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立虎 付高勇
【摘 要】目的:探討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在偏癱上肢康復訓練中的臨床研究及應用。方法:選擇我院近兩年收治的102例偏癱患者,且將其隨機平均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組51例。上肢康復訓練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方法,研究組采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對比觀察臨床效果。結果:干預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差異顯著,P<0.05。結論:偏癱上肢康復訓練中,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的應用價值高,建議推廣。
【關鍵詞】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偏癱;上肢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3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8-03--01
偏癱上肢,相比下肢,其功能更難恢復,尋找可行的康復訓練方法是偏癱工作者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問題【1】。本文筆者為了探究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在偏癱上肢康復訓練中的應用價值,選擇102例患者并分成兩組進行研究,現(xiàn)在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9月--2019年4月期間收治的102例偏癱患者,且將其隨機平均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組51例。納入標準:(1)符合偏癱診斷標準,且偏癱位置在上肢;(2)經MRI、CT以及病史、血常規(guī)等檢查,確診;(3)發(fā)病1周內,生命體征平穩(wěn);(4)患者或者家屬同意參與研究,簽署有知情同意書;(5)患側上肢皮膚感覺正常,肌力低于2級。排除標準:(1)不愿參與研究者;(2)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3)意識障礙、認知障礙、行為障礙患者;(4)精神病史、失語失聰和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對照組,29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區(qū)間34-67歲,平均年齡(51.92±4.85)歲。研究組,男性占31例,女性占20例,年齡區(qū)間31-74歲,平均年齡(50.28±5.13)歲。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沒有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訓練,由康復醫(yī)師進行一對一康復訓練,主要內容有偏癱上肢被動或助力活動,按摩肢體,抗痙攣體位下的患肢負重等,30min/次,5次/周。另外,在治療醫(yī)師的輔助下,進行作業(yè)活動,每次30分鐘,每周共5次。
研究組,上肢康復訓練中,采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每次30min,每周5次,并且在治療師的輔助下,患者進行偏癱上肢或者有偏癱上肢參與的作業(yè)活動,30min/次,5次/周。關于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操作時,指導病人取臥位或者坐位,按照“活動肩胛骨——活動肩胛帶——活動肩關節(jié)——活動肘關節(jié)——肩、肘關節(jié)綜合性運動——腕關節(jié)活動——手部活動”的順序,依次進行。
1.3 觀察指標
采用Fugl-Meyer評分【2】,評價患者上肢主動運動功能,分值越高表示功能狀態(tài)越好;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3】,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說明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本次研究的兩組數(shù)據(jù),其中,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予以T值檢驗,將0.05作為檢驗的臨界值,如果檢驗值P低于臨界值表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干預后,研究組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都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這些年,偏癱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且上肢偏癱所占比例較高。偏癱上肢康復訓練中,采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操作中提供的運動刺激,盡可能擺脫異常運動模式,且注意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治療醫(yī)師的配合指導下,開展偏癱上肢或者有偏癱上肢參與的作業(yè)活動,便于恢復上肢運動控制能力,提高控制的隨意性及功能化。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操作中,始終強調保持注意力,盡最大程度給予病人配合,達成目標。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干預后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都比對照組高(P<0.05)。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操作中,需注意以下幾點:(1)時刻注意體位、姿勢,特別是頭頸、下孩及軀干的位置,偏癱側身體負重等因素,均可能影響偏癱上肢肌肉痙攣。(2)強調集中注意力,清楚介紹治療師的意圖,理解動作指令與要求,處于積極配合狀態(tài)。(3)手術操作不順暢時,需停下來分析原因,設法消除。(4)如果無法一次性完成關節(jié)某一活動范圍,可分次完成。(5)活動中,如果出現(xiàn)痙攣癥狀,應該停止活動,指導病人自主放松,必要時,治療師通過手法予以抑制。(6)操作時,動作輕柔,避免造成疼痛。
綜上所述,偏癱上肢康復訓練中,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的應用價值高,建議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戴玲,陳旗,王彤. 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在偏癱上肢康復訓練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1):28-30.
楊云珠. 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在改善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J]. 上海醫(yī)藥,2016,37(21):40-43.
董仁衛(wèi),郭琪,劉詩琦,余海瑞,周盈盈,王昊,朱康元. 等速肌力測試和訓練技術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康復中的應用[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02):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