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璐
摘 要:認識時間與實際生活情境緊密相連,探究分與時的關系以及認讀幾時幾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文章針對學生的認知矛盾,在《認識時間》這一課的設計上采取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借助多樣化的教具進行教學,不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且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以生為本;認識時間;教學實踐;教學思考
二年級上冊的《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教學中將時間的學習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并利用鐘表模型等學具、教具,讓學生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識。
本文主要闡述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1.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與時的關系?
2. 如何認讀幾時幾分?
3. 如何通過“彩蛋”教學來珍惜時間。
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在設計上采取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同時借助多樣化的教具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始終不忘“以生為本”的課堂初心。
一、自主研“分”,探究分與時的關系
在學生認識分的基礎上,探究分與時之間的關系是教學上的難點,這塊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切忌以講授為主,盡可能鼓勵學生通過“同桌互助、小組合作”,以及“做中學”等多樣化的自主探究方式,在交流中學習、掌握知識。而且該知識點在教材中出現(xiàn),并在“小天使”的話中,可見其的重要性。
在探究分與時之間的關系過程中,筆者先把時鐘教具的分針和時針都指向了12,讓學生說一說現(xiàn)在是幾時。接著,撥動時針,提問分針指向2是幾分?指向4是幾分?指向8,指向10,指向12呢?
師:分針走了一圈,那么時針有什么變化呢?
生:時針走了一大格。
對于新知的探究應該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接近新知識時,教師更應該放緩腳步,不能急于求成,直接將結論告訴學生。教學方式上仍然應該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動手實踐。
師:那么請你們自己來動動手,先把時鐘調到整時,一個小朋友撥分針,當分針走完一圈請你站起來,同桌觀察時針,時針走一大格站起來。
師:你們居然都同時站起來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們發(fā)現(xiàn)分針走一圈的同時,時針正好走一大格。
師: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圈是60分,所以1時=60分,也可說60分=1時。
圍繞核心素養(yǎng)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以下幾個亮點:
1. 以學生自主探究探究時鐘為主,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也符合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中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
2. 圍繞“同時”,同桌兩人同時站起來,很巧妙地解釋了時針走一大格的同時分針也正好走了一圈,將抽象、復雜的數(shù)學新知具體、直觀化,讓學生親身感悟到新知的產生——1時=60分,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
3. 小學數(shù)學課堂不應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是濃厚的,教師要保留學生探索知識的初心。筆者把青春活力,朝氣蓬勃的氣息注入數(shù)學課堂,通過新穎的操作環(huán)節(jié),使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多彩,增添數(shù)學課堂的趣味性。
二、規(guī)范引導,鞏固認讀方法
認讀時間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數(shù)學知識,更是生活經驗的積累。而認讀時間的重難點在于學生學會認讀分以后,時與分結合起來,尤其是對于快要整時和剛過整時的認讀,學生很容易出錯。因此,教師應針對這一塊,多讓學生討論思考。
師:現(xiàn)在我們已經學會看分針了,那鐘面上的時間到底是多少?誰知道?
生:4時5分。
師:你是怎么認的?
生:先看時針,時針走過4是4時多,分針指向1是5分,就是4時5分。
師:你說得真好,誰再來說一說?誰也能說得這么好?和你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規(guī)范的認讀,按照嚴格的要求,是數(shù)學嚴謹?shù)镊攘?。在認讀時間時,教師引導學生先看時針,讀幾時,再看分針,讀幾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同桌互相說,則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筆者在上課巡視中,不斷鼓勵學生,重點關注中層生和后進生的表達,再次引導認讀方法,進一步內化,幫助中層生和后進生理解認讀方法,從而挖掘學生的潛能。有了認讀經驗,變式新題,以原有的方法為基礎,對新知識進行加工,鞏固理解。
師:這個怎么認?
生:4時55分,時針走過4還不到5是4時多,分針指向11是55分,所以是4時55分。
師:好,和你的同桌互相說一說。大家撥一撥,互相說一說。
在學生學會認讀例如4時5分后,教師拋出新問題,兩者認讀方法一致,卻容易出錯,此時教師必須作好引導與總結。筆者引導學生先看時針,看仔細認讀準后再看分針認分。規(guī)范引導和及時總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自信,激發(fā)學習潛能。
從學生填寫課本第91頁“做一做”練習的結果來看,幾乎沒有學生認錯分,基本是認錯時。尤其是55分、50分這類靠近整時的題,錯誤率較高。
針對這些錯誤,教師需要及時給出課堂反饋,這不僅是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更是一種信息傳遞,通過交流討論,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將學生的思維緊緊牽住,跟著教師一起思考。筆者通過對話引導,強化方法,給學生重新思辨思考的機會,體驗正確認讀方法的合理性。
師:你是怎么認的?
生:先看時針,時針指向11,就是11時。
師:你觀察到了指向11時,如果我們先不看分針的話,這是我們學過的快到11時,還是11時多了?
生:快到11時,應該是10時多。
當然,認讀時間的辦法有許多,教師也可以選擇看分針有沒有過半,再結合時針去認讀。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是知識學習的法寶,學生總結出來的辦法肯定是自己理解的,教師在知識的傳授中應該扮演一個指引者,為學生指明一個方向,接著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多想、多說、多思考、多交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有助于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其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三、“彩蛋”教學,留有余味
電影中的彩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觀眾之所以愿意留下來是因為“彩蛋”看起來脫離電影的主線,實際上暗示結局的本質。換句話說,通過更加輕松的方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于是,筆者不禁思考,《認識時間》為什么是數(shù)學學習的知識,而不是語文或者其他課程的知識呢?一是《認識時間》需要運用邏輯思維,是數(shù)學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二是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生在數(shù)學課認識時間,更能感悟生活聯(lián)系生活,積累生活經驗。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彩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感悟,有了時間觀念,懂得時間價值,進而珍惜時間。
1. 觀看一分鐘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一分鐘能做什么)
2. 感悟1分鐘:1分鐘之內我們能干些什么呢?
請每個大組拿出你們的任務單。
第一大組:1分鐘可以寫幾個漢字?
第二大組:1分鐘可以做幾道口算?
第三大組:1分鐘可以閱讀多少字?
第四大組:1分鐘可以畫多少棵樹?
該環(huán)節(jié)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的積極性再一次被調動起來。教學要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富有生活氣息,教師不妨就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課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起來,參與到課堂中,從而學會珍惜時間。感悟一分鐘,這個環(huán)節(jié)賦予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融入學生所熟悉的內容,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初心,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提升核心素養(yǎng),不能依賴于模仿和記憶,應該要理解和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牢記學生的主體地位?!安实啊苯o了大家更多的思考,將知識拓展到了課后,留有余味,芳香可人。
四、結語
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從來不是靈光乍現(xiàn),而是教師工作中一點一滴的思考,是一次次思維碰撞后的一次次嘗試。不忘初心,以學生為本,摸索前行,用更大的熱情去探索更適合、更好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各種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黃愛華.智慧數(shù)學課:黃愛華教學思維的實踐策略[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