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億欽
題目
中國人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經(jīng)》)、“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說法。而西方則有所不同,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表達了對瓦爾登湖周圍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不滿,梭羅甚至對當?shù)卮迕褚郊抑邢赐胂吹⒅票倘说胶腥”刃袨楦械綉嵟?/p>
對此,你有什么認識和看法?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題目解析
“人與自然”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不過這個作文題切入的角度比較獨特,是從中西方認識異同的角度來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題目首先引述了老子和莊子的兩句話?!坝蛑杏兴拇螅司悠湟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德經(jīng)》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體現(xiàn)了道家核心的哲學思想:“道”按照自然法則獨立運行,宇宙萬物皆有超越人主觀意志的運行規(guī)律,自然法則不可違,人作為宇宙萬物中的一分子,必須順應天道。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一句出自莊子的《齊物論》,講的是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這句話被許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其中南懷瑾在他的《莊子講記》中解釋道:“天地是與我同存的,萬物是與我同一的?!币簿褪前烟斓?、萬物和“我”從性質(zhì)上分離開來———“我”并不是天地的一部分,也不是萬物的一部分,而天地、萬物也不屬于“我”?!拔摇迸c天地、萬物同屬于一種不知名的東西的一部分,至于這種東西究竟為何物,大概是“道”吧。
在解讀這兩句中國古代經(jīng)典名句的基礎上,我們要思考的是這兩句話所蘊含的中國人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那就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所以在寫作時,我們要關注到中國傳統(tǒng)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而不能脫離這一背景去泛泛地討論“人與自然”的關系。
接下來題目中“而西方則有所不同”一句提示我們,要關注在這個問題上中西方認識上、文化上的不同?!锻郀柕呛窂娬{(diào)自然對于人類的精神意義和審美意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審美的、非功利的,自然絕不只具有實用價值,不只是開采的對象和滾滾的財源,而是充滿靈性的生命,自然的這一價值對于人類具有更長遠的意義。
因而在寫作時,我們應關注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上的不同,進而思考這兩種態(tài)度內(nèi)在的一致性。同時,我們還需要直面現(xiàn)實,那就是經(jīng)濟與社會加速度發(fā)展帶來人對自然更大的需求,而引發(fā)對環(huán)境的過度索取與破壞這一現(xiàn)實問題,進而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梭羅對自然的認識,來深入地探討自然于人的深切意義,思考如何實現(xiàn)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協(xié)調(diào)。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適用素材
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中一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如儒家提出“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事必須順應天意,要將天之法則轉(zhuǎn)化為人之準則,順應天理方能國泰民安。而道家提出“道法自然”。
運用示例
古人聰慧,善用天象,創(chuàng)造二十四節(jié)氣指導農(nóng)事,創(chuàng)造陰陽八卦、天干地支、五行風水。在不破壞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上,利用自然規(guī)律指導實踐,觀天象、聽蟲鳴,形成一種人與自然親密但不影響彼此的狀態(tài),講求五味調(diào)和、黑白分明,做到了“天人合一”,自然也收獲了天地饋贈,綿延五千年文明。
———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張依依
適用素材
大自然不僅僅孕育了人類的生命,還給人類帶來美的體驗和享受,給予人類精神的滋養(yǎng)和情感的撫慰。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很多名篇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蘇軾的《前赤壁賦》、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等。
運用示例
中國古代所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實際追求的是一種高度的精神境界,是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曠達胸襟。古人為了遠離世間煩擾,投身于天地自然中,大有《歸去來兮辭》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灑脫。人于萬物,不過蜉蝣寄天地中的滄海之一粟,不過倦鳥寄天地中的叢林之一葉。
———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陳文佳
適用素材
近代以來,許多著作都對環(huán)保問題表示了關注,如《寂靜的春天》。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20世紀創(chuàng)作的科普讀物。在書中,卡遜以生動而嚴肅的筆觸,描寫因過度使用化學藥品和肥料而導致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最終給人類帶來不堪重負的災難,指出人類用自己制造的“毒藥”來提高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無異于飲鴆止渴,人類應該走“另外的路”。作者在書中對農(nóng)業(yè)科學家的科學實踐活動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戰(zhàn),并號召人們重視自然環(huán)境,呼吁人們認真思考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問題。
運用示例
于是,在《瓦爾登湖》《寂靜的春天》等一系列環(huán)保巨著的引領下,我們站在21世紀生態(tài)文明的新高度對過往改造與利用自然的歷史進程展開反思:《虎米絲泥》《大象的退卻》等著作揭示出農(nóng)耕時代后期亂砍濫伐與過度墾荒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狼圖騰》用狼群潰散、草原沙化喻指“自然之狼”在工業(yè)與濫牧面前的無比脆弱;河北地底的巨大漏斗群引起公眾對地下水利用限度的大討論;1998年“千湖之省”湖北因湖泊面積驟減而無力蓄水的分洪失敗引起我們對圍湖造田這一“竭澤而漁”行為的警惕……
———華東師大一附中高三宋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