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在名著閱讀理念中,愉悅是基礎,而自由則是靈魂,也可以說是名著閱讀的最高境界。在名著教學理念中,素養(yǎng)是核心,而其余則是它的側(cè)面或幫扶?;谥贫然拿虒W理念,總是與名著閱讀理念發(fā)生或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如果它是建立在名著閱讀理念之上,便可望有良好的效果,而當其背離名著閱讀理念時,它一定會反過來扭曲正常的名著閱讀,對個體和社會產(chǎn)生消極性的影響。
關鍵詞:名著閱讀教學 經(jīng)典名著 整本書 閱讀理念 教學理念 課外閱讀 課余時間 閱讀分層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出臺,讓一直邊緣化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成為“顯性課程”[1]。這是新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也是其教學要達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與提升”目標的規(guī)定所使然[2]?!罢緯钡臄?shù)量浩如煙海,其中真正有價值的有多少?照愛因斯坦的觀點:“一個世紀里,具有清澈的思想風格和優(yōu)美的鑒賞力的啟蒙者,為數(shù)很少。”[3]按艾德勒與范多倫的看法:“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甚或萬分之一的書籍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談論的也是人類永遠感興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題。”[4]而依叔本華的說法則是:“運用各種語言撰寫的浩繁書海中, 大約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書才能作為真正具有永久價值的文獻傳諸后世?!盵5]這個極少數(shù),就是“歷經(jīng)考驗而變得難以動搖甚或不可動搖”的“經(jīng)典名著”[6]。換句話說,這極小的部分,是“整本書”龐大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是其核心和代表。從教育的角度講,這個核心的部分就是“整本書”的主角[7]。故而,進行乃至探究“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就應該以“經(jīng)典名著”為根基[8]。也正因為這樣,本文將要討論的名著閱讀及其教學的理念,從根本上講并非另起爐灶,而是指向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所應該落實的理念。
人們閱讀名著的動機是什么?這是在名著閱讀教學之前先要弄清楚的問題。讀名著的動機多種多樣,但下列幾個方面是較為主要的。
1.愉悅理念
正如托馬斯·福斯特所說:“要是讀一本小說跟受刑似的,干脆就不讀;讀這書又沒人付錢給你,對吧?就是不讀也絕不會有人炒你魷魚?!盵9]常人之所以樂意讀書,無非是讀書能給人帶來愉悅。如果讀書不能給特定的人帶來愉悅,甚至還帶來痛苦,那它就一定會被這個特定的人所拒絕。這種拒絕,由于是出自個體的生命體驗,所以也非常頑固。其頑固的程度達到了即使因外在的壓力而一時有所改變,最終還是會因為外在壓力的解除而恢復常態(tài)。此建立在愉悅基礎的讀書原則,同樣適用名著閱讀。不同的是,名著因其“艱深難懂”[10]或“枯燥難懂”[11]而讓人“畏避”[12],所以它比一般的書更易于被人所拒絕。相反的情況是,出于各種原因,有些人能從名著閱讀中獲得快樂,結果是愈讀愈多,終至難以從那些“削平了‘深度”[13]的書即“非名著”中獲得多少樂趣。由此可知,是否能在閱讀名著時產(chǎn)生愉悅感是一個人是否會再讀名著的關鍵,也是一個人一生中能否“多讀好書”的分水嶺。
2.修養(yǎng)理念
雖然通常情況下人會因為是否愉悅才決定要不要讀書,但是,也有一些人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意識到修養(yǎng)對自己的人格乃至個人未來的發(fā)展很重要,像這種人就有可能主要不是出于愉悅而是為了“修養(yǎng)”而讀書。當然,無論自身摸索還是師長教誨,這些以“修養(yǎng)”為目的的讀書人有一部分意識到名著對其“修養(yǎng)”的作用遠比其它書要大,所以他們也就在名著閱讀的路上越走越遠,并且最終可能還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或者學者。雖然基于愉悅原則的讀名著非??扇?,但也容易被其它的更容易獲得的愉悅所取代。相比之下,基于修養(yǎng)原則的讀名著,雖然也可能有愉悅享受,但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閱讀對象能提供主體所需的較為高級的“營養(yǎng)”。故而,其閱讀主體有更為明確的目的,更為堅定的信念,也更容易成為社會的“知識精英”。
3.自由理念
