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王軍 陳一巧
高中論述文寫作的最大價值其實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而這兩個能力的背后是靠思辨能力支撐的??梢赃@么說,學生如果缺少思辨的能力,他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就很容易出現(xiàn)“淺表化”的現(xiàn)象。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我們在批改學生的論述文時,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一個作文材料的認識達到了驚人的相似程度。我不禁想,是什么讓四五十位同學乃至上百上千名同學對一個作文材料的認知如此相似呢?關鍵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作文材料的導向。導向是根源,任何的論述文材料它都有一個寫作的意義導向,例如它的核心詞是“爭”與“不爭”的問題,那所有的學生必須遵照這兩個關鍵詞展開自己的思考,不可以另起爐灶;第二,知識背景相似。同樣是高中生,學習相似的文化課程,接受的教育和思想不得不說是非常相似的;第三,生理年齡接近。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生理年齡和認知水平是密切相關的,相同或相似的年齡往往會有比較靠近的思想認知。我們認識原因是為了解決問題,除了第三點生理年齡的問題無法更改,作文材料的導向和知識背景是可以在相對的局限中得到突破的。而突破的方式,就是學會“橫向拓展的思辨”。我們分別從“相關性”“相似性”“相反性”和“層第性”四個方面闡述。
我們以一個作文材料為例:
當仁,不讓于師?!鬃?/p>
我不與人爭,勝負均不值。——詩歌《生與死》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這篇文章是我們學校高二期中考試的試題,這里的寫作意義導向也非常明確,就是孔子讓我們要學會“爭”,詩歌則教我們應學會“不爭”。所以很明確的可以看出作文材料的關鍵詞是“爭”和“不爭”。在這樣的導向下,學生半數(shù)以上人的立意是“要學會有所爭,有所不爭”也就是該爭的爭,不該爭的不爭。這樣的立意固然是對的,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半數(shù)以上的人都論述著類似的觀點時,改卷者是會審美疲勞的。那么根據(jù)這篇作文材料,我們該如何實現(xiàn)思維的突破呢?
一、相關性
所謂“相關性”,就是我們應該學會找出相應的邏輯關系。關于“爭”和“不爭”,我們應該想想這二者之間可以有怎樣的“邏輯關系”。比如目的關系,“爭”是為了“不爭”或者“不爭”是為了“爭”;比如因果關系,因為懂得爭,所以懂得不爭或者因為懂得不爭,所以懂得爭;比如遞進關系,“爭”而達至“不爭”或者從“不爭”進而達至“爭”;比如條件關系,有了“爭”才有了“不爭”或有了“不爭”才有了“爭”;比如承接關系,先懂得“不爭”而后懂得“爭”或先懂得“爭”而后懂得“不爭”;比如包含關系,“不爭”是“爭”的一種等等。我們在這種相關聯(lián)的辯證詞組作文材料中,往往需要這樣的邏輯關系梳理,因為邏輯關系的呈現(xiàn),會讓說理更加有條理的同時,也會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更加深刻。而這種相關性,并非所有的作文材料都可以用“邏輯關系”來套用的,我們需要靈活地轉化,找出相應的關聯(lián)。
二、相似性
“相似性”就是能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找到與作文關鍵詞相類似的生活經(jīng)驗或者人生經(jīng)驗。我們還是以“爭”和“不爭”為例。在我們的生活經(jīng)歷中,“爭”的東西往往是看得見的名位或利益,對于看不見的精神品格我們卻往往“不爭”,所以,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真正該爭和不爭的事物。當然,這是總體生活經(jīng)驗上的認知,在這之前我們作為學生,我們執(zhí)著于“爭”的可能更多是看得見的分數(shù),而對于看不見的積累和努力我們卻總是“不爭”。這就是聯(lián)系自身,聯(lián)系當下和聯(lián)系生活的相關思考。當然,相似性的關聯(lián)在作文的材料中沒有那么明晰,我們就需要悉心思考。
