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
【摘要】歇后語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詼諧而形象的熟語。文章以仁懷方言歇后語為研究對象,從內容和修辭手法上對其進行了分類,并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分析了仁懷方言歇后語體現的方言特征。
【關鍵詞】方言歇后語;類型;特征
歇后語又叫藏詞、縮腳語,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通常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近似于謎面,后一部分近似于謎底。兩部分之間有間歇,說話人往往只把前半截話說出來,后半截話省去不說,讓人揣測意會它的含義,故因此得名。仁懷方言歇后語是當地俗語中很有特色的一類,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域特色。在對仁懷方言歇后語進行歸納整理的基礎上,本文從類型和特征上對仁懷方言歇后語進行分析。
一、仁懷方言歇后語的類型
(一)從修辭手法看
根據歇后語主要使用的修辭手法,分為喻意類歇后語和諧音類歇后語。
1.喻意歇后語
這種歇后語的謎面部分是一個比喻,謎底部分是對前面部分的解釋,揭示謎面的含義。例如“耗子鉆牛角尖——沒出路”前面部分比喻走進了死胡同,走不通,后面部分“沒出路”就把這個意思給解釋了;“瞎子吃湯粑兒——心頭有數”前面部分比喻心里明白,后面部分“心頭有數”揭示了謎面的含義。這兩例解釋部分的意義就是字面上的意義。有的謎底部分的意義不是字面上的意義,而是它的轉義。例如:“滿口金牙齒——開黃腔”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是“說臟話”;“屠戶過街——提心吊膽”字面是說屠戶“手里提著心肩上吊著膽”,其實表達的是“對事情不放心,非常害怕”;“秧雞的腳桿——拐的”字面意思是秧雞的腳桿不直,是彎的,其真正意思是說某件事某個人是沒有希望的。
2.諧音歇后語
諧音歇后語的謎底部分利用了同音或音近的條件來表達意思,造成一語雙關的修辭現象,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臘肉不放鹽巴——有鹽(言)在先”利用“鹽”和“言”同音風趣地表達出“已有話說在前頭,事先打了招呼”的意思;“彈花匠的女——只曉得彈(談)”表面上說的是只知道彈棉花,實際是利用同音含蓄地表達出“只知道說,不知道做”的意思。
(二)從內容上看
仁懷方言歇后語是仁懷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內容也反映了人們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內容相當豐富。
1.與日常生活有關
衣食住行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所以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內容被大量反映在歇后語中。如:米湯泡飯——親上加親、白糖拌苦瓜——有苦有甜、
五更天趕場——越走越亮、電燈點火——其實不燃(然)、兩口子打架——現時說起、矮子爬樓梯——步步登高、落雨不打傘——經淋(精靈)、十五塊布做衣服——七拼八湊、屙尿擤鼻子——兩頭都捏到、擺龍門陣不點燈——說黑話、河沙壩頭寫字——一抹不算、背媽曬太陽——盡其心、米湯洗臉——糊臉(里)糊涂、茅廝頭打架——糞(奮)斗、臘肉不放鹽巴——有鹽(言)在先。
2.與農業(yè)生產有關
農業(yè)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農業(yè)經濟在我國持續(xù)了幾千年,農業(yè)生產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之相關的內容在歇后語中也反映出來。如:光屁股坐田坎——夾泥(疑)、蓮花白抽苔——老不收心、芭蕉栽在古樹下——粗枝大葉、屋脊上的冬瓜——兩邊滾、六月間的桃子——揀汃的捏、口袋裝茄子——嘰嘰咕咕、黃瓜敲磐——短蹦蹦的。
