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霞 董萬富
摘 要: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與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使人們的觀念、思想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道德失范,不良行為現象的頻頻發(fā)生,給我們再一次敲響警鐘。在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基礎教育的初步階段,只有讓學生在基礎教育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使得學生未來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本文基于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矯正為研究主題,通過分析小學生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基礎上,針對性提出相關的教育措施,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從業(yè)者提供參考性價值。
關鍵詞: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不良行為習慣分析;正確教育觀;榜樣精神;角色扮演
一、 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現象的簡析
在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大多數在學習和生活兩方面,且具有共同性、普遍化發(fā)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現象如下,學習方面:(1)上課時擾亂課堂秩序、課桌亂涂亂畫、頂撞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等。(2)考試中作弊、打小抄、偷看他人試卷、課桌寫答案。(3)作業(yè)上抄寫他人作業(yè)、不按時完成、上網復制粘貼。生活方面:(1)家庭中頂撞父母、說謊欺騙父母。(2)學校中欺負其他同學、墻上胡亂圖畫、踐踏草坪、不愛護植物、破壞學校公共設施。(3)社會上亂丟東西、不主動讓座、隨意吐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橫穿馬路。以上是在小學階段成長中較為普及化容易發(fā)生的不良行為現象。學校作為社會德育樹人的主陣地,必然是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主因之一,具體而言,其一,學校重知識輕行為,認知是需要賦予實踐與行動,才具有實質性教育意義。由于長期知識灌輸的教學形式,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忽視行為實踐的真正教育功效。其二,老師教育觀的錯位,老師的教學藝術決定德育的效果大小,往往老師進行教育時多數模仿多、創(chuàng)新少;灌輸多、誘導少,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拿來主義”,往往落入實踐教育中都流于形式化,并沒有實質性教育內涵,不具備較大的現實基教育意義。其三,長年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進入名校為教學目標和存在分數唯一論和結果導向論等現象,而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屬于長期逐步顯化,學校自然潛意識中忽視德育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二、 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矯正的措施
(一)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觀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育德才兼?zhèn)涞纳鐣瞬?,正如“智育不合格是次品、體育不合格是廢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險品”,因此,學校要基于德育為首的教育觀要務實落地,要下沉到一線教學活動中,才能為一線老師指引明確的教育方向。其次,老師作為一線教育者,是接觸學生最多的教育崗位,是學校一切的教育思想落實的實踐者,是決定學生良好行為規(guī)范教育質量的重要教育角色,因此,老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教育觀,才能探尋學生的實際不良行為問題,才能真正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從而更加切實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反之,在傳統(tǒng)教育觀中的保姆式喂養(yǎng)知識、警察式壓制學生主觀思想,會忽視學生發(fā)展的真正需要,一不小心的滿懷好意會演變成動適得其反教學結果,這樣老師的心態(tài)也受打擊,學生不良行為也沒得到有效糾正。最后,老師要立足實踐為基礎的人才培育觀,拋棄壓迫式、灌輸式模式,充分為學生留足時間,促使學生親自體驗過程中去感知、體悟老師的教導,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思考,從而才能更好地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使得教育行為才有實現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 運用榜樣示范實施行為規(guī)范教育
小學生是具有模仿的學習特點,同時,社會學習理論提出者“班杜拉”認為:社會行為中更加有效學習來自觀察。而小學生本身思維處于發(fā)育期,并不健全,且小學生行為大多數是通過觀察、模仿的過程獲得行為的改變。因此,我們在小學生不良行為糾正措施上,應該樹立榜樣精神,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模仿榜樣的言行舉止,使得學生獲得改變。同時,榜樣具有形象化、針對性和示范性,是有很大的說服力與感染力,是較容易讓學生真心接納。例如,通過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播放歷史人物故事,向他們學習堅持不懈、不折不撓的精神。再如,為學生介紹現實生活中先進模范人物,讓學生觀察模范人物具備的人生觀教育和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崇拜心理,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對比,發(fā)現自身不足與缺點,進而自我覺悟性改正。最后,老師往往是學生模仿的第一對象,故此,教師在教學活動與生活中要注重自我的言行舉行,通過自身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成為學生的榜樣,從而時刻影響并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 利用角色扮演開展行為規(guī)范教育
小學生是天生的演員,具有非常大的表演欲和模仿欲,因此,老師可以基于小學生這一學習特點,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法,從而達到不良行為的糾正與改變的目的。例如,老師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小老師教學的一天”,通過角色置換,讓學生當教師和老師當學生,在角色扮演活動開始后,老師不認真聽講、打擾其他學生、隨意接老師的話語、隨便扔垃圾、頂撞老師等表現行為,角色扮演結束后,老師在組織全體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的看法,隨著大家積極地發(fā)表意見中,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從而達到不良行為習慣糾正的目的。
總而言之,任何教法與教育措施都有它的兩面性,老師應基于教是為了更好地“學”的原則下,有效避開教育行為的盲目性,進而真正發(fā)現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導致的根源所在,從而才能有務實性、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矯正自身不良習慣。
參考文獻:
[1]劉樹來.中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分析及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77.
[2]張超駿.小學中年級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楊盛霞,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馬山鎮(zhèn)清江完小;
董萬富,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馬山鎮(zhèn)具合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