正像盧梭所說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比穗m在枷鎖中,但仍向往著自由。而讀名著,就可以是人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美國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在一首詩中說道:“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把人帶往遠方”。她這句話的精神實質(zhì),就是書籍能打破生活的閉塞和現(xiàn)實的局限。這就是為何前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著名詩人博爾赫斯要說“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的緣由,這也是為什么毛姆會認為“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14]的重要原因。而在眾多突破現(xiàn)實世界局限的圖書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那些能站“人類文明的高地”、“精神世界的巔峰”[15]的名著。一個人只要進入這樣的世界,就能用想象、思想的翅膀無拘無束地飛翔,或觀賞,或欣喜,或傷悲,或批判,或痛罵,讓自己過上在現(xiàn)實世界里未曾經(jīng)歷過或思考過的生活。這便是名著閱讀自由理念的第一層含義。名著閱讀能給人帶來自由的第二層含義是,它讓讀者知道了不僅有“此岸”,還有“彼岸”,不僅有低檔的“生活”還有中檔乃至高檔的“生活”,不僅有這樣“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那樣“思考”問題的方式。而當一個人了解到人類歷史上有多種多樣的存在與思考以后,或者說,當一個人所讀名著的“形式和意義成為榜樣(或反榜樣)的空間”[16]以后,他就完全有可能在現(xiàn)實世界里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也是更為自由的人生。從這一意義上講,基于自由原則的讀名著,更有可能構建出獨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
名著教學可以出現(xiàn)在任何場所,但作為專門教育機構的學校則是最為重要的。另外,出現(xiàn)于學校的體制化了的名著閱讀不同于非體制化的名著閱讀。雖然我們應該注意到前者與后者的必須聯(lián)系,但既然是制度化了的,那它就一定有自身的特點和要求。
1.素養(yǎng)理念
上述中的名著閱讀理念,“愉悅”被擺在第一位,那是基于人性的特點,或者說是基于人類普遍的追求。不過,作為一種高度自覺且目標明確的教學活動,名著閱讀雖然不能不顧及受教育者的“愉悅”需求,但也必須有高于“愉悅”需求的目的。這一目的,就是“素養(yǎng)”的提升——其最低限度包括新語文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四大方面:語言的[17]、思維的[18]、審美的[19]、文化的[20]。此基于教育目的的名著教學理念,雖與個體的需求有關,但更多的,是由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所決定的——誰也無法否認“高素養(yǎng)”的人才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學校普遍奉行“考試至上主義”[21],將“分數(shù)”置于“素養(yǎng)”之上,若依照巴金曾有過的說法: 那就是多數(shù)人已經(jīng)做了“考分的奴隸”[22]。如果名著教學還是把這種“考分為上”當作基本的理念,那么,它就會嚴重降格——不僅無法達到應有的“提升素養(yǎng)”的目的,而且連以“愉悅”為主導的理念所可能產(chǎn)生的效果都不會有。
2.榜樣理念
名著教學不同于一般的名著閱讀,不僅目的不盡一致,而且還多出了一個“施教者”,而這個“施教者”狀況如何,會直接影響“受教者”的閱讀行為,進而影響名著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如果“施教者”還是念念不忘“受教者”的“考分”,那“受教者”的名著閱讀就會如出一轍。如果“施教者”在名著閱讀方面沒有“先行”[23]乃至足夠的積累,沒有“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24],那就不僅不會有由此而來的高水準的引領技巧,而且也難以讓“受教者”有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因此,“施教者”在名著閱讀上樹立“好榜樣”是至關重要的。
3.自主理念
自主學習為新、舊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和強調(diào)。然而,由于原有教材總體篇幅有限,而用以課堂講讀的學時數(shù)又較多,結果,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不突出?,F(xiàn)在,篇幅大甚或巨大的名著進入課堂,意味著教師“早已形成的‘精細化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25]不能套用,意味著學生必須有閑暇時間“‘慢吞‘細嚼”[26],意味著課外閱讀是“學生閱讀的主陣地”[27]。這無疑彰顯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的極端重要性,而教師也必須循此組織教學,才可有良好的效果。
