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塔蘇
一枚生活“濾鏡”適不適合自己,只有自己心里才清楚。
馬爾克斯老先生寫馬孔多的故事,這個南美小村落的興衰歷史就像颶風搬刮過文學史,人們才注意到,原來魔幻現實主義可以讓那些原本走向死亡的歷史記憶重新在時間長河中煥發(fā)生機。鮑勃迪倫同志抱著一把破電吉他在臺上用自己標志性的破鑼嗓子要“Like a Rolling Stone”。人們發(fā)現原來歌詞的終點不是娛樂而是文學。肖斯塔科維奇老師作了一輩子的曲,被公認是俄羅斯音樂史上同柴可夫斯基比肩的巨匠,音樂風格熱烈恢宏,又不乏冷峻的精巧和克制,被譽為蘇維埃音樂第一人。個人成就已經登峰造極的肖老師,人們在他去世后才知道“等待槍決”是他一輩子的音樂主題。因此,我們必須得承認,在我們肉眼所不能見的地方,一些意識中的碎片在發(fā)揮著它們的作用,對于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來說,它讓藝術家具備了獨特的觀察視角,以及創(chuàng)作構思。正是這些異于常人的“濾鏡”的存在讓馬爾克斯寫出了《百年孤獨》,讓鮑勃迪倫從一個街頭的歌手成為了文學殿堂中的詩人,讓肖斯塔科維奇成為了20 世紀東西方毫無爭議的最偉大的作曲家更多了一分傳奇色彩。
對于很多人來說,“藝術”二字距離他們太過遙遠,但實際上,看待事物的獨特視角和眼光,不僅僅能讓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更上一層樓,還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海德格爾老爺子曾經說過:人,應當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而所謂詩意,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要啥有啥”“豐衣足食”甚至“田園牧歌”。詩意的本
質在于,人可以自洽、自足地生活,而不再忍受自我折磨的痛苦。海德格爾說的非常的正確,“詩意地棲居”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擁有的生活狀態(tài),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卻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可以想見,我們每個人的觀念都是一面“濾鏡”,我們用這面“濾鏡”,可以找尋人生的幸福,活著的意義,還可以濾掉人生中的糟粕,存住美好與精華,濾去生活中的煩惱,保留健康與快樂。正是這種看不見的“濾鏡”的存在給了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通往詩意以及適宜的生活的可能性。他并不存在著一條適用于所有人的“萬有定律”,而是根據每個人的成長、生活、交流不斷形成的,屬于每一個個體的“私人訂制”。舉個例子來說,我的母親一輩子勤勤懇懇工作,踏踏實實照顧家人。既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又是一位優(yōu)秀的母親。在別人看來,我母親的生活雖然波瀾不驚,但是足夠充實,幸福,可實際上除了我爹和我誰也不知道,老太太剛剛退休的時候每天坐立不安。恨不得天不亮就把屋子里里外外全打掃一遍。家中的大事小事她都事事躬親。最開始我和我爹覺得這只是退休無聊打發(fā)時間的手段。但當母親勞累到需要用膏藥當褲腰帶的時候,這件事情就足以讓我們開始擔心了。
說來道理實際上也很簡單。在我母親的眼里,那一片從工作時期留下來的“濾鏡”,讓她不由自主地去為很多已經不用她來操心的事情憂慮、忙碌。而重新認識自己的年歲,以及退休現實的“濾鏡”,則被忽視了。如果不是因為她受了傷,不得不安安靜靜在床上休息了一個月,“血淋淋的現實”打破了原來的幻境,那么在頑固的“我還能干活”的執(zhí)念下,還會有更嚴重的事情產生。在此之后,我和我爹一直在給我媽做開導,苦口婆心,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子。好說歹說讓她明白了對于此刻的自己,享受晚年的生活才是正經事。當知道了這些道理以后,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盡管她在改變伊始還是有些不太適應,但也總算明白,在這個歲數,人沒有必要自己逼自己。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全新的想法帶給了人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種改變,大部分的確是積極、正面的。但是也經常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再舉個例子,在日本文化中,經常提及的一個觀念就是“斷舍離”。這種想法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應用到生活的各個角落中。各式各樣的公眾號、意見領袖把“斷舍離”三個字掛在口上。不得不說,對于一些人來說,舍棄已經對自己無用的東西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但當“斷舍離”成為“揮霍”“浪費”的借口時,“斷舍離”這片濾鏡,是否真的適合我們的生活呢?換而言之,當“濾鏡”的意義被人為扭曲,那么留給我們的一切,就值得我們深思了。
“斷舍離”的精髓在于“放下”而非“丟棄”。定期地檢閱自己的生活,除陳出新,讓無用之物重新在他處煥發(fā)生機,我想這是斷舍離的最終目標。而現在在消費主義浪潮滾滾而來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傷心地看到,商家口中的斷舍離,只是誘導著還未了解世界的年輕人去消費,奢侈地為虎作倀的鬼影。物質生活的豐饒與否并不直接同精神生活的幸福與否掛鉤。他們若即若離地存在著某種關聯,而一枚不適合自己的錯誤的“濾鏡”,則會將人帶入歧途。
外國有一句諺語:“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一枚生活“濾鏡”適不適合自己也只有自己心里才清楚。而如何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能夠讓我們生活得更加詩意的“濾鏡”,一定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獲得的。有的人窮盡一生都無法尋找,所以終生都活在痛苦、懊惱之中,有的人則幸運得多,在恰當的年紀,有了恰當的機會得到它。無論是哪一種,他們都是人類生活的終點——尋找幸福,并且擁有它。但無論你是否已經找尋到適合自己的那枚“濾鏡”,都不要將它荒廢,也不要放棄求索的努力。要知道,我們的生活既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而是當下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時光短暫,幸福難尋,讓我們且“濾”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