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秀文
我國的玉雕文化歷史悠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密切,可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又能做到獨樹一幟,別具風采。中華文明中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尤其是造像藝術元素,對玉雕作品的設計、制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以禪宗思想的影響為主,久而久之,“禪意”“意境”已經成為衡量一件玉雕作品文化內涵的重要標準,作為玉雕匠人,尤其應該注重對這方面內容的學習。
筆者從事玉雕行業(yè)多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題材以佛造像藝術為主,同時設計制作雕刻大型人文山水擺件。在玉雕藝術實踐中以“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為宗旨,努力探索國學文化,追求“真善美”藝術境界的雕刻表現手法。在佛教造像方面,也多有心得研究,在玉雕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努力尋找“禪趣”和“人意”的結合點,有一些經驗。本文從理論與實踐兩大角度,討論玉雕藝術對佛禪文化、人文精神的應用。
《觀音》
縱觀我國的玉雕文化發(fā)展歷史和佛造像藝術的流變歷程,可以說,玉雕文化的發(fā)展脈絡與佛造像藝術在中國本土的發(fā)展脈絡相互穿插,相互影響,仿佛是時空隧道里的兩條平行河流偶有交叉卻各有軌跡。它們在交叉之間綻放光芒,在各自軌跡中汲取精華促進自身成長。佛教中常說的“七寶”就有很多是玉石材質的,可見在佛教之中玉雕擺件還是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但是能有今日之交匯最關鍵的還是玉雕自身的發(fā)展。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百姓都會用玉香爐焚香,凈手獻上鮮花果品供奉玉佛,而且他們相信隨身佩戴玉雕的觀音、玉雕的念珠和玉制手串可以作為護身符,保佑自己遠離疾病,遠離災難。由此可見,人們把玉雕作品當作人和人之間、人和佛之間的承諾媒介,將自身對生活的愿望、情感、信仰通過玉石作為載體傳遞出去。
玉,其精美絕倫的外形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品質,以及可隨身攜帶的優(yōu)點,使它成為傳遞禪修精神的重要載體。玉,因其自身獨特的美麗、稀罕的難得、耐久經用的特性也被不斷用來表現神圣和永恒。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和藝術中,關于“禪意”和“意境”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墨客和匠師孜孜不倦的追求。從文學來說,單單說唐代僧人詩,“九僧”群體是不可忽視的部分,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王建等更加是不遺余力在詩歌中構建、展現出禪意之美,用自己的筆營造出新的境外之景,景外之趣?!叭碎e桂花落,月靜春山中。月初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边@是何等的清幽雅趣!“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边@又是何等的睿智豁達!于生活的細微之處得到那“拈花一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妙之處,實在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因緣際會。從其他角度來說,建筑的格局布置,繪畫的留白布局等也是一種禪意的體現。
《黃財神》
如果說,一件作品沒有自己的內在靈魂,那么這件作品是不能被稱之為作品的,充其量只是一塊打磨過的石頭而已。只有當一件玉雕作品在被注入內涵、被賦予精神上的概念時,才是作品,才會飽含深意和意蘊。人文意境之于玉雕作品就像是畫龍點睛之筆,就是那么一筆,整個作品的氣度內在就被升華了。失去人文情懷寄托的作品美是美,但是缺少一種精神氣度,而恰恰是這種精神氣度使得玉雕作品綻放出特有光芒。
獨木不成林,眾起而秀之。扎實的文化理論基礎就像是建設大廈的根基,越是牢靠穩(wěn)固的根基就越是能夠建設出更高的樓層,越是深厚綿長的文化底蘊就越是能在玉雕作品中源源不斷地注入新活力。文化理論讓玉雕作品不僅僅是一件精美絕倫的作品,更加是一件有思想、有文化、有內涵的藝術品。這就是為什么有意趣的作品可以得到人們的青眼相加。在這不斷發(fā)展的新時代,只有不斷夯實文化理論基礎,做“有深度”的玉雕家,才能在這一領域里走得更遠,步伐更穩(wěn)。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藝術構思,再巧妙至極的境界,倘若沒有一雙巧手去展現,那也是惘然。試想一下,有誰可以從面目難辨的人臉上看出表情?就像有誰可以從一件輪廓難明的作品上體會出境界?由此可得,要有一雙可以會情達意的巧手才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作品。而要有一雙這樣子的手,就必須不斷地刻苦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藝,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