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李軍 王夕珂
摘要? ? 為篩選出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抗逆性強的粳稻新品種,為粳稻推廣提供依據(jù),特進行不同粳稻品種篩選種植試驗。結(jié)果表明,中香粳6號生長勢強,株型松散,葉色淡黃,分蘗能力中等,生育期適中,穗大粒多,產(chǎn)量高,贏得農(nóng)戶的一致信賴,值得在棗陽市推廣種植。
關(guān)鍵詞? ? 粳稻;品種;產(chǎn)量;抗性
中圖分類號? ? S511?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2-0036-01
棗陽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5萬hm2,水稻品種以秈稻為主。為篩選出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抗逆性強的粳稻新品種,探索粳稻品種在棗陽市種植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shù),為棗陽市粳稻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特開展此次試驗。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shè)在棗陽市鹿頭鎮(zhèn)吉莊村,交通便利,水源中等,面積1 500 m2,前茬作物為小麥。土壤屬潴育型水稻土,黃棕壤性黃土田,白善土田,含堿解氮87.3 mg/kg、速效磷11.9 mg/kg、有效鉀91.9 mg/kg、有機質(zhì)2.0 mg/kg,pH值6.5。
1.2? ? 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13個,分別為武運粳29、蘇優(yōu)72、熱粳35、中香粳6號、南粳49、連粳4號、淮稻11、綠粳188、淮稻5號、常優(yōu)4號、寧粳3號、中稻1號、常優(yōu)5號。
1.3? ? 試驗設(shè)計
試驗采用大區(qū)示范設(shè)計,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不設(shè)重復(fù),隨機排列,每個品種種植110 m2。
1.4? ? 試驗過程
1.4.1? ? 播種。采用塑盤育秧,機械插秧。播種前曬種1~2 d,選擇土壤肥沃、背風(fēng)向陽的地塊作苗床,平整好,備好肥沃苗床土,均勻播種,秧齡20~25 d[1]。
1.4.2? ? 施肥。底肥施用17.1%碳酸氫銨750 kg/hm2、45%復(fù)合肥375 kg/hm2;返青分蘗肥施46%尿素90 kg/hm2;穗肥于7月11日施46%尿素112.5 kg/hm2、60%氯化鉀75 kg/hm2。
1.4.3? ? 移栽。6月20日移栽,采取機械插秧,株行距為14.3~15.5 cm×30.0 cm,栽插21.0萬~22.5萬蔸/hm2。
1.4.4? ? 因苗管水。插秧時田面保持1~2 cm的薄水層,以利于栽插定植;栽插后灌3~5 cm深水層,促進秧苗返青;分蘗期灌水6~7 cm,便于施用分蘗肥和除草劑;孕穗期灌水7~8 cm,控制無效分蘗,降低田間濕度,預(yù)防熱害;抽穗灌漿期間歇灌溉,增強根系活力[2-3]。
1.4.5? ? 病蟲防治。重點防治雜草和“三病三蟲”,即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大螟、稻飛虱。6月26日進行化學(xué)除草,用除草劑芐·乙可濕性粉劑15袋/hm2均勻噴霧;7月12日用已酰甲胺磷1 500 mL/hm2+咪鮮胺300 mL/hm2防治稻薊馬、螟蟲、稻瘟病;8月4日用吡蚜酮450 g/hm2+井岡己唑醇375 g/hm2防治稻飛虱、紋枯病;8月19日用咪鮮胺300 mL/hm2+阿維菌素900 mL/hm2防治稻曲病、穗頸瘟、稻飛虱;9月5日用咪鮮胺300 mL/hm2+阿維菌素900 mL/hm2防治稻曲病、穗頸瘟、稻飛虱[4-5]。
2? ? 結(jié)果與分析
2.1? ? 生育期
武運粳29生育期最長,為167 d;其次為蘇優(yōu)72、常優(yōu)4號、寧粳3號,為164 d;生育期最短的品種是連粳4號,為154 d,最長與最短相差13 d。
2.2? ? 生長動態(tài)
