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尚麗 曾 錦 陳智慧 尹巧蓮
(1 東莞市常平醫(yī)院 眼科,廣東 東莞 523573;2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眼科,廣東 廣州 510080)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出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效果已得到廣大醫(yī)師和患者的認可,但透明角膜切口的大小、方位、位置均為影響患者術后視覺質量尤其是角膜散光變化的重要因素[1]。對于術前角膜散光>0.5D的患者多建議選擇個性化角膜切口[2],但對于角膜散光≤0.5D的文獻報道甚少,且手術切口報道集中于上方、11點鐘方位、顳側等固定位置。本文對比分析陡軸向切口、平坦軸切口手術的治療效果及對術后視力水平、角膜散光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抽取我院眼科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共163只眼)術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內障患者為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60例,81只眼)和B組(60例,82只眼),A組男26例,女34例,年齡38~80(67.03±5.62)歲,眼壓(12.68±3.05)mm Hg;Emery晶狀體核硬度分級:Ⅱ級16眼、Ⅲ級52眼、Ⅳ級13眼。B組男26例,女34例,年齡38~80(67.03±5.62)歲,眼壓(12.72±2.83)mm Hg;Emery晶狀體核硬度分級:Ⅱ級19眼、Ⅲ級53眼、Ⅳ級10眼。兩組基礎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選擇2.4 mm透明角膜切口。術前確定A組作陡軸向切口,即切口位于角膜散光的陡軸(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線軸向),B組作平坦軸切口,即切口位于角膜散光的平坦軸(角膜曲率最小子午線軸向),標記主切口位置。按照術前角膜標記情況作切口,常規(guī)依次完成前房注入黏彈劑、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晶狀體核超聲乳化、注入黏彈劑、人工晶狀體植入操作。
表1 兩組裸眼視力比較(D
表1 兩組裸眼視力比較(D
注:與同組前一時刻比較,*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1周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A組(81只眼) 0.28±0.06 0.49±0.10* 0.72±0.17* 0.70±0.15 B組(82只眼) 0.27±0.07 0.51±0.11* 0.64±0.15* 0.63±0.13 t 0.979 1.214 3.187 3.815 P 0.329 0.227 0.002 0.000
表2 兩組角膜散光度比較(D,
表2 兩組角膜散光度比較(D,
注:與同組前一時刻比較,*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1周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A組(81只眼) 0.34±0.07 0.67±0.30* 0.49±0.14* 0.29±0.05*B組(82只眼) 0.33±0.08 1.01±0.20* 0.74±0.17* 0.35±0.07*t 0.849 8.523 10.242 6.290 P 0.397 0.000 0.000 0.000
1.3 觀察指標:術前,術后1周、1個月、3個月以電腦驗光儀及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檢查裸眼視力;Pentacam三維眼前節(jié)分析儀測量角膜散光度、角膜手術源性散光(SIA)大小、散光軸向分布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取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對比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視力水平比較:見表1。兩組術后1周、1個月、3個月裸眼視力與術前相比均顯著提高(P<0.05);但A組術后1個月、3個月裸眼視力較B提高更顯著(P<0.05)。
2.2 兩組角膜散光度比較:見表2。兩組術后1周角膜散光度與術前相比均顯著增大(P<0.05),術后1個月與術后1周相比又明顯減小(P<0.05),術后3個月恢復至術前散光度大小(P>0.05);但A組術后1周、1個月、3個月角膜散光度均較B組?。≒<0.05)。
2.3 兩組角膜SIA比較:見表3。兩組術后1周、1個月、3個月角膜SIA逐漸減?。≒<0.05),但A組術后各時點角膜SIA均較B組?。≒<0.05)。
表3 兩組角膜SIA比較
表3 兩組角膜SIA比較
注:與同組前一時刻比較,*P<0.05
組別 術后1周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A組(81只眼) 0.72±0.18 0.58±0.11* 0.36±0.08*B組(82只眼) 1.10±0.27 0.98±0.19* 0.63±0.14*t 10.559 16.422 15.093 P 0.000 0.000 0.000
2.4 兩組散光軸向分布比較:見表4。兩組術前散光軸向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152,P>0.05),A組術后各時刻與術前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1.880,1.387,3.108,P>0.05),而B組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6.685,8.958,P<0.05)。
隨著眼科手術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白內障手術己進入屈光時代,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具有切口越小、散光少、術后愈合越快、術后患者行動不受限等優(yōu)點,其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已成為治療白內障患者的最佳術式之一[3]。然而,部分患者即使術前視功能預測良好、術中及術后無并發(fā)癥、眼底鏡檢查無明顯異常,仍未取得滿意的視覺質量,相關學者認為此現(xiàn)象與角膜散光度、SIA等有關,其中SIA為手術因素(手術方式、切口、縫線、技巧等)導致的散光[4]。除了提高視力水平,矯正術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控制SIA也成為了影響白內障手術效果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A組作陡軸向切口,B組作平坦軸切口,發(fā)現(xiàn)術后兩組視力水平、角膜散光度均得到改善,但A組裸眼視力提高更顯著,術后角膜散光度、角膜SIA均較B組小,表明陡軸向切口手術治療改善術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內障患者視力水平、角膜散光的效果優(yōu)于平坦軸切口。推測原因為陡軸行切口縮小了角膜的陡峭性,使角膜平坦的同時平坦軸變陡,陡軸與平坦軸差距減小后更有助于減小散光,平坦軸切口則相反;在角膜解剖結構上,與角膜垂直徑相比,水平徑比更長,而陡軸向切口離角膜的幾何中心更遠,可控制對角膜曲率的影響,當術前角膜散光較?。ā?.5D)時SIA較小,并可矯正術前原有散光,促進視力恢復。李劼[5]對患者術后隨訪12月,發(fā)現(xiàn)選擇陡軸向切口、顥上或鼻上切口患者的角膜散光為(1.41±0.76)D、(2.89±0.77)D,前者術后角膜散光更小,且裸眼視力更高。此外,白內障術后由于切口組織水腫消退、切口處瘢痕形成、切口松弛等原因,角膜散光極易出現(xiàn)由順規(guī)性逐漸向逆規(guī)性轉化趨勢,即散光漂移。本研究A組術后各時刻與術前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而B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陡軸向切口更有助于穩(wěn)定術后角膜散光軸向,與陳曉勇等[6]觀點有一致性。
綜上,對于術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內障患者而言,陡軸向切口手術治療優(yōu)于平坦軸切口。但此結論仍需擴大樣本量、多中心的研究論證。
表4 兩組散光軸向分布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