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在探尋徐州方言表縫補義字詞源頭基礎上,分析表“縫補”的六個常用詞“敹”“繃”“繓”“納”“緝”“黹”的詞義發(fā)展變化以及在徐州方言中的具體使用情況,并對其間的細微差別進行比較。
關鍵詞:徐州方言 縫補 探源
普通話中常用單字“縫”或“補”來表示“縫補”這一詞義,而此義在徐州方言中卻有著豐富的表達方式,除上述普通話常用的兩字,另常用的有“敹”“繃”“繓”“納”“緝”“黹”等字,這些字表縫補義古已有之,由來已久,但在語言的不斷發(fā)展中,這些表縫補義的字在徐州方言使用中又產生了細微的變化,具體表現(xiàn)在方式、工具、對象等方面,下文將對這些字進行具體闡釋。
1.敹
“敹”,《廣韻》:落蕭切,平蕭來。宵部。徐州方言常用“敹”表縫補義,如:“把破洞敹上點”,“敹上幾針”等。而此義相關用法最早于《書·費誓》中已有出現(xiàn):“善敹乃甲胄。”孔穎達疏引鄭玄曰:“敹,謂穿徹之,謂甲繩有斷絕,當使敹理穿治之?!薄恫躺蚣瘋鳌罚骸皵?,縫完也?!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敹,穿紩也。”“紩”即縫補義,下文將具體談到此字用法。《字匯》:“敹,縫綴也。”又《新方言·釋器》:“凡非綻裂而粗率縫之亦曰敹”,徐州方言“敹”字具體用義同此,即表示粗略地縫補。
敹由縫補義又可引申為“貫穿”。此義在徐州方言中也有相關用法,如:用麻繩把破雞網(wǎng)敹起來。此義在章炳麟《訂孔》中已有用例:“百物以禮穿敹,故科條皆務進取而無自戾?!薄按丁奔础柏灤绷x。后又出現(xiàn)“敹徹”一詞,章炳麟《馗書·哀清史》:“后世經(jīng)說,古義既失其真,凡百典常,莫知所始,徒欲屏絕神話,而無新理以敹徹之。”“敹徹”意即“穿徹、貫穿”。
2.繃
“繃”本義為包扎、纏束,而在徐州方言中“繃”常作縫補義講,表示“縫紉的方法”,具體作“粗略地縫”義,例如:“把那件破衣服拿過來我給你繃上幾針,先湊合著穿。”《集韻》:“繃,或作綳??囎肿??!彼梧嚵帧缎x樂志拂舞歌淮南王二篇》:“蜚瑤京,隱煙霧,錦繃酥酪,香囊塵土?!薄板\繃”即用錦繃,“繃”在此可作纏繞,連綴義。
《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有此義相關用法,如:“張姑娘便過來用簪子挑開那匣屜兒上的繃線兒。”實際上在徐州方言口語中,“繃”的詞義已由表粗略地縫義擴大到泛指一般的縫補,例如:“我再給你繃上一遍你再穿?!庇秩纾骸岸嗫嚿蠋揍?,要不然容易爛?!?/p>
3.繓
“繓”,《廣韻·正韻》:子括切,入末,精。表縫補義在徐州方言中也較為常見,如:“給你繓上那個洞”;又如“把裂口繓上”,表示把衣物破洞或裂口縫結在一起,古籍中最早與此相關的意義為“結”?!稇?zhàn)國策·秦策五》:“繓病鉤?!薄队衿椴俊罚骸翱枺Y繓也?!庇帧尔W鵡洲》:“【老旦】只怕沒花兒,那怕沒蜂兒蜜兒須知百花花蕊繓,何怕蜂房蜜釀人割”。此處“繓”即“結、聚”義。而《集韻·末韻》也同樣出現(xiàn)“縫補”義:“繓,逢馀。”按:《類篇》一曰“縫馀”?!翱枴北砜p補義在徐州方言中既可以指粗略地縫,有時也可表細致的縫,具體要據(jù)特定的語境判斷。
4.納
“納”,從衣,內聲,由其聲符可知“納”有里面、在中間之義?!凹{”在徐州方言中用法比較固定,對象也很單一,只有“納鞋底”這一用法,表示縫制鞋底的意思。先秦時期“納”已產生,但詞義與“縫紉”無關,直至兩漢時期“納”才用以表“補綴”義,且以組合形式出現(xiàn),相關組合有“補納”、“納衣”及“納布”。例如曹操《內戒令》:“吾衣被皆十歲也,歲歲解浣補納之耳?!鄙蚣s《宋書》:“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宋書·徐湛之傳》:“有納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在徐州方言中“納”獨立使用,后面直接跟賓語“鞋底”,具體表示“縫紉制新”義,例如:“納鞋底是做鞋中最費勁的事了?!蓖瑫r動賓語之間也??杉尤雱e的成分,例如:“納上鞋底”、“納好鞋底”等。
5.緝
