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國錄
[摘 要] 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只有改變思維,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育教學結構,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參與探究,針對重點難點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引導,并能在課堂上完成鞏固練習,才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教育教學效率。
[關鍵詞] 高效課堂;道德與法治課;構建方式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和課堂教學結構很多已經(jīng)無法滿足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課堂教學亟須構建新的模式,以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隨著社會法制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高效課堂的建構,教師只有改變思維,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引導學生自主預習,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探究,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引導,并能在課堂上完成鞏固練習,才能真正實現(xiàn)。
我們不能說課堂教學只是課堂上的事情,如果教育教學工作只是在課堂四十五分鐘進行,那么我們談高效課堂的構建也只是癡人說夢。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也是一樣,對于教師來說,課前的準備是在充分了解文本和學情的基礎上做出的合理的備課行為;對于學生來說,需要在課前對課堂上要講解的內容提前進行探究,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在課堂上緊跟課堂節(jié)奏,輕松自然地獲取知識,享受收獲的樂趣。例如,在講授七年級第一單元時,學生剛剛步入初中,怎么做好預習呢?這時我們并不需要學生掌握多少課本知識,而是根據(jù)課題,以“成長的節(jié)拍”為主要內容,讓學生展望自己的中學生活,通過自身的認知和對課本相關內容的了解,確定自己的夢想,明確實現(xiàn)夢想的基礎,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完這些,學生不僅對課本知識有了系統(tǒng)的了解,還能充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fā)展,人的發(fā)展是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的。
課堂教學過程,一般情況下要分清兩個層次,抓住三個要點。兩個層次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明確。原來,教育教學過程全程由教師把控和掌握,忽視了學生的具體情況,效率低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上的真實地位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疑問的解答者,只有教師明確了自己的地位,轉變思維,高效課堂的構建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但是學生之間普遍存在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合理的引導。三個要點的把握,一是引導要合理,我們說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并不是說讓教師直接放棄課堂教學。二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因其年齡和心智特點,在課堂上不能一直保持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教師就應該尋找合理正確的方法,促使學生能夠自始至終將興趣和注意力放在課堂。三是課堂鞏固練習,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完成知識點的掌握還不夠,還需要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有效鞏固,學生的認識才能由感性向理性升華。但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又決定了課堂練習并不能對所有的學生一概而論,教師應該提前準備好有針對性的隨堂練習,這一方面,分層訓練是很不錯的一種模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不同層次的訓練,實現(xiàn)不同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課堂學習中,學生只是完成了表層的知識掌握,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及時地進行復習鞏固,那么在不久之后學生就會將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忘得一干二凈。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還應該布置適量的課后作業(yè),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鞏固練習。例如,在課程進行到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維護憲法權威”部分知識只通過預習和課堂的重點理解還是不夠的,教師需要結合一系列的實際案例,編寫相關的試題,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練習強化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從而促進知識的體系化。再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崇尚法治精神”,對于初中生來說法制本身就是很抽象的概念,教師的講解并不能完全使學生接受,我們就可以通過實際的遵紀守法或者違法亂紀的案例分析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總體來說,學習是學生促進自我發(fā)展的過程,構建高效課堂,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漢清.思想政治課德育效能優(yōu)化的途徑[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3).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