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萍
“少教多學”,從字面上理解即教師少教,學生多學。“少教”不是讓教師投入得更少,而是啟發(fā)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chuàng)造性地教和發(fā)展性地教;“多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向深度學習、積極學習、獨立學習。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秉持“少教多學”的理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這就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完成了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教學任務之后,在選修教材人物傳記的教學中,筆者就“少教多學”理念的理解與教學實踐做如下總結(jié)。選擇《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作為實踐對象,有兩個原因。其一,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用偉人的事跡激勵我們,遠勝一切的教育?!苯滩那把灾姓f“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傳記林苑中,觸摸古今中外偉人非同尋常的生活軌跡,體味他們的苦惱與快樂,思索他們的經(jīng)驗與忠告,會給我們增加多少見識與樂趣!和那些杰出的人物‘約會,總是能感受到精神的提升——迷惘中得到啟示、寂寞中領略撫慰、失意中獲取鼓舞?!痹俅危瑥墓慕嵌日f,還有高考應試的需要使然。2007年9月開始,陜西省開始全面課改。2010年陜西第一次采用新課標全國卷,人物傳記閱讀也第一次被列為考試閱讀內(nèi)容,分值為25分,占高考滿分的1/6,分量可謂重矣。
傳記教材選取了中外優(yōu)秀傳記作家有代表性的、不同類型的作品10篇,傳主分屬不同的行業(yè),有中國古代詩人、現(xiàn)代作家、革命領袖,也有外國音樂家、科學家等。在此,筆者以第一篇《杜甫:“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為例,就自己對“少教多學”理念的理解與落實總結(jié)如下。這篇作品文學性較強,牽涉到的歷史事件較多,閱讀理解難度較大。教學時,筆者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材、配發(fā)資料
緊緊圍繞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預習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后檢測環(huán)節(jié)都予以體現(xiàn)。
預習環(huán)節(jié):首先布置學生通讀課文兩遍以上,有條件的閱讀節(jié)選部分之外的其他章節(jié)。和教材配套,學校統(tǒng)一配發(fā)的資料是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實驗教材《新學案》,學生完成上面的“自主學習篇”——知識積累。一方面完成了對字詞的積累,掃清文字障礙,一方面了解了作者、傳主的信息,積累了文學常識。認真閱讀教材正文前面的“閱讀提示”,了解閱讀重點及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特色,閱讀就有了方向感。
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教材正文后的“思考與探究”。筆者認為,文后所列問題恰恰是傳記文章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第一大題,關(guān)乎文章的行文思路,要求學生將文章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做以梳理?!啊L安十年的困頓,孕育了他思想變化的種子;‘安史之亂中的流亡生活則使得杜甫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豐富了自己的愛國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庇枚鸥Φ脑姼枵f明杜甫思想轉(zhuǎn)變的過程。第二大題,是傳記在藝術(shù)手法的突出表現(xiàn)。作者馮至要求自己達到的寫作要求“還杜甫的本來面目,他的偉大之處和歷史局限都要寫夠,寫出分寸”,如何理解。第三大題,涉及傳主本人的成就,討論“為什么杜甫詩歌稱為詩史”?!缎聦W案》的“重難探究篇”包括“名句賞析”“問題探討”,總結(jié)歸納了作品主旨與藝術(shù)特色。教材與《新學案》內(nèi)容有提示時,教學不必啰嗦。
課后檢測環(huán)節(jié):布置學生完成《新學案》上的訓練落實篇,分兩大板塊,首先是字詞句的鞏固運用,還有拓展閱讀。這些內(nèi)容既可擴大學生視野,又強化了閱讀理解能力訓練。
二、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引領作用
毫無疑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是領路人,是教學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的設計師,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教學進程。
首先,要對重點問題條分縷析,要學生有明確的學習方向。預習階段,學生應該做一些筆記和摘錄。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時代有什么樣的特點;從杜詩入手,分析詩人的情感變化與社會間的關(guān)系。帶著任務讀書,才會有更好的效果。課堂教學時,課后第一題的問題問得比較大,杜甫的思想與經(jīng)歷、所處時代關(guān)系密切,他的思想變化又反映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梢砸员砀竦男问綄栴}細化,從而更好地完成對文章重點內(nèi)容的解讀。
其次,結(jié)合對杜詩的欣賞,完成對杜詩特點“詩史”特點的把握。從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為什么被稱為“詩圣”。書上節(jié)選的三個部分,恰是杜甫從“小我”向“大我”的蛻變過程。從關(guān)心個人的生計,再到夾雜在逃難的隊伍里親歷戰(zhàn)爭,感受人民苦難,最后從宮廷走向人民,杜甫的思想變遷與他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這些經(jīng)歷也被他如實寫進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寫盡他在長安的屈辱與辛酸,《兵車行》則是他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反映出安史之亂前的實況,反映出他內(nèi)心的矛盾與偉大人格。此外,《悲陳陶》《月夜》《春望》《北征》《麗人行》、“三吏三別”是反映他心路歷程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教材上的相關(guān)提示外,應該讀懂鑒賞。教材引用的杜詩不下30首,無論語言還是思想上的變化恰是詩人蛻變的論據(jù)。感受杜詩的深刻與精工,又反過來理解了杜甫的偉大。
最后,啟迪學生質(zhì)疑。即便是大家手筆,也有表達不妥之處。比如,文中作者在感情傾向出現(xiàn)偏差。困居長安的詩人杜甫為了生計想方設法,到處投贈詩賦,作者卻說“杜甫為了謀得一個官職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不擇手段”是明顯的貶義,對于才華橫溢的詩人我們同情還來不及了。胡人來到長安城,為非作歹,無惡不作,作者卻說“胡人凱旋”,立場明顯不妥。文中也有表述上的瑕疵?!鞍姿匀灰矞S陷了,杜甫在局勢急驟的轉(zhuǎn)變中開始了流亡的生活。”其中,“急驟的”是修飾“局勢”的,定語順序錯了。像“凱旋歸來”“長期的淫雨”都是明顯的語義重復。雖瑕不掩瑜,但作為治學,勇于質(zhì)疑是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以及電子教學資源
作為輔助手段,多媒體對教學的作用是突出的。它不僅容量大,而且形象直觀。比如文章教學的目標、文體認知、文學常識,難、重點解析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形式呈現(xiàn)。中央科教頻道拍攝的大型系列片《唐之韻》系統(tǒng)介紹了唐代優(yōu)秀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其中,第9、10集花費近一小時時間講述了“千秋詩圣——杜甫”,能讓學生全面了解杜甫的家世、生平,還有杜甫的創(chuàng)作及其代表作品鑒賞,介紹全面具體,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
事實上,不光人物傳記閱讀教學可以運用這樣的思路,人教版必修教材、選修其他教材教學也可用這樣的思路?!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交給學生方法,也就教會了他(她)讀書的本領。事半功倍。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其初衷與歸宿都是如此。教學是一項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事業(yè),學無定法教無定規(guī)。筆者始終是一位躬耕的農(nóng)夫,除了選擇勤奮,不斷探索,挖掘?qū)W生身上的潛能,別無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