3.與動物有關
歇后語常常以人們熟悉的事物來設喻,仁懷方言歇后語中出現的動物都是人們飼養(yǎng)的家禽、家畜或者在野外常見的一些野生動物。如:黃鱔爬犁頭——絞鏵(狡猾)、貓兒吃團魚——找不到頭、癩疙寶跩筋斗——跶(大)憨包、烏梢蛇脫殼——溜之大吉、耗子舔米湯——只夠糊嘴、兩個耗子打架——爭顆米兒、鯉魚下油鍋——死不瞑目、叫雞的尾巴——翹得高、雞公屙屎——頭的叫硬、溝溝頭拴牛——二面撈。
4.與傳統節(jié)日節(jié)氣有關
語言學家索緒爾曾說:“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敝腥A民族重視節(jié)日節(jié)氣,常常會隆重慶祝,已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相關的歇后語中也會反映出這種民風民俗。如:八月十五吃年飯——還早、三伏天打抖——不寒而栗、過年娶媳婦兒——雙喜臨門。
5.與宗教信仰有關
仁懷方言歇后語可以反映出人們的宗教信仰,當地人大多信奉佛教,據仁懷縣志記載,民國元年就有僧寺、尼庵167間,所以菩薩、廟、和尚等物象也出現在歇后語中。如:背菩薩洗澡——淘神、青杠木雕菩薩——硬神(承)、蚊子咬菩薩——認錯人了、牽羊子過廟——沒誨你、和尚打架——沒得辮子抓、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6.與謀生職業(yè)有關
從此類歇后語中我們會了解以前當地人謀生的一些技能,不過現在有些職業(yè)已經消失,基本看不到這些走街串戶的匠人們的身影了,如“騸匠、染匠”等等。如:彈花匠的女——只曉得彈(談)、屠戶過街——提心吊膽、騸匠過街——忙割(個)球、裝銀匠的女——斗畫(話)、木匠改板子——有來有往、裁縫的額頭——當針(真)、染匠的手——藍爪(難找)。
7.與當地人的典型人物有關
這類歇后語是以當地人的故事發(fā)展而來,產生的時間相對較晚。如:曹村溝人些過年——一晚到亮、胡龍清開車——具體、陳波羅趕酒——十處唱歌九處在、蘭家坡人些打紅籽——還沒有開棒。
二、仁懷方言歇后語的方言特征
歇后語來源于民間,是人們口頭常用俗語,是珍貴的語言財富。仁懷方言在西南官話中是較有特色的一種方言,而其歇后語中保留了很多的方言特征,使得這類歇后語更加生動形象,幽默風趣。仁懷方言歇后語的方言特征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
(一)語音上的方言特征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載體,仁懷方言的獨特性很大程度體現在語音上,當地的歇后語中也體現了濃濃的鄉(xiāng)音。如:染匠的手——藍爪(難找)、矮子過河——淹(安)了心、青杠木雕菩薩——硬神(承)、三月間的菜苔——不嫩(論)、鹽巴包湯粑兒——咸(寒)心。仁懷方言沒有“n”,都發(fā)為“l(fā)”,“藍”和“難”都讀作“l(fā)an”;沒有“zh、ch、sh”,讀作“z、c、s”,“爪”和“找”都讀成“zao”;所以“藍爪”和“難找”同音。在仁懷方言中,有把部分普通話中“ian”自成音節(jié)的字,發(fā)成[ε]的現象,比如“淹”“閹”都是[ε],和“安”同音。普通話中,“承”的聲母是“ch”,仁懷方言中沒有翹舌音,全部發(fā)作相應的平舌音,普通話中一些聲母為“ch”的字,仁懷話讀成“s”,如“承、辰、晨、乘”,因此“承”和“神”,在仁懷話中同音了,都是“sen”。普通話中,一部分韻母為“ian”的字,仁懷話中韻母為“an”,而且聲母由“x”變成了“h”,由“j”變成了“g”,如“咸、銜”讀作“han”,“房間”的“間”讀作“gan”,所以在“鹽巴包湯粑兒——咸(寒)心”中“咸”和“寒”同音。在普通話中“d、t、l”不和“en”相拼,仁懷話中卻可以,如“頓、燉、蹲、敦、盾”都是“den”,“吞、囤”都是“ten”,“論、倫、輪”都是“l(fā)en”,普通話中,“z、c、s”一般不和“en”拼(除“森、岑、怎”極少數字外),但仁懷話中情況卻不同,“尊、遵、樽”都讀“zen”,“孫、損、筍”都讀“sen”,“村、存、寸”都讀“cen”,所以在“三月間的菜苔——不嫩(論)”中“嫩”和“論”同音,都讀作“l(fā)en”。不懂仁懷方言的不知道這些字同音的玄機,而本地人卻一聽就能明白。
