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賀
幾天的瑞雪總算塵埃落定,寧靜的村莊倒也有幾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韻味。
吃過早點,兩個侄兒子嚷嚷著說他們穿的衣服太厚,在教室里會被熱成“烤豬”,全家人聽見都無奈地笑了笑,嫂子只好讓他們脫下羽絨服換上了風衣外套。
“穿這么少會著涼吧?”我擔心地問。
“才不會啦,學校除了室外,各個地方都有暖氣、空調,熱乎乎的。”侄兒子異口同聲地說到。
聽他們這么說,我猛然想到二十多年前自己讀小學時的場景。
我的家鄉(xiāng)屬于九十年代中國北方的農(nóng)村,一到冬天整個小村莊是非常沉寂的,一場接一場的大雪似乎蓋住了所有生物渴望成長,迎接春天的欲望。家家戶戶閉門鎖窗,很少串門子,仿佛鄉(xiāng)親們的嘴巴也被積雪封住了一樣,冷得連話都不愿意講了。
穿著棉花制的棉衣、棉褲,不僅臃腫還不貼身,全身都冷冷的,而且整個冬季就那一套棉服,時間久了自然是會有些體味的。
小學教室還是土坯房,一到下雨或者房頂積雪融化,總會有雨水漏下來,教室里會擺上盆盆罐罐用來接房頂漏下來的雨水。“叮當,叮當,叮當”接水聲伴著老師講課的聲音,不失為一種別樣的交響樂。這時候會有調皮的學生將撿來的小石子瞄準扔進接水盆里,只聽“哐當”一聲,整個教室的人都看了過去。坐在接水盆旁邊的同學滿臉泥水,委屈地流著眼淚等老師主持公道,可是看著他的窘迫樣,老師有時也會忍不住笑的,這時候全班同學哈哈大笑,教室氣氛頓時熱烈起來,仿佛點燃了一個個火把,熱氣騰騰的。而滿臉泥水的同學看著大家都那么高興,也開心地露出小虎牙,笑了起來,隨即將所有的委屈拋擲腦后……
此刻,回想起來這一幕也不免有種暖暖的感動。當然,這樣歡快的時刻也只是偶然罷了,想起小時候的求學經(jīng)歷,內心油然生出一番惆悵,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艱苦的記憶刺痛了自己。
九十年代的農(nóng)村因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落后,讀書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對于知識的渴求更是對個人意志力的鍛煉。零下十幾度的天氣,坐在寒氣逼人的教室,有時會被凍得發(fā)抖,就連恍恍惚惚的夢境也是在寒風刺骨的天氣里瑟瑟發(fā)抖,無處避寒。等到醒過來,一種小小孤寒的感覺如電流般穿透全身,每每那時我總是會想念母親,想她溫暖的懷抱。條件好的同學會帶著一小個煤油燈,或者一根白洋蠟點著暖手。雖是小小的火苗,但我們看著卻是羨慕不已,心里一直以為那就是抱著一個大暖爐,肯定舒服極了,二十多年過去了,直到現(xiàn)在我心里還是有這種錯覺。
整個冬天下來,耳朵、面頰、手指、腳經(jīng)常會生凍瘡,等到積雪融化,天氣回暖會奇癢難耐,就這樣抓著撓著,來年的冬天已臨,舊的凍瘡還沒恢復好,新的凍瘡又生出來了。應該說整個小學、甚至初中我是沒有看見過自己的手本來的樣子。
開著車很快來到了出村的大路。五六米寬的柏油馬路筆直延伸出去,公路兩旁的楊樹挺拔筆直,多像一個個淳樸、善良的鄉(xiāng)親們?。?/p>
驅車不過三四分鐘已經(jīng)駛過這段公路,我又不禁回想起小時候冬天下雨天我是怎樣走過這段路的。泥濘的土路到處都是坑坑洼洼的積水,細心的母親總會為我準備一雙干凈的棉鞋和一雙水鞋,方便我去到教室就可以換下水鞋、穿上棉鞋,而不至于讓腳上的凍瘡生得更嚴重。邁著瘦弱的雙腿在泥水里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我總會累到氣喘吁吁,也就不覺得怎么冷了。當然,走一段路還要停下來用隨手撿來的樹枝扒掉水鞋上的泥巴,要不然鞋子太重走起來是相當吃力的。短短的路程運氣好至少需要半個小時才可以走完,運氣不好,不小心打個趔趄滑倒在泥水里那就可憐兮兮了,我最記得自己哭著鼻子從泥水里爬起來,全身濕漉漉地站在路上繼續(xù)走也不是,回家也不是的窘迫樣子。有時候與小伙伴結伴而行,跑得快的男孩子會飛快地跑到我家給我捎來干凈的衣裳;有時候一個人索性站著不動大哭一通然后悻悻然地回家去,當然逃學回去少不了被母親責罵,但看著自己一身泥水母親也甚是心疼;有時候我也會勇敢地邁開腳步繼續(xù)趕往學校……等到讀初中,學校離家更遠需要騎自行車上學,走這段路更是漫長,自行車還沒有推多遠鏈條、擋泥板、車輪等粘滿泥巴根本推不動,只好又用撿來的樹枝一點一點扒掉自行車上的泥巴,力氣大點的時候干脆扛著自行車走,走一段停下來歇一歇繼續(xù)扛著走。那時候十三四歲的我已經(jīng)明白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也有了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能堅持著去上學的精神。而現(xiàn)在就連鄉(xiāng)村田地之間都是寬闊、平整的水泥路了,再也不是那些年彎彎曲曲的溝溝壑壑,也不再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羊腸小道了,更不用說這些出村主干路了,基本上都是五六米寬的柏油路或者水泥路。
