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花
(夏邑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河南 夏邑 476400)
子宮腺肌病是一種特殊的子宮內膜異位癥類型,是指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壁層,表現(xiàn)為痛經、月經量過多、貧血及子宮體積增大等,若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將造成不孕,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藥物干預或手術治療是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但治療后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且依從性較差。中醫(yī)學認為子宮腺肌病由腎虛、氣滯、痰濕、寒凝等引起,其中血瘀為本,氣血運行不暢,則引起痛經,故臨床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消癥止痛為主[2]。黃芪健脾益氣湯具有補氣活血,消癥止痛的功效。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宮腺肌病患者展開研究,旨在探討采用黃芪健脾益氣湯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宮腺肌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5~43歲,平均年齡(35.25±6.34)歲;病程2~16個月,平均病程(10.79±2.73)個月。觀察組:年齡25~45歲,平均年齡(35.28±6.37)歲;病程2~18個月,平均病程(10.82±2.75)個月。兩組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我院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批準本研究方案,且入選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婦產科學》[3]中子宮腺肌病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參照《中醫(yī)婦科學》[4]中氣虛血瘀辨證標準:①主癥: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肛門墜脹不適,喜溫喜按。②次癥:經行量或多或少,質稀或夾血塊,色淡黯,盆腔有包塊或結節(jié);神疲乏力,面淡而晦黯,少氣懶言,體倦,納差便溏。③舌脈:舌淡,旁邊尖有瘀斑或齒痕,苔薄白,脈沉澀。參照舌脈,滿足上述2項主癥,3項次癥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25~50歲;③臨床表現(xiàn)為痛經、子宮體積增大、經期延長等;④貧血。
排除標準:①其他疾病因引起的貧血、痛經者;②合并其他臟腑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者;③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認知障礙者;④要求手術治療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對照組采用孕三烯酮膠囊(華潤紫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20)治療:月經第1 d口服2.5 mg/次,第3 d服用1次,2次/周。觀察組采用黃芪健脾益氣湯治療,組方為黃芪20 g,熟地黃、白術各15 g,當歸12 g,茯苓10 g,牛膝、延胡索、蒲黃、白芍各9 g,茜草、五靈脂、炙甘草各6 g。溫水煎煮,取汁液400 mL,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經期停藥,結束后繼續(xù)用藥。兩組均治療3個月。
①血漿P物質: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結束時空腹肘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取血漿,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測定血漿P物質。②血清激素水平:取上述標本中離心處理后的血清,保存于-20℃冰箱內,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生成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xiàn)SH)、促黃體生成素(Luteinising Hormone,LH)水平。③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治療3個月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4.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血漿P物質水平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P物質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E2、FSH、LH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較
子宮內膜腺體與間質侵入子宮肌層生長是子宮腺肌病發(fā)生的主要病理基礎,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婦女,且有年輕化趨勢。目前藥物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痛經癥狀,但無法根治,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影響治療效果[5]。中醫(yī)學中,子宮腺肌病屬于“痛經”“不孕”“癥瘕”等范疇,認為血瘀為本病關鍵;正氣虧損,外感內生,瘀血內停,積久成癥瘕;瘀血阻滯,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產生痛經,而留滯于胞宮、胞脈,日久則形成本病。因此,臨床治療該病以理氣活血、行氣止痛、消癥散結為基本原則。
子宮腺肌病患者因月經期病灶出血,對子宮平滑肌產生刺激作用造成痙攣性收縮,引起痛經,且常呈進行性加重趨勢[6]。血漿P物質是重要的致痛神經遞質和調質,且與傷害性刺激強弱呈正比。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漿P物質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黃芪健脾益氣湯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孕三烯酮具有較強的抗孕激素、抗雌激素活性,可通過抑制孕激素分泌的作用使子宮內膜及異位病灶細胞失活、退化,促使異位病灶萎縮,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痛經癥狀,但停藥后易復發(fā)[7]。而黃芪健脾益氣湯中黃芪有補氣固表、利尿之效;熟地黃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效;牛膝有補肝腎,逐瘀通經,引血下行之功;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氣止痛;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白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蒲黃止血,化瘀通淋;白芍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經;茜草有祛瘀、通經之效;五靈脂善行活血散瘀,炒炭止血;炙甘草有益氣、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諸藥聯(lián)合使用共奏補氣活血,消癥止痛之功效[8]。同時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牛膝、延胡索、白芍、白術等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的效果,可增強機體免疫力;黃芪可增強造血功能,進而有效提高痛經的止痛效果,減輕患者疼痛,避免因月經量增加引起貧血癥狀。
子宮腺肌瘤屬于雌激素受體依賴性疾病,疾病程度與雌激素水平呈正相關[9]。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E2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但兩組治療后E2、FSH、LH水平比較未見明顯差異,分析原因為孕三烯酮主要通過調節(jié)激素,實現(xiàn)抑制體內雌激素分泌水平作用,顯示異位內膜生長,造成異位內膜萎縮。而黃芪健脾益氣湯主要起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對子宮腺肌瘤患者內分泌調節(jié)無明顯效果[10]。本研究中,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子宮腺肌病患者采用黃芪健脾益氣湯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效果,有效降低血漿P物質濃度,緩解痛經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較好,但改善血清激素的效果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