(二)詞匯上的方言特征
仁懷方言歇后語中含有豐富的方言詞語,這些方言詞不作解釋外地人很難聽懂。如:叫雞的尾巴——翹得高、鬼冬哥兒仰起飛——抓天無路、啄木哥兒修房子——斗嘴勁、癩疙寶跩筋斗——跶(大)憨包、薄刀打豆腐——二面討光生、癩子腦殼上的虱子——明擺著、螞螞顛兒吃屁股——自卷(捐)。在當地方言中,叫雞即蟈蟈;鬼冬哥兒即貓頭鷹;啄木哥兒就是啄木鳥;癩疙寶即癩蛤蟆;薄刀就是菜刀;腦殼就是腦袋;螞螞顛兒就是蜻蜓。這些都是一些有特色的方言名詞。有些動詞也有特色,如“牽羊子過廟——沒誨你、癩疙寶向火——走攏就襯起”,“誨”是答應、許諾的意思;“向火”是烤火的意思。“六月間的桃子——揀汃的捏、耗子咬玻璃——咂鏡(扎勁)”中“汃、扎勁”是兩個方言形容詞,“汃”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軟”,“扎勁”意思是“能干、厲害”。在“褲兒頭起火——襠燃(當然)、鍋頭煮娃兒——熟人、眉毛高點放火炮兒——現眼現爆(報)中,“頭”是一個方位名詞,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里”,“高點”也表方位,是普通話中“上、上面”之意。
這些歇后語中的方言詞使歇后語更加顯得俏皮、幽默、詼諧。
(三)語法上的方言特征
歇后語中的一些語法現象也體現出不同于普通話的特點。如“瞎子戴眼鏡——多余的圈圈、貓兒抓糍粑——脫不倒爪爪、干谷草編搭搭兒——硬硬肘肘”中的“圈圈、爪爪、搭搭兒”是方言中很有特色的重疊式名詞。重疊的名詞在普通話中很少,主要是一些表稱謂的名詞,如“媽媽、姐姐、寶寶”以及極少數的事物名詞,如“星星”等。仁懷方言中,重疊式的能產性非常高,這種形式的名詞大量存在。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量詞性語素都可以重疊構成名詞,如“爪爪、桌桌、板板”是名素的重疊;“搭搭兒、圈圈、蓋蓋”是動素重疊;“偏偏、圓圓、尖尖”是形素重疊,“塊塊、絲絲、節(jié)節(jié)”是量素重疊而來?!巴邚R子人些漤尿——一個認點、曹村溝人些過年——一晚到亮、蘭家坡人些打紅籽——還沒有開棒”中的“些”是一個助詞,表示復數,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們”。不過,跟普通話中的“們”不同的是,“們”只能用于指人的有生名詞或人稱代詞之后,而仁懷方言中“些”還可以用于無生名詞、抽象名詞后面。如“豬兒些、板凳些、毛病些、想法些”。在普通話中,修飾性成分都在被修飾成分之前,如“公雞、課桌、手表”中,修飾性語素“公、課、手”在中心語素“雞、桌、表”之前。仁懷方言的詞語中,有修飾性成分在后面的情況,如“雞公屙屎——頭的叫硬”中的“雞公”,修飾性成分“公”在中心語素“雞”后面?!澳鸽u”在仁懷方言說成“雞母”。這是很有特色的一種語法現象。
歇后語是一種方言文化,反映了方言區(qū)人民的社會生活,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是方言中最精彩、最具活力的一類。仁懷方言歇后語是當地人風俗、衣食住行、年俗節(jié)令等各個方面的體現,是仁懷地域文化的載體之一,對它的研究,可以讓人們更了解本地方言,對保護方言、傳承方言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穆升凡.仁懷方言[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2]溫端政.歇后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貴州省仁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仁懷縣志[Z].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12).
[4]范炎培.常州方言歇后語初探[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1,29(1).
[5]耿英春.河湟歇后語的類型和方言特征[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