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夢春
摘 要: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是融在血脈中的驕傲,是先人從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總結出的家族風氣。由于現(xiàn)代社會家庭教育的相對缺失,就要求學校能夠對學生進行“家風家訓”教育。在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滲透“家風家訓”教育具有天然的優(yōu)越性。教師在備課、上課以及課后要運用多種方法,努力營造好班級氛圍,引導學生學習優(yōu)良家訓。在家風家訓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鍛造民族品格。
關鍵詞:家風家訓;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
2016年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的系列報道,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和思考家風、家訓這一古老但并不落伍的話題。我們以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滲透“家風家訓”教育、如何在歷史課堂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主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三項教學策略。
一、在教研備課前,明確哪些“家風家訓”能夠成為歷史課堂的素材
時代在變遷,但家風家訓中流傳下來的精髓,與中央提出的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許多的“不謀而合”。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具體方向,要求“在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等課程標準修訂中,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比重,應結合教學環(huán)節(jié)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內容”。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前,要做好充分的備課,備課組要進行充分的研討,要整理區(qū)分出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的糟粕與精華。同時,備課組教師要梳理教材,明確哪些教材內容能夠滲透“家風家訓”教育。比如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百家爭鳴,在講解孔子等諸子百家思想主張時,可與“家風家訓”中仁義、誠信、孝道等內容結合,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再比如,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2課《貞觀之治》,在講到唐太宗的治國措施時,可以結合唐太宗教育皇族后代的家訓“每餐一食,則念耕夫”,教育學生要勤儉節(jié)約,珍惜糧食。這些家訓內容通俗易懂,而且與教材結合緊密,學生更容易接受。
二、在課堂教學中,要在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滲透“家風家訓”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把教學的意圖隱藏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受教育者的內心要求?!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講授的內容應自然過渡到家風家訓教育中,在教學流程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家風家訓教育。比如,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中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導入法,講述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設問“為什么張騫能夠兩次出使西域?他有哪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學生通過教材閱讀以及教師講述的小故事,可以總結出:愛國、不畏艱難等精神品質。教師可以延伸教育:“那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應該如何發(fā)揚這種精神呢?”引導學生思考,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把傳統(tǒng)美德教育融入了課堂。這里運用了故事導入法、材料展示法和引導討論法,這三種方法適用于涉及人物評價的課文,教師通過這些方法,在課堂上通過人物故事的講述,引導學生學習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自然地滲透德育。
三、在課堂教學外,要建立具體的“家風家訓”教育評價體系
亞里士多德說:“人的行為習慣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痹诔踔袣v史教學中滲透“家風家訓”教育更要注意學生課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可以在眾多“家風家訓”中挑選出適合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家訓”作為“班訓”,比如尊敬師長、關愛同學、互幫互助、積極進取等,并制作成海報張貼在班級中,平時作為班級的行為規(guī)范。由學生干部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如有學生違反,可以在班級中檢討,并與學期末的學生品德考核掛鉤。品德的養(yǎng)成需要時間,“家風家訓”教育的評價體系應該是動態(tài)的、長期的。教師在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時,應該樹立長遠觀念,不以一件事論好壞,也不以一件事定品行。
還可以課后讓學生搜集名人小故事、布置學生閱讀《曾國藩家訓》等優(yōu)秀書籍,并且讓學生在活動課上展示名人家訓小故事,從中學到家風家訓的精華。課后教師還可以開展“家風家訓伴我成長”主題系列活動,通過母親學堂、班級道德講堂、經(jīng)典誦讀比賽、主題班會活動、道德故事講座、報告會等形式,讓學生在良好的家風家訓中得到熏陶,這能很好地促進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感知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在平時生活中去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日行一善,爭做美德少年,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學校也可以在全校范圍內組織學生進行家風家訓歷史小論文比賽,讓家風家訓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位孩子。
“家風家訓”教育要全方位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新任務。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良好的家風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學校應該是傳承良好家風的重要基地,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教學中自覺滲透家風家訓教育,讓學生從課堂上學到“家風家訓”,在家庭生活中傳承“家風家訓”。
參考文獻:
[1]陳乃云.初中語文教育中的家訓家規(guī)研究[J].教育學文摘,2015(143).
[2]王澤應.中華傳統(tǒng)家風與價值觀的培育[J].教育倫理研究,2015.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