不知不覺已經(jīng)送兩個侄兒子到了學校,從十二歲走出小學我已經(jīng)有二十年沒有回到這里了,歲月在轉身回望的姿態(tài)里真的就是彈指一揮間了。輕如煙,繞心頭不散。
“姑姑,你回去了,再見。”兩個侄兒子一下車便似一陣風跑向教室。
眼前的學校就像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舊時的模樣雖還在但更多的是新的改變。最醒目的還是校園中心的升旗臺了,寒風里飄揚的五星紅旗更顯出一種錚錚鐵骨,十二棵松柏分兩排站立兩側,這么多年一直守護著國旗,守護著國魂民心。四層教學樓(建成有五六年左右的樣子)正面題寫著毛主席剛健有力,別具風骨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題字。面對著教學樓我正沉浸于遐思之中,一陣悠揚的鋼琴彈奏徐徐飄來,那是從綜合樓傳來的。綜合樓分設多個功能教室,有少隊室、音樂室、美術室、信息室等等各個功能教室,都是設備齊全極具現(xiàn)代化,身處綜合樓我仿佛忘記了這僅僅只是中國北方小城鄉(xiāng)鎮(zhèn)上的中心小學罷了。
走出綜合樓向西看去,突然看見2000年我讀小學六年級時落成的那座教學大樓(現(xiàn)在是政務樓)。記得學校是我讀四年級時集資建的,每家每戶交五百元。當時的農(nóng)村還是相當落后的,農(nóng)民家庭除了農(nóng)作物收入基本就沒有其他經(jīng)濟來源了,大多數(shù)農(nóng)民還處在靠天吃飯的艱難生活里。父親、母親雖只有初中文化但一直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一直想要教導子女用功讀書,用知識改變家族祖祖輩輩“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艱苦日子。所以即使哥哥已經(jīng)讀初中,而我再有兩年就要小學畢業(yè)了,說不定都不能在新的教學樓讀書,他們依然踴躍繳費支持建樓。當然那五百塊錢是母親賣了自己心愛的嫁妝三件套里的縫紉機得來的,我還記得有幾次夜里睡不著看見母親愣愣地坐在那臺縫紉機前,邊小聲地念叨著邊又偷偷地抹眼淚,我知道母親心里有著萬般不舍。
教學樓用了兩年時間建成,可以說也是讓我們這群學生等得“望眼欲穿”??!等到搬到里面,看著黑黝黝的黑板,整齊的桌椅,我和小伙伴們興奮地一邊“嗷嗷嗷嗷”大喊大叫,一邊風風火火地跑來跑去。因為對新教學樓滿懷期待,我們個個都是夜里睡不著,每天早早地就起床去上學。去到教室第一件事就是認真地打掃衛(wèi)生,教室每天都是窗明幾凈,甚至連大字不識幾個,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農(nóng)民母親們都顯得非常激動,特意給自家孩子們準備一塊干凈的棉布,再三叮囑擺放書本、文具之前先用棉布墊著課桌面,別弄臟了新課桌……而那年十二歲的我更有感觸。
新教學樓落成,我被老師選為揭牌儀式的小禮儀人員之一。記得那天我穿著干凈的衣服,系著鮮艷的紅領巾,當“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國歌聲響起,當我對著鮮紅的五星紅旗行少先隊員禮的那一刻,我突然熱淚盈眶,那是我小小的心靈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我們的祖國正在發(fā)展,我們共同有一個偉大的母親——祖國。此刻已在他鄉(xiāng)漂泊多年的我、已過而立之年的我、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我,想到二十年前自己內心那波濤洶涌的感受時依然情不自禁,感動不已。是的,我們的祖國正在發(fā)展,全國人民正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鼓舞下;在“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堅定信念下,“擼起袖子加油干”,奔赴在實現(xiàn)自我夢想,實現(xiàn)中華夢想的康莊大道上,而這是多么激動,充滿活力,振奮人心的時代啊!
從學校回來的路上,我看見七八個人在積雪厚實的地方堆雪人,打雪仗,孩童銀鈴般的笑聲似乎已經(jīng)叫醒了春天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