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對小學生的教育。由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不太健全,沿用至今的僵化、守舊的教學活動容易限制其思維自由發(fā)展,因此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效率已迫在眉睫。本文針對這一問題,以小學語文課程為例,探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探究;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有很多的理論知識是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們是現(xiàn)實生活的縮影,很多生活場景能在教材中有所體現(xiàn),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采取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將生活實例應用到教學中來,建立起書本學習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一、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枯燥的課本知識已經不能激發(fā)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方式是改變這一現(xiàn)狀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結合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對學生開展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在小學課堂上學習效率的提高。
如,在學習《荷花》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要求學生們走出教室,來到學校內的池塘,通過實際觀測來了解荷花的特點。有些學生觀測到一片片碧綠的荷葉;有些觀察了嫩黃色的蓮蓬;有些學生則仔細研究馬上要裂開的花骨朵兒;還有些學生在欣賞隨風飄舞的雪白荷花??傊蠹叶挤e極參與。見此情景,筆者要求學生們好好享受這一堂課外活動,仔細荷花的特點,課下完成一篇小作文,談一談課堂收獲。學生們聽到后,觀察的范圍更加廣泛、觀察的神態(tài)更加認真了。課下,筆者收到了學生們的隨堂小練習,因為每個學生都親自觀察了荷花,因此課上收獲滿滿,作文寫得真實形象。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該把教學活動局限在教室內,也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適時的開展室外教學,讓學生們有機會走進生活,親身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拓展學生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夠提出有針對性、啟發(fā)性、新穎性、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問題是難能可貴的。在問題教學情境中,學生們通過觀察、分析、理解、歸納等途徑,一步一步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開拓思維。但是,如果學生只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還沒有達到新課標提出的標準,只有學生自己也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到達了教學目標。因此,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
如,筆者帶領學生學習《烏鴉喝水》這一篇故事時,板書《烏鴉喝水》的題目,提問學生:你們從題目中可以推測一下,本課將會講到一個什么故事呢?如果讓你寫一遍同題小作文,你會寫一些什么內容呢?同學們聽到筆者的提問后,積極思考。五分鐘后,筆者邀請了幾位學生回答問題,從這幾位學生的答案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想象力極為豐富,答案五花八門、異想天開,雖然與本課的學習內容相去甚遠,筆者依然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師生一齊閱讀第一自然段內容后,筆者提出了問題:如果你是這只烏鴉,看到面前有一瓶水,但是瓶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你會怎么辦?請學生自讀第二、三段的內容,找出喝到瓶中水的辦法。同學們馬上開展閱讀,從文中準確地找到了烏鴉喝水的方法。筆者要求學生們開動腦筋,看一看還有沒有其他的簡單的方法,幫助烏鴉朋友喝到瓶中的水,寫成一篇小作文作為本次課堂的課后練習。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不斷地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而學生則是在問題的探究與解決中發(fā)展了思維,獲得了新知識,拓展了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找準“問題情境”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內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 開展小組教學,培養(yǎng)合作交流意識
語文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需要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努力的繼承古老民族的智慧。同時,語文作為一種語言,是需要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實施小組合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們的合作團結精神,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如,學習《在牛肚子里旅行》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帶領學生們閱讀完文章內容后,告訴學生,牛有四個胃,吃食物的時候會出現(xiàn)反芻現(xiàn)象,為學生們普及科學小知識。學生們聽到后,頻頻點頭。為了加深學生對本課的印象,熟悉課文寫作內容,筆者要求四個學生分為一組,探究蟋蟀為什么會被吃進牛肚子里,以及蟋蟀如何從牛肚子里逃生的,并畫出蟋蟀被吃到牛肚子里的路線圖。學生們雖然閱讀了文章,也知道蟋蟀在牛肚子的一番經歷,但是要畫出路線圖,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于是,小組成員之間出現(xiàn)了分歧。筆者見此情況,帶領學生重新梳理文章情節(jié),一點一點畫出路線圖。最后,在小組成員共同努力下,每一個小組都成功的畫出了完整的蟋蟀旅行路線圖。小組合作教學形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愿意與自己的同學合作,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精神,還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完成,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要求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體驗得到雙重提高,也要求教師對語文教學要從基本的知識概念理解轉變?yōu)樵谡_的價值觀引導下的情感積累。因此,教好語文課程,不再是簡單的記憶內容與知識點的傳授,而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成長為一個既有文化又有高尚品德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喜燕.基于課程標準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現(xiàn)狀分析與優(yōu)化建議[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2]李仕碧.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之我見[N].巴中日報,2010.
作者簡介:
胡建華,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廣寒寨鄉(xiāng)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