4.探究理念
與自主學習一樣,探究學習也是被新、舊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和強調(diào)。然而,由于原有教材中單篇選文的體量和深度都比較有限,所以其探究性學習也必定有限,或者說,原有的探究性學習往往是淺嘗輒止。相反,名著的體量和深度足以讓人不斷地挖掘,也就是說,其固有的特性使無窮無盡的探究成為可能,極有利于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和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故而,名著教學上,教師應在引領學生“多維的、綜合的”“深探究”[28]方面狠下功夫。
5.批判理念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名著。雖然名著由于其“高值化”[29]而能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但這并不等于可以全盤接受,而是應該“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故此,在名著教學時,教師應該“在辨析和批判書中的糟粕方面”對學生“有所幫助”[30]。比如,像新、舊語文課程標準都予以推薦的讀物《談美書簡》,教師教學時就必須讓學生對其“時代局限性”[31]、“學理性缺失”[32]有所認識。
6.區(qū)分理念
整個名著系統(tǒng)有不同的種類,而每一個種類都有自身的特性。故此,名著教學必須以能夠正確區(qū)分并把握其特性為基礎——如學術類與非學術類[33]、虛構類與非虛構類[34]、敘事類與非敘事類[35]、短篇小說集與長篇小說[36]等。如果未能根據(jù)名著不同種類的特性來教學,那就很難有良好的效果,也很容易出現(xiàn)類似于“以‘歷史之真來指斥文學之真”這種“張冠李戴”的情形[37]。
7.適度理念
雖然名著從總體上講有深度,但系統(tǒng)內(nèi)部中的不同作品,深淺并非一樣,其接受也有難易之別。故而,名著教學應該根據(jù)其接受的難易程度來取舍,盡可能不讓大多數(shù)的學生進行“超越性閱讀”[38],以免“扼殺”了他們的“閱讀興趣”[39]。比如,像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戰(zhàn)爭與和平》,作為拓展性閱讀推薦給學生還可以,但如果讓其進入課堂,那肯定是會把絕大多數(shù)學生嚇倒的。
8.進階理念
一方面,名著本身有深淺之分、種類之別,另一方面,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會隨著年級的上升而有所提高。故此,名著教學應該根據(jù)這兩個方面來構建“分層閱讀”[40]體系,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學生的名著閱讀,逐步實現(xiàn)不同層級的由低到高的教學目標。比如,筆者所在學校高中三個年級名著閱讀教學計劃(見下表)就是以此為據(jù)的[41]。這份教學計劃既兼顧了體裁(長篇小說2部,短篇小說1部,詩歌1部,劇本1部,散文2部,自傳體紀實文學1部,新聞體紀實文學1部,學術著作1部),又兼顧了古今中外(中外各5部)和接受上的相對可行性(如相同或相近文體,《三國演義》比《紅樓夢》易,《論語》比《蒙田隨筆》易,《富蘭克林自傳》比《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易;再如不同文體,劇本比小說難,學術著作比非學術著作難),甚至還考慮到臨近高考的學生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一架永不停歇地應對考試的‘戰(zhàn)斗機”[42]而放棄名著教學安排。當然,這份計劃遠非理想,而只是用來說明“系統(tǒng)分層”對于名著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名著教學的進階理念還應該體現(xiàn)在同一部名著的不同教學階段上。比如,課型進階——像研討課[43]就明顯是比一般性的薦讀課、導讀課、賞評課、交流課[44]更上臺階的課型。再如,“施教者”根據(jù)學生學習動機設計教學策略的進階[45]等等。
9.紙質(zhì)理念
當下的電子閱讀“兇猛”,也占用了在校生不少的課余時間[46],但是,且不說這種閱讀對于身體尤其是眼睛的“潛在負價值”[47],就只說其“眼動頻率”,“決定了它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種浮光掠影的‘淺閱讀”[48],這很不利于“養(yǎng)成語言的清晰和思維的深刻”[49],而“紙質(zhì)閱讀”則不存在此類問題。對此,即使是高中生也并非毫無認識[50]。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仍有“施教者”未能認識到電子閱讀與紙質(zhì)閱讀的根本區(qū)別,沒有意識到“印刷品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其他媒介無法代替的講述故事和進行分析的方式”[51],以至于在名著教學問題上還打算用“數(shù)字圖書館”“代替‘印本信息”[52]。如果這樣做,當然是省錢,也方便多了,但卻與名著教學所試圖達到的“提升素養(yǎng)”目標也遠了。