“緝”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纏織有關。有兩種讀音,在徐州方言中只有qi這一讀音,上聲,表示一種縫紉方法,一針對一針的縫,通常是給衣物縫上或包上邊。徐州方言例:“緝邊兒”、“緝上點邊”等。我們找到古代表“縫制”相關用例如:劉熙《釋名·釋衣服》:“緝,下橫縫,緝其下也。”東晉·王嘉《拾遺記·夏禹》:“緝鳳羽以飾車蓋也。”南朝梁蕭繹《金樓子·卷一》:“堯乃緝其皮以為帳?!焙笥殖霈F(xiàn)組合形式“縫緝”,表縫制衣物,東晉葛洪《抱樸子》:“然劍戟不長于縫緝;”“縫緝則長劍不及”。又如劉勰《文心雕龍》:“若筑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矣?!币陨细骼熬儭笔褂梅秶^為廣泛,通指對一些事物的縫紉縫制,徐州方言中的用例也與此較為吻合,范圍較廣。
后“緝”雖然依舊表縫紉縫制義,但其施及對象開始由衣服轉為鞋底,與“納”的用法有相似之處。例如,《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吃了飯便在房里坐著,做鞋緝底,縫衣補裳;”“他說晁嫂子與李嫂子央他做鞋緝底?!贝藘衫小白鲂兊住笔侵缚p制鞋底,施義對象有所偏移。
6.黹
“黹”,徐州音zhi,上聲,在徐州方言中,“黹”字施用的對象是有限制的,通常用于對一些針織物等有紋理的物品的縫補,例如“我給你把毛衣上的洞黹上?!庇秩纭澳莻€麻袋漏了,得黹上點再用。”“黹”本義為縫紉、刺繡?!墩f文·黹部》:“箴縷所紩衣?!毙戾|系傳:“象刺文也。”王筠句讀:“黹,箴縷所紩衣。‘衣蓋衍文或‘也字之誤。又案:黹字之形,當以刺繡為專義。”屈萬里《釋黹屯》:“金文里所常見的玄衣黹屯,便是玄色衣服用黹形花紋飾著它的邊沿了?!惫糯ǔR卜Q女工為針黹。《爾雅·釋言》:“黹,紩也?!惫弊ⅲ骸敖袢撕艨p紩衣為黹?!毙蠒m疏:“黹,謂縫刺也。”“紩”在古代也有縫補義。
此字也曾以組合形式出現(xiàn),例如:《醒世姻緣傳》:“童山人送了許多線,雖是叫你縫聯(lián),你也還該慢慢做些針黹才是;”“且只說南京有一個姓顧的人家,挑繡的那灑線顏色極是鮮明,針黹甚是細密,比別人家賣的東西著實起眼?!薄都t樓夢》:“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野叟曝言》:“針黹是嫂嫂教的,也學些算法,別的卻是不會?!币陨细骼搬橅椤苯员硪环N刺繡或針法,徐州方言也有“針黹”一詞,但僅表縫補義,縫補對象也須是有紋理的針織物,例如“拿一樣的線針黹上毛衣上的洞。”與古義相比稍不同。
本文討論了六個徐州方言中除“縫、補”外,其它表示縫補縫制義的常用詞“敹”、“繃”、“繓”、“納”、“緝”、“黹”,“敹”表粗略地縫義,“繃”與“繓”在徐州方言的具體使用中,既可以表示粗略縫義,也可表示細致地縫,要據(jù)具體語境進行判斷;而“納”、“緝”、“黹”在表示縫補義時均有特定的使用對象,“納”用于對鞋底的縫制,“緝”一般用于縫補衣物的邊緣,而“黹”用于一些有紋理的針織物的縫補,探尋徐州方言“縫補義”詞語來源有助了解徐州方言特色,也幫助我們理清這些“縫補義”詞語的源頭以及在古籍中的使用情況,同時也證明用方言證古語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杜朝暉.《辭源》“納”字補義[J].古漢語研究.2011.第1期.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湖北:崇文書局,2010.04.
[3]焦姣.釋“緣”“敹”“納”[J].漢字文化.2011.第5期.
[4]李榮.徐州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12.
[5]李申.徐州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0.03.
[6]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6.07.
[8]鐘媛.漢語“縫紉”語義場研究[J].湖南:湘潭大學.2014.05.
(作者介紹:楊雪,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詞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