例如有一則作文材料是這樣的:
一對價值昂貴的瓷碗,平日里備受主人喜愛。一次酒宴,瓷碗中的一只不慎被打破。就在瓷碗行將被丟棄時,席間一位古董修復師帶走了它。幾天以后,當它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時,已成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瓷碗全用金汁彌補,華光內(nèi)斂,盡顯凝重尊貴。而讓人嘖嘖稱奇的是,破碎得最厲害的碗壁上,竟現(xiàn)出一朵朵或盛開或含苞的金梅來。面對如此美麗的“重圓”,主人甚至想把另一只也打破。
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對之有關生活的延伸是:殘缺的碗好比挫折的人生,而挫折的人生可以讓你突破自我。這樣的相似性聯(lián)系是可以的,但是這樣的聯(lián)系也是不夠全面的。挫折的人生未必一定能讓人突破自我,我們不應該贊美“挫折”本身,我們應該贊美的是面對挫折的態(tài)度。所以,這里的相似性聯(lián)系更好的是,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對自己負責,應該慎重對待每一個生活的關口和選擇,但是生活很難全然一帆風順,在遇到“挫折”時,如何面對,并能將不利轉化為有利,就像這個破碎的瓷碗反而因“破碎”而更加美麗,這才是至關重要的。這里的相似性聯(lián)系告訴我們,對相關生活生命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要準確、合理而全面。
三、相反性
我們需要思及關鍵詞的相反層面,就是他的對立面。就像這個材料,“爭”的對立面就是“不爭”,“不爭”的對立面就是“爭”。這里的對立層面看似非常清楚,其實這里還隱藏了一個層面,那就是自己和他人。我們立論的角度往往是自己面對“爭”和“不爭”的認知,能從自己的“爭”和“不爭”從而過渡到面對他人的“爭”和“不爭”,就顯得非常可貴。例如面對他人的“爭”,我們應該安和;面對他人的“不爭”,我們應該爭取。當然,這里的相反性不一定都是一眼看出的對立面,像“爭”與“不爭”,“有為”與“不為”等等。例如一個作文材料:底子是一個人的累積,底氣是一個人的呈現(xiàn),底子和底氣你怎么看?說說你的看法。面對這個材料,很多同學都會說,底子是底氣的基礎,底氣是底子的展現(xiàn)形式,所以我們想底氣足則需要底子厚。而我們應該想到的是,底子的累積絕不應該著意于底氣。因為如此功利性目的的底子絕對不是真正的底子,它是虛浮的,以此為憑依的底氣也是虛妄的、自以為是的。這種相反性就不是字面上呈現(xiàn)的對立關系,而是邏輯上的否定關系,這種否定關系更應該讓學生意識到,并刻意去訓練學生的這種意識,讓他們學會逆向思考問題。
四、層遞性
層層遞進的思考方式會讓文章不斷走向深刻。我們還是以“爭”和“不爭”的材料為例,比如我們除了跟物質(zhì)爭,我們還應該與精神爭,我們除了跟他人爭,我們還應該與自己爭,還應該與整個世俗相爭,最后可以落腳于“不爭”。這個部分層遞的關系非常明顯,從物質(zhì)到精神,從他人到自己再到整個世俗,從爭到不爭。這種層層遞進的關系是適用于絕大多數(shù)的論述文的,比如底子和底氣,我們也應該是個人的底子到群體的底子再到國家民族的底子,底氣也應該突破個人的底氣達至群體的底氣最終到國家民族的底氣,這樣才有了普遍性的意義和價值。而關于層遞性的思考,我們也有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從例子中可以看出,我們往往是從個人到群體的層遞,是從外在到自身的層遞,是從物質(zhì)到精神的層遞,是從有形到無形的層遞。
我們在寫作論述文時,應盡量做到有深刻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不是天然就擁有的,是需要我們面對寫作材料,以相應的方法對其橫向拓展,仔細思辨,從而發(fā)現(xiàn)作文材料中潛藏的深刻指向,最終才逐漸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