10.支撐理念
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研,多數(shù)高中生“有正確的閱讀期待和閱讀認知”,然而,他們在“閱讀行為和閱讀結果”方面卻“離理想目標甚遠”[53]。為什么會這樣?基本的原因一個是許多教育家所批評的“高壓考試”[54]制度,一個是“我們的社會”還未“在很多很多的事上先做好”[55]。也就是說,要讓名著教學有成效,就必須有相應的條件做支撐,而如果只讓教師去努力,那是遠遠不夠的。僅從較小范圍角度講,首先是學校必須為其解決“制度設計”及其“物質(zhì)基礎”問題[56],使其不會變成“無源之水”。
以上把名著閱讀理念的三大方面和教學理念的十個方面分開來談,只是為了論述上的方便,而非它們都同等重要或者孤立地存在。顯然,在名著閱讀理念中,愉悅是基礎,而自由則是靈魂,也可以說是名著閱讀的最高境界。在名著教學理念中,素養(yǎng)是核心,而其余則是它的側(cè)面或幫扶。
從兩者的關系來看,名著閱讀理念相對獨立,故除非不閱讀,否則極少出現(xiàn)偏差,但是,基于制度化的名著教學理念,總是與名著閱讀理念發(fā)生或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如果它是建立在名著閱讀理念之上,便可望有良好的效果,對個體、對社會也能產(chǎn)生正面的價值,而當其背離名著閱讀理念時,它一定會反過來扭曲正常的名著閱讀,其結果也必然是對個體和社會產(chǎn)生消極性的影響。
[1]鄭惠生.影響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五個因素[J].教學與管理,2007(34):37.
[2]姚佩瑯.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J].文學教育(上),2018(11):71.
[3](德)愛因斯坦.論古典文學[M]//許良英,趙中立,張宣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94.
[5](德)叔本華.論文學藝術[M]//范進,柯錦華,譯.叔本華論說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88.
[6]鄭惠生.文藝學批評實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381.
[7]姚佩瑯.名著閱讀教學“四步工作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1):10.
[8]姚佩瑯.高中語文學科新面向:整本書[J].文學教育(上),2019(01):97.
[9](美)托馬斯·福斯特.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M].王愛燕,譯.??冢?南海出版公司,2016:282.
[10]姚佩瑯.高中名著閱讀教學實驗的調(diào)研[J].文學教育(上),2019(06).
[11]鄭惠生.關于當前大學生喜歡閱讀哪類課外書的調(diào)查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02):58.
[12]鄭惠生.經(jīng)典名著留給大學生的印象探討——大學生課外閱讀調(diào)查研究之六[J].美與時代(下),2005(09):83.
[13]鄭惠生.論大眾審美文化的特征[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03):41.
[14](英)毛姆.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讀書隨筆[M].羅長利,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
[15]姚佩瑯.例談校辦讀書節(jié)的模式[J].文學教育(上),2016(01):115.
[16](法)瑪麗埃爾·馬瑟.閱讀:存在的風格[M].張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03.
[17]林赟.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提升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2019(04).
[18]柯麗文.在名著閱讀教學中促進直覺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J].文學教育(上),2019(04).
[19]張鑾.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2018(11):76-77.
[20]邵曉樂.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2018(11):88-89.
[21]鄭惠生.“考試至上時代”小學生課余時間用在哪兒?——小學生課外閱讀調(diào)查研究之七[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4):107.
