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微
【摘要】初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根據我國新課改的要求,通過語文學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同時促使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指導實踐,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筆者根據相關工作經驗,主要探析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是一門重要的語言工具學科,這門學科具有人文性的特點?,F階段我國倡導素質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情懷,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由于語文學科本身就帶有人文性的特點,通過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語文課文中包含著很多故事情節(jié)和思想感情,這些都是對學生實行人文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拓展,調動學生的積極態(tài)度和情感,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思想素質。
一、在語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教材中挖掘課本中蘊含的人文情感。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個性特征都不同,因此他們對課文的情感體驗和理解也不同。教師需要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利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有效資源,挖掘積極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感化和影響。具體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方面加強訓練,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品質,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真實感受,從而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意識,這樣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會建立起來。例如教師給學生講《背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關于歌頌父愛的音樂和詩詞,學生在這種父愛氛圍的熏陶下,內心對父親的濃濃親情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生會聯想到自己和父親之間發(fā)生的點點滴滴,從而將這種情感融入對課文內容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大大提升,學生不僅能掌握這一課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且在情感方面得到了深化,這對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二、通過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初中生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階段,他們的思想意識還處于模仿和學習階段。學生和教師接觸的時間比較長,學生會受到教師言行舉止的影響。很多學生以教師作為自己的榜樣,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給學生更多的正能量,讓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更多的為人處世的方法,這對他們以后的發(fā)展非常有利。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該重視對教師的師德教育,經常聘請一些專家進行培訓和講座,盡可能讓每一位教師都參與其中,通過培訓和講座的形式將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和工作要求滲透其中,教師經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就能將良好的思想意識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在以后的工作中,用這些標準衡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言傳身教,促使學生的精神品質和人文素養(yǎng)都能有所提升。
三、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
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F代化的社會屬于信息社會,學生可以利用各種渠道搜集各種學習資源,可以利用網絡、圖書館和自媒體等多種途徑掌握需要的信息,查閱需要的資料。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提一些專題性的問題和探索性的項目,給學生布置業(yè)余作業(yè),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這些專題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出完整的活動計劃,活動實施過程和活動總結。在完成業(yè)余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請教他人,學生和他人切磋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通過這些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同時也能讓學生形成樂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習慣。此外,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團隊協作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明白集體力量和相互配合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這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很有益處的。
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表現文章“留白”,促進人文素養(yǎng)的內化和提升
馬克思關于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提出:教育要保護人的天性,促進人的個性發(fā)展,促進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促進人格的全面發(fā)展,促進生命的全面升華。因此,語文學習就不能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在語文教學中,要把閱讀作品與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在閱讀與實踐的相互消融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重要內涵。真知識是從社會大課堂中獲得的,真性情是從生活實踐的感悟中陶冶的。閱讀教學不僅要善于找準文本的“留白”,還要根據作品“留白”的不同,采取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才能建立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鏈接點,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促進生命的全面升華。通過對文本內容多角度的思考,完成了文本的人文精神向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轉變與內化。
五、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
在現在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有的時候為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某些老師會選擇一些比較花哨的影像課件,以此來活躍課堂的氛圍,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集中。但是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的時候,有的學生還會處在剛剛的內容中回不過神。針對這樣的情況,這就需要老師注意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性。例如,在學習《背影》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為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去找一些比較感人至深的父子感情的影像來播放,因為一旦學生進入那樣的氣氛之中,一時半會是絕對出不來的,這對課文的教學是很不利的。所以,在進行這堂課的學習時,我們可以使用多媒體,但是不要過于花哨,要注意適可而止,只需要找一些與課文內容相結合的圖片來進行語言上的渲染,使學生在這之中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當然,我們還可以多與學生進行互動,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使得課堂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
六、結語
語文學科擔負著語言教育和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雙重任務。教師尤其需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從而完成素質教育的教學任務。本文主要從“在語文教材中挖掘人文情感,通過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等方面探析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馬先紅.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5).
[2]姚志國.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探析[J].祖國,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