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良
在語文常態(tài)課堂中,教師往往根據(jù)教學需要拋出一個問題后,學生卻遲遲不能進入思考的“場域”。問答情景或為滿座的靜默,或為教師的“點將”,或為教師的自說自話。語文課堂的問答總是沒有應有的思維波瀾,“風乍起”,卻怎么也不能“吹皺一池春水”。教師固態(tài)化講授,學生習慣性靜默,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有意或無意地把學生“弄丟了”。教師如果僅僅站在自身立場開展教學,學生的學習是不會發(fā)生的。教師要時時把握住學生的立場,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觀照自身的教學,只有這樣,有效的教與學才可能發(fā)生。
一、在憤悱處用力,彰顯語文課堂的生命律動
筆者曾觀摩過《孔雀東南飛》的課堂教學,教師認為劉蘭芝以蒲葦自比,堅強柔韌。對此,一位學生卻有自己的想法:“劉蘭芝真的如此有韌性嗎?如果是,那么,她在愛情的守護上為何不把堅韌進行到底呢?”教師并沒有想到此層意思,更沒有現(xiàn)場的“靈機一動”,只好說:“很好,你的見解很獨特。”這位學生有一雙發(fā)現(xiàn)問題的慧眼,而這位教師缺少一顆靈動引導的慧心。其實,劉蘭芝的殉情說明當時她承受的壓力是多么的巨大,一方面表明她是賢惠與柔順的;另一方面表明她不愿接受新的婚約,只愿守護曾經(jīng)的美好。這就是堅韌的表現(xiàn),正如風雨中不倒的蒲葦。
教學中,這類的師生“對話”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質疑是有依據(jù)的,文本解讀也是有探究的價值。但如此的質疑問難顯然超出了備課的預設,給教學環(huán)節(jié)來了個“猝不及防”,教師匆忙中只能被動接受,在慌亂中忘記了教學的生成之美,更忘記了學生的思維立場,把學生的“憤悱”扔到了一邊。
品讀《金岳霖先生》一文,學生很快就能從“有趣”入手,理清文脈,把握人物形象。在學生想弄明白“有趣”的背后內涵時,教師可深入指導。
生:作者只是想寫出金先生的“有趣”?
師:何謂“有趣”?
生:金先生“有趣”的背后是機智、率真、單純、不拘小節(jié)、不諳世故等。
師:作者為何偏偏用“有趣”來概括?
生:有趣,應該是有學問,有個性,有情懷。
師:有趣之人自有可愛之處,可愛之處卻無法安放。這是“有趣”的真正內涵,也是時代的印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激發(fā)問題意識,引導他們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闭Z文教師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實施者,應該具備“有效提問”的意識,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反應,在學生的“憤悱”處用力。
二、在啟發(fā)上用智,體現(xiàn)語文課堂的生成魅力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認知理論,也為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即我們的教學必須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思維水平,從“已有的”出發(fā),在這基礎上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可溝通教材、師生之間的聯(lián)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表明提問也是很有講究的,需要教師花費精力,運用腦髓的。準確、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搭建橋梁和階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有時語文教師自己沒吃透文本,自己都會被自己的問題搞得暈頭轉向,更不要說學生了。
《祝?!分械南榱稚┦莻€“沒有春天的女人”,學生在文本解讀中發(fā)現(xiàn):祥林嫂在自然的春天里總是遭遇生命中的不幸,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兒子被狼吃了,自己在迎春的祝福中凄然逝去。這樣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理清情節(jié)脈絡,更好地理解祥林嫂一生的悲慘。此時,語文教師可順勢一問。
師:祥林嫂的生命中真的就沒有過春天?
生:祥林嫂曾有過短暫的“春天”,那段時光給過她幸福、美好、希望。
生:曾擁有的“春天”是短暫的,短暫的存在更讓其痛苦,因為抽走了短暫的存在后留下的就只有絕望了。
這樣的課堂提問需要文本細讀后的深入思考,教師的問題讓學生內心一動,有了思考的懸念。教師應該在課堂的關鍵處發(fā)問,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思考新知識,以利于突出教學重點,攻克教學難點。
三、在評價上用心,促成語文課堂的生長收獲
語文課堂的評價或為激勵,或為指正,或為提醒。啟發(fā)性評價,引導學生適度調整思考;指正性評價,讓學生知曉思考中的不足;贊賞性評價,積極肯定學生的所思所感;解答性評價,梳理概括出知識技法的要點。
但有時,特別是公開的展示課上,教師太在意課堂的呈現(xiàn)效果,太關注指導的激勵性,而不能給予真誠、適切的評價。比如《方山子傳》的教學片段,教師請學生來朗讀文章。學生細細弱弱、磕磕絆絆地朗讀,教師卻評價說:“不錯啊,已經(jīng)很棒了!”學生在讀書中的表現(xiàn),教師要聽、看、思,有針對性地給出自己的評判與指導,以利于下一步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高效推進。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激勵,可表揚,但要客觀,要有理有據(jù);不可濫用褒獎式評價,讓教學無所適從。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中,學生把握了作者的用意:用年少有為的周公瑾來襯托自己壯志難酬的形象,感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師:這句感慨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1:年老無成、惆悵失意、無可奈何的感嘆。
生2:情感是復雜多元的。面對赤壁的雄壯,懷想公瑾當年功績,感慨自己的功名無望,是失意惆悵的。
師:你請繼續(xù)。
生2:但轉念間,人生如夢,且去祭奠大江緬懷古人吧,又是曠達的自我寬慰。
師:很精彩,其他同學有補充嗎?
生3:此句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在自嘲自解中透露出追慕英雄、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這里有出世、入世的雙重心理。
教師的評價不能只是狹隘的是非評判,而是師生間思維火花的碰撞與點燃,是彼此間的商討與悅納。及時、適當?shù)脑u價讓課堂有一種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愿意思考,敢于回答。有效的課堂提問,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有教師的提問,有學生的回答。教師應根據(jù)預設的答案,來比對學生即刻生成的思考,做出正確的評價,以引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問有答,巧問巧評,循序漸進,這是語文課堂完美的問答模式。
總之,杜威說:“教育就是不斷地生長?!币虼?,語文教師要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中央,去了解、觀測、審視學生思維提升中的“憤悱”之處,去思索、設計讓學生思維留痕的“啟發(fā)”手段,去催生、助力語文課堂“拔節(jié)生長”。在學生求知的“憤悱”處要巧提問多引導,在一問一答中助推教學過程的有序向前,完成師生思維的提升與情感的互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天一中學(21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