[22]鄭惠生.關于“當前小學生課余時間最喜歡做什么”的調(diào)研[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4):31.
[23]鄭惠生.大學生離經(jīng)典名著有多遠——大學生課外閱讀調(diào)查研究之三[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9):65.
[24]鄭惠生.論影響小學生課外閱讀五因——從城鄉(xiāng)小學生的心里話談起[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95.
[25]姚佩瑯.名著閱讀教學的條件創(chuàng)設[J].文學教育(上),2018(12):118.
[26]鄭惠生.論雅文學的困境與出路[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2):11.
[27]黃少娥.名著與名篇閱讀教學之比較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9(04) .
[28]姚佩瑯.校辦讀書節(jié)的閱讀理念[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7):23.
[29]鄭惠生.論文學經(jīng)典的生成、意義和特性[J].社會科學評論,2009(01):15.
[30]鄭惠生.中學生離經(jīng)典名著有多遠——中學生課外閱讀調(diào)查研究之二[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2):88.
[31]鄭惠生.論朱光潛先生《談美書簡》的局限性——兼向國家教育部提建議[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1):10-13.
[32]鄭惠生.《談美書簡》是“現(xiàn)代中國美學經(jīng)典”嗎——論朱光潛先生《談美書簡》的學理性缺失[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2):11-16.
[33]姚靜.學術類與非學術類的名著閱讀教學比較[J].文學教育(上),2019(06).
[34]李儀.虛構類與非虛構類的名著閱讀教學比較[J].文學教育(上),2019(06).
[35]梁小艷.敘事類與非敘事類的名著閱讀教學比較[J].文學教育(上),2019(06).
[36]韓金容.短篇小說集與長篇小說的名著閱讀教學比較[J].文學教育(上),2019(06).
[37]姚佩瑯.語文學科中的文學真實性問題——兼與李明哲《疑點重重,令人費解——讀都德〈最后一課〉》商榷[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3):11.
[38]鄭惠生.城鄉(xiāng)小學生離經(jīng)典名著有多遠——小學生課外閱讀調(diào)查研究之二(上)[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11):102.
[39]姚佩瑯.德育視野中的校辦讀書節(jié)[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7(04):31.
[40]姚佩瑯.高中生名著閱讀中愉悅、失望與困難的調(diào)研[J].文學教育(上),2019(05).
[41]李儀.高中名著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及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8(11):80.
[42]姚靜.名著鑒賞微課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8(11):78.
[43]肖楊楊.名著閱讀教學研討課的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9(06).
[44]黃少娥.怎樣上好名著閱讀課[J].文學教育(上),2018(11):84.
[45]王銀鴻.學習動機視閾中的名著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9(04) .
[46]鄭惠生.“視聽時代”中學生最喜歡閱讀的紙質(zhì)讀物探討——中學生課外閱讀調(diào)查研究之五[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8):115-116.
[47]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潛在負價值[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06):35.
[48]鄭惠生.小學生課外閱讀認知、行為與相關條件的調(diào)研[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6):87.
[49]鄭惠生.關于當前大學生視聽與讀寫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5):136.
[50]鄭惠生.關于當前中學生視聽與讀購狀況的調(diào)查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6):97.
[51](美)泰勒·考恩.商業(yè)文化禮贊[M].嚴忠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68.
[52]鄭惠生.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經(jīng)典名著接觸途徑中有多重要——大學生課外閱讀調(diào)查研究之五[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01):88.
[53]姚佩瑯.高中生名著閱讀量、閱讀認知與行為的調(diào)研[J].文學教育(上),2019(04).
[54](美)理查德·斯蒂金斯.評估、學生自信與學校成功 [M]//(美)阿何·奧恩斯坦,愛德華·帕萊克.當代課程問題(第三版).余強,主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5]鄭惠生.“新媒體時代”小學生最喜歡閱讀哪類課外書[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02):57.
[56]陳雪君.構建課外閱讀研討課的基本模式[J].文學教育(上),2019(04).
(作者介紹:姚佩瑯,汕頭市東廈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汕頭市名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