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婷
【摘 ? 要】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都是我國治國的基本方略,將二者結合運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鮮明的特征。法治與德治是治理國家的兩個重要機制,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德治與法治不僅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展,更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只有堅持二者有效結合,國家才能走上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的軌道。
【關鍵詞】 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法治建設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Adhering to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
Wang Yating
[Abstract]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 are the basic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 are two important mechanisms for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They complement and permeate each other. The rule of virtue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Only by combining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rule of virtue can the country embark on a virtuous cycle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rule of law; rule of ethics; rule of law is combined with the rule of virtue
在中華五千年歷史的長卷中,“禮法合治”的治國理念一直備受推崇。自孔孟開始就極力提倡以德化人,德治為主、刑法為輔。在幾千年后的中國同樣既強調(diào)法治也注重德治,把二者聯(lián)結起來,發(fā)揮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的作用,對全面依法治國具有重大意義。為什么要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這是一個需要明確的重要問題,厘清其中的原因?qū)ξ覈鐣髁x法治建設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
1 ?是對中國5000多年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與傳承
古往今來,歷史經(jīng)驗的成功與失敗總是能給后世帶來許多啟發(fā),對它進行總結與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要的,這有利于我們對古代優(yōu)秀文化進行揚棄。以德治國是中國5000多年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古代沒有像今天這么完善的法律體系,更多的是強調(diào)以德化人,德主刑輔的治理方式。從孔孟開始,“德”一直是儒家核心義理,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孔子肯定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刑法的作用,但更強調(diào)的是德政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是提倡“德主刑輔”的典型代表。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大成者之一,尤其是對“德治”理念的繼承與發(fā)展?!睹献印るx婁上》中說道:“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這句話的意思是孤立的尚德的政令是治理不好國家的,而僅有法令也是不能夠具備完全作用的,其言外之意是德治與法治二者缺一不可。傳統(tǒng)儒家思想是肯定德治為主,刑法為輔的治理理念的,但是法家的思想?yún)s與此有異同,法家思想強調(diào)刑法為主,德治為輔的治國理念。法家雖然重法治,卻也不否定德治的作用,因此法家也也認同在某種程度上德治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將此二者比較起來看,在古代社會中,德治在治理國家中處于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之上,不管是主張德治為主還是為輔,都不能否認德治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新時代的今天,以德治國在國家治理的地位絕對不可以被輕視,因而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治國方略顯得尤為必要。這既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延續(xù)也是對其時代的發(fā)展。從中國數(shù)千年發(fā)展史的經(jīng)驗可知,法治和德治是一對孿生兄弟,兩者缺一不可,偏頗一方都起不到良好的治理效果。秦朝偏向法治,在治理國家是一味的強調(diào)法律的重要性,從未給德性留一點位置,結果“二世而亡”。相反,戰(zhàn)國時期的魯國和齊國僅僅強調(diào)德治的重要性,忽視了法律的重要作用,結果可想而知,齊國和魯國很快被他國吞并。幾個朝代歷史的經(jīng)驗足夠給我們啟迪,單純的依靠法治或單純的依靠德治都不是正確的治國方法,進而影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看唐朝的“貞觀之治”,唐太宗實施了“明刑弼教”之策,其目的在于一是厲行法治,制定嚴密而系統(tǒng)的封建法典;二是厲行德治,通過 “貞觀修禮”來實現(xiàn)以德化人、以禮育人,制定了與之相匹配的道德價值理念,如此“貞觀之治”便應運而生了。再進入后來的歷史長卷中,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國治民安的幸福景象,這些盛世景象不可或缺的有著將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并將其運用得當?shù)淖饔谩?/p>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存在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轉(zhuǎn)化,從而使得歷史經(jīng)驗為當今社會發(fā)展提供借鑒。傳統(tǒng)文化雖已過去很久,但將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其中的精髓卻亙久不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只要將其加以轉(zhuǎn)化與揚棄,仍是治國之精髓。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離不開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二者互相融入,共同發(fā)揮效用。
