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昕
“散文”是流傳深廣、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學體裁,也是高中教育階段學生必須學習與掌握的重要文種。它最為明顯的特點就在于“形散神聚”。所謂“形散”,是指題材、結構和寫法等不受時空因素的限制,與其它文種相比較,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既可寫人也可狀物,既可議論也可抒情。以其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載體,能夠在啟迪智慧和激發(fā)思維中讓讀者領會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層次道理,并且能在自我內化中逐步達成明辨“是非、善惡、愛憎”的審美教育目標。那么,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展高中散文閱讀教學呢?
一、以“激發(fā)體驗”為由,不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情趣
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粌H深刻地闡述了“知、好、樂”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而且強調了“樂(興趣和情感)”的重大意義和價值。由于心智發(fā)育的規(guī)律性,到了高中教育階段,學生不僅積累了較多知識和一定經驗,而且具有較為強烈的學習意識和體驗能力。有鑒于此,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言和畫面情境,以此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心理和視覺體驗,引領他們在閱讀實踐中不僅產生越發(fā)濃烈的學習學趣,而且贏得不容忽視的“情緒智力”效益。
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這是一篇歷經淘洗的古代文言散文,對于學生學習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這一技術平臺,再現(xiàn)了與之相應的活動情境和歷史畫面,首先為學生提供了一場音像和諧的“視覺盛宴”,營造了相當緊張的戰(zhàn)勢氛圍。接著,進一步提出了“國之難以,誰堪救國”這一問題,以此讓大家展開想象,有效激發(fā)了他們對故事情節(jié)深入體驗的強烈興趣。這種情況下,同學們“不用揚鞭自奮蹄”,紛紛自覺主動地投入到閱讀體驗之中。這種散文閱讀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傳導技巧”為由,注重教會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
達爾文明確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彼庠趶娬{“教授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俗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眾所周知,散文雖然在形式、題材和情感表達等方面比較靈活,它卻自帶“流量”,蘊藏著一定的規(guī)律性。正因為如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教無定法、卻有章法”這一指導思想,通過把握散文體裁的個性化特點,引導學生逐步領會并把握其中的一些規(guī)律,從而在有效閱讀實踐中逐步獲取良好的體驗學習效果。
散文雖然變化多端,卻是萬變不離其宗。一言以蔽之,就是對人、景、事的描寫、議論和抒情。比如,散文之所以“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始終有一根永不消逝的“紅線”貫穿其中。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一或隱或現(xiàn)、反復出現(xiàn)的“紅線”——文本的線索和脈絡,就會牢牢地抓住閱讀體驗的主動權。比如,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其紅線就在于月“色”;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其紅線就在于“秋”字;陸蠡筆下的《囚綠記》,其紅線就在于“綠”字……作者表面上都是在描寫“美妙的景色”,卻把各自的重點落實在由此所產生的復雜情感上。由此可見,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與品味,就能讓他們隔空抓住內藏的情感線索。把握了這一技巧和方法,就會不斷增強學生散文閱讀的能力和信念。
三、以“引領內涵”為由,努力鑄就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
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濃濃情感,是我們在散文閱讀實踐中應當而且必須汲取而食的“必需品”和“營養(yǎng)品”。正因為如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把握有效線索基礎上,通過多元化的認識和體驗,從中獲取相應的有效信息,善于提煉文章的基本內涵,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養(yǎng)成“凝神聚意”的閱讀學習能力。
以史鐵生筆下的《合歡樹》為例。那棵“合歡樹”象征著“我”的命運,這也正是本篇散文的重要線索。文中寫道:“合歡樹從最初的幼小、沒有發(fā)芽,到再長出了葉子、搬了家,又到了多少年后的再見,它已然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渺小樣,不僅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而且開放了燦爛多姿的花朵,綻放出了無限活力的生命色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引領學生反復閱讀、相互交流、多元體驗,較好地認識并把握了文本的“神和意”,這就是:作者表面上是在寫這一“合歡樹”,實際上是通過它來充分體現(xiàn)“母親對孩子的深深之愛”。具體地說,就是母親把對兒女們的疼愛已然融入到了對合歡樹的呵護和培育中。而這棵合歡樹由弱到強地成長起來,恰好與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并堅強地活下來”是一致的。這就是本文“融情于物(合歡樹)”的真實寫法與確切內涵。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加強體驗、培養(yǎng)情趣”是散文學習的基本前提,“教授方法、傳導技巧”是散文學習的有效途徑,“凝神聚意、引領內涵”是散文學習的重要過程。語文教師只要善于以此為抓手,并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能走向散文學習的良性發(fā)展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證大中學(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