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番
【摘要】德育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德育教育的工作,對于初中生的開展是一項有挑戰(zhàn)的工作。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比較叛逆,如果教育方法不得當,學生有可能會更加叛逆。古人云:過猶不及。其實無論是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太過淺顯,還是太過深奧,對學生來說都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通過滲透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慢慢地接受,從而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品德。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滲透 有效方法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三觀的重要階段。老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我們常把老師比做辛勤的園丁,澆灌著祖國的花朵,肩負著祖國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對于人才的要求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對于學術(shù)知識的考驗了,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想與技術(shù)雙方面的要求。一個思想品德低下的人,即使有著很高的學術(shù)素養(yǎng),也不會被社會所認可。思想決定著人們行動的方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逐漸滲透德育教育的知識,老師以身立法,充分發(fā)揮德育精神,給學生做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營造一個德育課堂,讓學生時刻感受德育精神的熏陶。老師要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發(fā)掘其中的德育精神,讓學生充分理解德育概念,將德育精神與課內(nèi)外結(jié)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形成一個結(jié)構(gòu)更加緊密、知識更加有層次的德育精神教育,以達到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德育精神的目的,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
一、注重情感熏陶,滲透德育教育
在語文的學習中,很多文章都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文章中的感情與服務精神相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德育精神。不同的文章帶有著不同的情感,每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不同,給學生帶來的德育教育也不相同。老師應該帶領(lǐng)學生細細品味文中精神情感,分析主人公所具有的良好的精神品質(zhì),體會主人公的情感。同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還應該充分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地探索文章所蘊含的精神品質(zhì),促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
例如,在初中語文學習《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詳細地介紹了白求恩在抗戰(zhàn)期間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無私奉獻以及堅守崗位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結(jié)合當時的抗戰(zhàn)歷史,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民族責任心,要不忘歷史,時刻緬懷先烈,從而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努力學習,成為國家未來的希望棟梁。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文中,用諷刺的手法披露了人們的虛偽。一個“騙”字,貫穿全文,從開始的騙局,身邊大臣平民假裝衣服的華麗,到小孩子拆穿騙局,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身邊眾大臣的虛偽丑惡,奸詐虛榮,同時贊揚了不懼權(quán)貴,敢于說出事實真相的大無畏的童心。在這篇文章中,全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童話的形式,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教育了學生,不要丟失童心,要學會明辨真假,堅持初心。在初中語文課文中,很多文章都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精神,敬業(yè)奉獻,有民族責任心,助人為樂,尊師敬長等精神品質(zhì),對于文章的學習,要細致充分,將其中細膩的情感充分剖析,培養(yǎng)學生德育知識。
二、作文訓練,滲透德育精神
在語文中,作文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學生自己寫出來的文章,和讀其他人寫的文章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在寫作過程中,老師要選取有德育意義的題目進行練習。學生只有真正了解德育知識,在思想里充滿德育精神,才能把相關(guān)的理論表達在自己的作文上,這是檢查學生德育思想的一種手段。同時,作文也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心聲情感,通過筆頭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更能表現(xiàn)出學生的思想。比如在寫《一件難忘的事》時,通過自己真實經(jīng)歷,表達出自己難忘的是什么事,為什么難忘,在寫作中不知不覺間就可以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精神。
三、言傳身教,老師起帶頭作用
對于大多數(shù)的學生來說,老師的話可能比家長的更加有效,他們從小就在老師的教育下慢慢成長,對老師更為崇拜,他們相信老師,認為老師是最厲害的人。所以,老師對于學生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一個學生一生中能遇到一個好老師是學生的幸運。
老師在語文的教學中,應該把德育教育作為基本,在德育教育的基礎上,在進行其他方面的教學。教書育人,本就是不可分離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人的基本操守,是無法被身邊人所接受和認可的。同樣,一個沒有德育素質(zhì)的老師,也不會被學生所喜愛。老師要以身作則,對學生有嚴格要求的同時,也要嚴于律己。在課上,不抽煙,不接打電話,不著奇裝異服,不濃妝艷抹。只有老師個人素質(zhì)的提高,才能給學生做一個好的榜樣,讓學生信服。在日常中,老師應與學生以朋友的方式相處,不要把自己高高掛起,要深入學生內(nèi)部,全方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缺點,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幫助。同時,對學生的教育不能以“印刷”的形式,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育。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老師是青少年學生的榜樣,一個有著高素質(zhì)高品德的老師,他的學生一定也是一方翹楚。人的行為是會受身邊的環(huán)境和身邊人的影響而改變的,所以,一位好的老師會給學生帶來好的影響,營造一個好的氛圍,在德育精神素養(yǎng)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
四、結(jié)合課外活動,在實踐中滲透德育精神
課堂的知識不能脫離了生活,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尋找知識,通過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教育,體驗了德育精神與實踐相結(jié)合。課內(nèi)的知識大多來源于課本文字,這些知識全,但是學生沒有經(jīng)過實踐,不能切身地感受到德育精神的力量。所以,將德育精神與課外實踐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歷史博物館,了解我國淵源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榮譽感;走進抗日紀念館,讓學生牢記歷史的屈辱,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將建設國家當作自己的責任。課外的活動比課內(nèi)文章教育更加生動,將事物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容易,所以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五、結(jié)語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繼承弘揚我國傳統(tǒng)的精神品質(zhì)和傳統(tǒng)美德,是青少年一代的責任。作為一名中學生,德育教育是其成長的必須教育。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的品德,就失去了底線。未來的生活工作中,沒有了道德底線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所以,在初中階段,老師在語文課堂上要滲透德育知識,并以身作則,將德育知識時刻放在心上。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式教學,對于學生取得的進步,及時表揚。學生都是在鼓勵中進步的,讓他們充滿自信,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要給予同等的對待,做到關(guān)心每一位學生。老師要用自己的耐心,責任心關(guān)愛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觀念。
參考文獻:
[1]何紅英.淺談新概念下的語文教學[J].速讀,2014,(03):194.
[2]陸德玉.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J].學周刊,2016,(30):61.
[3]李文武.語文學科中德育滲透的策略探究[J].科技資訊,2011,(08):196.
[4]李春鋒.語文學科德育滲透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6,(09):14.
[5]馬起蓮.淺談作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師,2015,(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