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耀,宋慶慶,劉玉梅,劉國民,黃 超,馮 凱,王景成
(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豬偽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偽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以繁殖障礙、神經癥狀、呼吸道疾病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一種重要傳染病,嚴重影響?zhàn)B豬業(yè)的發(fā)展,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早期由于疫苗的成功應用使得該病得到較好的防控。但自2011年以來豬偽狂犬病變異毒株的出現,對豬的致病力增強,豬群gE抗體陽性率顯著升高。2012年,我國首次頒布了《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guī)劃(2012—2020年)》,針對豬偽狂犬病的防控明確提出種豬場在2020年必須維持gE抗體陰性。目前豬偽狂犬病陽性豬場的比例高達72.63%,偽狂犬病野毒感染較為嚴重[1]。如果把陽性豬群全部淘汰固然可以使得gE抗體陽性率下降,但同時嚴重影響豬場的正常生產。為保證均衡生產,及時淘汰陽性公豬和出現繁殖障礙的母豬,通過強化疫苗免疫和加強生產管理使得陽性母豬產下健康的仔豬,在肥育期維持陰性不被感染;疫苗馴化自留或引進的gE抗體陰性后備母豬,逐漸替代陽性生產母豬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案。廣西某PR陽性豬場通過檢測確定豬群的感染時間點,及時淘汰gE抗體陽性的公豬,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和強化生產管理,經過半年的時間培育出陰性的后備母豬和肥育豬,豬群健康水平和生產效益也顯著提高,現將該案例總結如下。
基礎母豬存欄3 000頭,一點式自繁自養(yǎng)生產模式,種豬的年更新率約40%,自留后備母豬。仔豬3周齡斷奶,保育舍飼養(yǎng)5周,9周齡轉入肥育舍,全場采用全進全出的周批次生產方式。
偽狂犬病免疫程序:種豬年普免4次,每次1頭份。仔豬出生滴鼻1頭份,45天肌注1頭份,70天二免。該場為豬偽狂犬病陽性場,母豬月流產率約4%,仔豬到肥育全程成活率約85%,肥育豬呼吸道疾病較為嚴重。
不同階段的豬只采血檢測gE抗體。每頭公豬都必須進行檢測,因為精液可以傳播豬偽狂犬病病毒,通過人工授精可以感染母豬。生產母豬按照胎齡結構分組:后備母豬,1~2 胎,3~4胎,5~6 胎,6胎以上,每組抽檢20頭(假設15%的流行率)。仔豬按照4周、7周、10周、13周、16周、20周、24周分組采樣,每組抽檢30頭(假設10%的流行率)。抽檢的血清進行gE抗體檢測,采用gE-ELISA(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鑒別診斷試劑盒,了解場內感染狀況(圖1)。
圖1 2018年3月不同豬群gE抗體陽性率
該場生產母豬gE抗體陽性率≥75%,陽性母豬全部實施淘汰凈化會極大影響豬場生產,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經過溝通達成共識,逐步淘汰陽性母豬并補充陰性母豬,以時間換空間,最后達到群體陰性。
根據豬場面臨的生產問題及檢測結果得知,豬偽狂犬病是影響豬場生產的主要原因。用偽狂寧C株gE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對種豬群進行強化免疫,1個月后加強免疫,以后每季度免疫1次。強化免疫可以有效減少野毒感染的陽性種豬的排毒量和排毒時間,減少環(huán)境中的病毒載量,降低豬群感染壓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仔豬gE抗體陽性率逐漸下降,到16周齡,只有17%的仔豬為抗體陽性,提示16周齡之前的抗體可能為母源抗體,20周抗體陽性率上升到40%,推斷在16~20周期間肥育豬有偽狂犬病野毒的感染導致gE抗體的上升。為減少母源抗體對疫苗的干擾及保護肥育后期的豬只不被野毒感染,對仔豬的免疫程序做調整:仔豬出生滴鼻1頭份,70天肌注1頭份,100天二免。
提前準備好后備母豬培育舍,空欄消毒至少1周的時間。在16周及時選留后備母豬,與肥育豬分開飼養(yǎng),對選留的后備母豬全群進行gE抗體檢測,淘汰陽性豬,確保轉入培育舍的后備母豬為陰性。加強后備母豬的免疫,配種前免疫3次:22周、26周、30周各免疫一次,每次1頭份。配種前再全群進行gE抗體檢測,淘汰陽性豬,確保轉入配種舍的后備母豬為陰性。
