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榮豐
摘 要 為探明10%三氟苯嘧啶SC對水稻飛虱的防治效果。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田間百叢禾蟲量500-800頭,施藥一次效果達92.70%。其持效性長,可全程控制水稻稻飛虱為害,對水稻安全。
關鍵詞 稻飛虱;三氟苯嘧啶;防效效果
為探明10%三氟苯嘧啶SC對水稻稻飛虱的田間防治效果,對水稻安全性,產(chǎn)量的影響,為水稻生產(chǎn)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特開展本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 1 試驗條件
試驗作物與對象,水稻,品種,美香占2號
防治對象:水稻稻飛虱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選擇常年種植水稻,供試水稻于2016年6月24日播種。7月8日拋秧,種植密度畝拋13000叢左右,每從1-2苗,試驗田施藥時水稻處于分糵末期-孕穗期。褐飛虱和白背飛虱混合發(fā)生。百叢禾蟲量在600-700頭,試驗各區(qū)肥水管理,作物長勢等條件一致。
1.3 試驗地為沙釀土,PH值6.5
1.4 試驗藥劑
10%三氟苯嘧啶SC-杜邦公司生產(chǎn)提供
1.5 對照藥劑
25%吡蚜酮WP(當?shù)爻R?guī)用藥,市場購買)
2 試驗設計
2.1 試驗共設三個處理,每處理二次重復,于2016年8月22日田間百叢禾蟲量600-700頭施藥防控,每畝用水量30公斤,用春風牌-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
2.2 防治其它病蟲害的藥劑
試驗期施用其他藥劑,于2016年9月 17日水稻齊穗期施用藥劑,在當?shù)厥袌錾腺徺I。
2.3 試驗期間天氣
施藥當天為晴天轉(zhuǎn)陰天,風力2-3級,溫度26.5℃相對濕度75%,試驗期為67天,試驗期間最高溫度21.7℃-36.2℃,最低溫度12.6℃-24.8℃。平均溫度19℃-29.5℃。光照0-10.5小時,降雨天數(shù)為24天,總降雨量137.2毫米,相對濕度56-96%。
2.4 調(diào)查時間和次數(shù)
施藥前調(diào)查蟲口基數(shù),施藥后3天、7天、20天、40天。收復前2天各調(diào)查一次,全程共調(diào)查6次。
2.5 調(diào)查方法
每小區(qū)平行跳躍式調(diào)查15點,每點2叢,每小區(qū)共調(diào)查30叢。調(diào)查時先把白瓷盤放在水稻基部;先后用力向白瓷盤方向拍打稻叢三下,使稻飛虱落入瓷盤內(nèi),統(tǒng)計白瓷盤內(nèi)的蟲量,計算防效。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shù)-施藥后活蟲數(shù))/施藥前活蟲數(shù)〕×100
防效(%)=〔施藥區(qū)蟲口減退率-空白區(qū)蟲口減退率/(100-空白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3 結果與分析
3.1 從表3結果分析:試驗藥劑對水稻稻飛虱防效較好,持效性長。藥后3天、7天、與對照藥劑相比較差異不明顯、藥后20天與對照藥相比較差異明顯、藥后40天稻飛虱回遷兩者差異不明顯、藥后67天兩者比較差異相當明顯。
3.2 從產(chǎn)量方面分析,供試藥劑產(chǎn)量484公斤/畝。當?shù)爻R?guī)用藥產(chǎn)量444公斤/畝,空白對照產(chǎn)量390公斤/畝,它們相互比較產(chǎn)量差異明顯,供試藥濟與空白處理產(chǎn)量差異94公斤。
4 小結與討論
4.1 試驗藥劑10%三氟苯嘧啶防治稻飛虱在分蘗末期至孕穗期(百叢禾蟲量500-800頭)施藥一次,可全程控制稻飛虱。
4.2 供試藥劑防效好,持效性特長,在收獲前2天(藥后67天)調(diào)查,試驗藥劑高對照區(qū)32.65%。
4.3 我市近幾年晚造稻飛虱屬中等發(fā)生,大發(fā)生年份根據(jù)試驗方案,在藥后25天,田間百叢禾蟲量1500頭以上,可畝用25%吡蚜酮30克再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