2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建設有鮮明特色的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也是加快國家法治建設的一個良好方法。簡單理解,就是治理國家要按照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杜絕人為干預。以德治國中的德是指全社會人民認可的、愿意共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法治與德治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前者是政治文明,后者是精神文明。法治主要是他律,強調(diào)地是依靠憲法和法律強迫他人遵守;而德治是自律,是通過自身所有的道德教育自己約束自己。二者雖有不同,但在整個法治建設中,法律與道德相互依存、互為依賴,共同發(fā)揮其職能。不論是他律還是自律,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方略。
德治的保障與完善依靠法治。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同時也是對以德治國的保障與完善。法律對道德起到保障作用,體現(xiàn)在道德的踐行離不開法律的約束,使道德行為法治化,利于道德建設的加強。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一條條的法律是社會公民都應遵循的,正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內(nèi)容,那是中國人民都應遵守的道德標準。法律將道德規(guī)范化、文字化,以文字的形式將道德寫成條文,保障著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與長治久安。道德處在每個人的心中,是內(nèi)心的法律,它沒有硬性要求人人都要遵守;法律以其強制性、權威性彌補了以德治國的不足。如果說樂于助人是高尚道德品質(zhì)的表現(xiàn),那么不允許傷害他人就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條文。法律與道德都屬于上層建筑的概念,是一種特殊的規(guī)范手段,但二者又有著根本區(qū)別。德治或者道德依靠的是自律,是受自身內(nèi)在道德信念影響而表現(xiàn)出的行為,在很多時候,不同人的道德信念與道德立場是相互沖突的,這時僅僅依靠道德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法律的作用自然而然的顯現(xiàn)出來了。通過法律的作用來保障道德的踐行,使道德保持應有的活力。法律的權威性為道德提供了保障,也具有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的功能,用它的強制性來懲罰不道德的行為,社會優(yōu)良的風氣將得以延續(xù)。
德治的有效實施對法治的推行起促進作用。道德是立法的基礎,是全體人民都愿意自覺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是在道德的基礎上制定的,法律條文的合道德性是法律是否具有權威性、可執(zhí)行性的重要根源。程竹汝說:“法律不僅要在概念上與社會全體人民心中的道德相符合,而且在法律的實施上也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它才能獲得社會成員的尊重與認可,才能成為引領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從而將法律的效力轉(zhuǎn)化到社會生活中實現(xiàn)其保障道德的作用,如果沒有道德這個支撐點,法律與社會之間將缺少一個中介,法律將得不到社會成員的認可。”以道德促進公民守法,以律令保障道德的效力[2]。法律是人人要遵守的道德,道德是人們心中的法律,是現(xiàn)實與人格精神的統(tǒng)一,是自律和他律的統(tǒng)一。當今社會,如果只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那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將寸步難行。人民是社會的主體,在社會的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機制下,社會上一部分人民變得并非單純的“人民”,而是被錢權支配著的“人民”,是物化的“人民”。市場經(jīng)濟具有雙重性,既帶來了經(jīng)濟地迅速發(fā)展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以及難以控制的影響。國家機關人員貪贓枉法、市場競爭利益至上、見利忘義,社會道德淪喪,我們國家的精神文明正受到方方面面的摧殘,在金錢利益面前,人人競相追逐,漠視道德。馬克思引用古典經(jīng)濟學家的話:“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 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shù)睦麧?,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當10%的利潤嘗到甜頭,在50%的利潤的利誘之下,一邊是利潤,一邊是法律懲罰,將要如何抉擇。在300%暴利之下,在貨幣面前,法律又算的了什么呢?從嚴治黨、反腐倡廉一直是我國的難題,自十九大以來,我國反腐形勢非常嚴峻,但黨內(nèi)腐敗卻從未停止,從中央一級的周永康事件到省部一級的蘇榮事件以及人大內(nèi)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正永等等,這其中可能早已超過300%的利潤,但卻足以讓他們挺而走險藐視法律,法律條文形同虛設,金錢權利泯滅良知,可見他們的心中沒有條文的法律,更沒有內(nèi)心的“法律”。從這些腐敗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只注重依法治國的治理原則,在社會生產(chǎn)力沒有高低發(fā)達以前;在未進入共產(chǎn)主義之前,“300%利潤事件”或許會時常發(fā)生,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推進將難以繼續(xù)。這與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相違背,更不符合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原則。許多人將黨內(nèi)腐敗歸結為是國家的機制出了問題,不可否認,我國的法制體系正處在不斷地完善之中,歸結為機制原因卻也有其合理性,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德治力度不夠。法律不是萬能的,道德的作用與功能不是法律可以替代的。要保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順利建設,必須將德治融進法治之中,法治與德治兩手并抓,以德治促進法治的推進。通過以德治國的正確實施,引導形成一個風清氣正、有良好社會風氣的和諧社會。
3 ?結語
概而論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5000年歷史的經(jīng)驗發(fā)展,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為以德治國的有序進展提供有力支撐,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的實施提供了“催化劑”,二者相互滲透。德治與法治是我國必須堅持的治國方略,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程竹汝.論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的內(nèi)在邏輯[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21(02):45-5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