做好圓環(huán)病毒病、藍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PCV2的感染會抑制豬偽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應答,出現免疫應答“空白期”,難以抵抗野毒的感染,這也是目前肥育豬gE抗體陽性率上升,呼吸道疾病多發(fā)的原因之一。場內禁止使用地塞米松等甾體類消炎藥,因為該類藥物可以激活潛伏的偽狂犬病病毒。嚴格控制豬只的流動方向,尤其是查情公豬,禁止查情公豬返回公豬站,因為母豬群存在野毒感染,公豬來回走動起到傳播媒介的作用。加強滅鼠,因為老鼠是偽狂犬病野毒傳播的重要途徑。
由圖2可知,公豬和后備母豬gE抗體均為陰性,說明通過淘汰,加強免疫和生物安全管理的措施是有效的,豬偽狂犬病陽性場培育出陰性后備母豬是可以成功的。生產母豬gE抗體陽性率為50%~100%,說明通過疫苗免疫是不可能把已經感染野毒的豬只變?yōu)殛幮?,但是通過疫苗的作用可以保護易感豬只,減少感染豬只的排毒和縮短排毒時間,維持生產的穩(wěn)定。仔豬有一定比例的陽性率,但是20周以后抗體均為陰性,說明仔豬的gE抗體為母源抗體,隨著時間的增長而衰退,提示豬偽狂犬病陽性場培育出陰性仔豬是可能的。
圖2 2018年9月不同豬群gE抗體陽性率
經過上述管理措施調整,目前豬場的月流產率由4%下降到1.8%,仔豬從出生到肥育全程成活率由85%提升到91%,達到較好的生產水平。每年可增加效益 3 000×2.2(2.2胎/年)×2.2%×200 元/頭(每頭仔豬成本)+3 000×20(每頭母豬年出欄肥育豬20頭)×6%×400元/頭(每頭肥育豬盈利)=1 469 040元,經濟效益顯著。
自2011年新流行的豬偽狂犬病變異毒株暴發(fā)以來,PR的發(fā)生有維持上升的趨勢,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仍是中國養(yǎng)豬業(yè)的主要傳染病。目前,疫苗仍然是防控豬偽狂犬病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保護性抗原的變異導致傳統(tǒng)的疫苗對新流行的毒株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護[2-3]。An等在免疫Bartha K61疫苗后仍然暴發(fā)豬偽狂犬病的豬場分離到豬偽狂犬病病毒變異株[4],說明該疫苗株對變異株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護,可能是變異株的gB抗原表位發(fā)生了變化,導致了免疫失敗[2]。而且中國獸藥信息網的獸藥基礎數據庫顯示不同生產廠家的豬偽狂犬病疫苗批簽發(fā)多達30多個,如何選擇合適的高效疫苗進行豬偽狂犬病的防控?筆者評估了3種不同毒株的PR活疫苗,發(fā)現這3種疫苗免疫后gB抗體陽性率都能達到100%,但是中和抗體的效價差異顯著,提示選用高效的疫苗是防控PR的前提[5]。
豬偽狂犬病防控成功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科學的免疫。目前,大部分豬場仔豬的PR免疫程序類似:0~3天滴鼻,45天肌注,70天二免。滴鼻可以有效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但是肌肉注射的免疫方式受母源抗體影響較大,甚至導致免疫失敗。而且筆者通過檢測發(fā)現母源抗體不僅干擾首次的免疫效果,對二次免疫也同樣存在著干擾作用。所以每個豬場要根據本場母源抗體的衰退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而不是照搬他人的。此外,PR的流行病學也發(fā)生了改變。在母豬免疫良好的情況,母源抗體一般可維持到8~12周,PR的防控關口后移到肥育階段,與本案例的發(fā)現一致。偽狂犬病疫苗肌注免疫的時間推遲到肥育期,不但可以避免母源抗體的干擾,還可以給肥育豬提供持續(xù)到出欄的免疫保護,有效減少中大肥育豬的呼吸道疾病,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該成功案例說明,依靠高效的疫苗、準確的實驗室檢測、嚴格可執(zhí)行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在豬偽狂犬病陽性場培育出陰性的肥育豬和后備母豬,通過時間換空間,規(guī)?;i場成功凈化PR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