2.2.1? ? 秧苗素質(zhì)。據(jù)6月20日調(diào)查,葉齡在3.9(南粳49)~4.3葉(常優(yōu)5號)之間,單株帶蘗只有中香粳6號、常優(yōu)4號;苗高在16.7~24.5 cm之間。
2.2.2? ? 葉蘗動態(tài)。7月4日調(diào)查,葉齡在7.1~7.9葉之間,常優(yōu)4號葉齡最高(7.9葉),綠粳188葉齡最低(7.1葉);單株帶蘗1.8~3.5個,淮稻5號分蘗速率最快。7月25日葉齡在10.7~12.1葉之間,單株分蘗5.5~10.6個之間;8月8日葉齡在12.7~14.1葉之間,出葉速度最快的是熱粳35、淮稻11,最慢的是中香粳6號,出葉速率一般為0.16~0.21葉/d。葉片最少的品種是中香粳6號,葉片14葉;其次是連粳4號、中稻1號,葉片15葉;再次是常優(yōu)4號、寧粳3號,葉片17葉;其他8個品種葉片16葉。
2.3? ? 植株性狀
從株型看,中香粳6號最為松散;綠粳188、常優(yōu)5號株型較為松散,葉色黃綠且淡;其他10個品種株型緊湊,劍葉上舉,葉色深綠。各品種株高在88.7~118.0 cm之間,綠粳188最高,為118 cm;其次是常優(yōu)5號,為117 cm;寧粳3號最低,為88.7 cm。葉片長度,苗期綠粳188最長且細(xì),葉色最淡,成熟期中香粳6號倒3葉葉片最長,最長葉片達(dá)58.4 cm;葉片最短的是南粳49、淮稻5號,倒一葉長度均為15.6 cm。中香粳6號、連粳4號、綠粳188、中稻1號4個品種有5個節(jié)間;蘇優(yōu)72、常優(yōu)4號有7個節(jié)間;其他7個品種均為6個節(jié)間。節(jié)間長度最長39.9 cm,最短0.4 cm。
2.4? ? 產(chǎn)量結(jié)構(gòu)
各品種有效穗數(shù)在228.0萬~328.5萬穗/hm2之間,淮稻5號有效穗最高,為328.5萬穗/hm2;其次是蘇優(yōu)72,為312.0萬穗/hm2;中香粳6號有效穗最低,為228.0萬穗/hm2。穗實粒數(shù)中香粳6號最高,為203.2粒;其次是常優(yōu)5號,為142.4粒;熱粳35穗粒數(shù)最少,為83.7粒。千粒重常優(yōu)4號最高,為28.3 g;其次是南粳49,為23.4 g。理論產(chǎn)量中香粳6號最高,為10 841.1 kg/hm2;其次是常優(yōu)5號,為10 379.7 kg/hm2;熱粳35最低,為5 141.6 kg/hm2(表1)。
2.5? ? 品種抗性
試驗中紋枯病發(fā)病最嚴(yán)重的是熱粳35,病情指數(shù)為54.6;其次為連粳4號、中香粳6號、淮稻5號,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47.8、41.4、35.4;中稻1號發(fā)病最輕,病情指數(shù)僅3.1。稻曲病以蘇優(yōu)72最為嚴(yán)重,熱粳35、中香粳6號、寧粳3號嚴(yán)重,淮稻11最輕。
3? ? 結(jié)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jié)果表明,中香粳6號生長勢強,株型松散,葉色淡黃,分蘗能力中等,生育期適中,穗大粒多,產(chǎn)量高,贏得農(nóng)戶的一致信賴,可在棗陽市推廣種植[6];淮稻11、中稻1號、淮稻5號,生長勢較強,葉色較深,旗葉上舉,株型緊湊,生育期適中,有待進一步觀察試驗;其他品種抗性差,不宜在棗陽市推廣種植。
4? ? 參考文獻(xiàn)
[1] 劉二明.十個粳稻品種對稻瘟病抗性和抗性遺傳分析[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1989(2):116-127.
[2] 趙慶勇.雜交粳稻主要農(nóng)藝性狀和品質(zhì)性狀的配合力與雜種優(yōu)勢研究[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08.
[3] 袁志華.江漢平原粳稻品種篩選及栽培技術(shù)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xué),2014.
[4] 邱啟生,鐘娟,傅志強.衡陽縣雙季晚粳稻品種篩選研究[J].作物研究,2015,29(4):352-356.
[5] 徐建良,賈良.雜交晚粳稻品種篩選的灰色關(guān)聯(lián)分析評價[J].中國種業(yè),2016(3):31-33.
[6] 楊大慶.桐城市單季粳稻品種篩選試驗[J].安徽農(nóng)學(xué)通報,2013,19(增刊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