥狀出現(xiàn)或加重;舌苔:舌質(zhì)淡、苔薄或白;脈象:脈沉或沉弦。具備上述舌、脈以及2主癥或1主癥及2次癥即可診斷。
1.2.2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氣滯胃痛顆粒(遼寧本溪三藥有限公司),2.5 g,日3次沖服,組方:柴胡,延胡索(炙),香附(炙)、枳殼,白芍、炙甘草。療程6個月。治療組:口服消痞顆粒,組方:黨參15 g、柴胡10 g、白芍15 g、枳實10 g、三七5 g、烏梅10 g。開水150 mL,每日2次沖服,療程6個月。
1.2.3 觀察指標:①中醫(yī)癥狀積分:將肝郁脾虛證的主癥:胃脘隱痛、胃飽脹、脅痞滿、噯氣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四個級別,分別記0、2、4、6分,比較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②中醫(yī)癥候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根據(jù)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及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評價療效: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 >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體征有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或增加。③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療效標準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3]制訂。臨床痊愈,黏膜慢性炎性反應明顯好轉(zhuǎn),病理檢查顯示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消失;顯效,黏膜炎性反應好轉(zhuǎn),病理檢查顯示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正常或降低2個級度;有效,黏膜炎性反應范圍減小,病理檢查顯示慢性炎性減輕≥1 個級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較前有所減輕;無效,未達到有效的指標或有惡化??傆行Ю龜?shù)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之和。
2.1 兩組中醫(yī)癥候療效比較:見表1。
2.2 兩組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療效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中醫(yī)癥候療效比較
表2 兩組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療效比較
2.3 兩組主要癥狀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主要癥狀評分比較
表3 兩組主要癥狀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P>0.05
組別 時間 胃隱痛 胃飽脹 脅痞滿 噯氣治療組 治療前 3.71±0.56 4.30±0.68 4.15±0.62 4.28±0.62治療后 0.96±0.23** 1.68±0.21**△ 1.89±0.22**△ 1.29±1.52**△對照組 治療前 3.66±0.63 4.27±0.70 4.05±0.58 4.30±0.61治療后 1.52±0.27* 1.63±0.35* 1.87±0.26* 1.12±1.59*
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上無特異表現(xiàn):上腹部不適或飽脹或隱痛或噯氣或嘈雜等,根據(jù)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學把它歸為“胃痛”“痞滿”“噯氣”“吐酸”“嘈雜”等范疇。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guān)。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節(jié)律的加快,飲食失常,壓力過重,致肝失調(diào)達,乘脾犯胃,導致土壅木郁,正如《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所言:“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脾失健運,胃氣壅滯而失于和降,則發(fā)為病。同時脾虛則血運失暢,脈絡不利則為血瘀。長久的淤塞血脈經(jīng)絡,導致黏膜萎縮及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形成[4]故予疏肝健脾,和胃通絡為主治療。消痞顆粒是院內(nèi)前輩經(jīng)驗積累形成院內(nèi)制劑。全方在四逆散的基礎(chǔ)上加減形成。方中黨參善補脾胃之氣,柴胡疏肝開郁,使肝氣條達,白芍柔肝和血,緩急止痛,與柴胡伍用,白芍之酸斂養(yǎng)血柔肝,補肝之體制肝之用,柴胡之辛散補肝之用,二者剛?cè)嵯酀?,而疏肝解郁止痛;枳實辛散溫通,消積除痞;通絡活血、化瘀生新;烏梅味酸,益胃生津,烏梅、白芍同用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絡,酸甘化陰,對于脾胃陰傷所致胃黏膜腺體萎縮可起到一定的修復作用?,F(xiàn)代研究證三七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環(huán),促使炎癥吸收,有利于胃黏膜修復及腸化的逆轉(zhuǎn)作用[5]。諸藥共用有:酸辛相配,柔肝疏肝,調(diào)木扶土;辛溫散寒,祛除邪氣;辛甘化陽,酸甘化陰,扶助正氣;甘緩和中,調(diào)補脾胃,顧護氣血之功,故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