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時語:2004年夏天,我8歲,我和兩個弟弟跟隨媽媽張俐和爸爸黃曉星離開美國那所完善的華德福學校和美好的人智學社區(qū),來到成都琉璃場那片廢墟般的農家樂去實現(xiàn)爸爸媽媽心目中的學校和社區(qū)。
當時,我和兩個弟弟只會講英文,不太會講中文。很多老師和大人也不太了解我們的世界。爸爸媽媽也忙得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和我們交流。幸運的是我有表弟梁偉斌和李麥同學天天在一起自由玩耍,玩得很開心。我們基本上就是被放養(yǎng)狀態(tài)。有同伴玩耍消除了我的孤獨感和陌生感。我努力跟他們學習講中文,幾個月過后就很順利地可以用中文交流了。學校初創(chuàng)階段只有幾個班,每個班級只有幾個同學。老師們都很善良,他們跟我們都像親人一樣。我感受不到一種學校氛圍,而更像一個大家庭。
從六年級到八年級是我在成都華德福學校生活最美好的時段。那時候很多同學已經走了,留下來的同學都是很好的朋友,班上氛圍團結和睦。老師們也更有經驗了,上課更順暢,學習很有成就感。
那時我非常喜歡學習,在這兩年半的學習經歷中,印象最深刻的體驗就是游學。我們七年級去絲綢之路兩個星期,八年級去了德國六個星期。絲綢之路的游學讓我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大開眼界,見證了美麗的西域,深深地被西域文化所觸動。我們玩得很開心,也學了很多東西,我們互相照顧,同學之間建立起更緊密的關系。而德國的游學讓我感到班級一起去旅行是多么幸福??!我們?yōu)榱藴蕚涞聡螌W,德語老師為我們增加了德語課程,強化我們的德語,學習德國文化。為了游學,班級組織了籌款活動,在一年里我堅持每周做餅干和其他點心出售,這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體驗。到了德國我們各自寄宿在不同的德國家庭里,跟德國家庭的孩子一起上學和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帶著我們深夜步行橫穿柏林、吃柏林美食、參觀博物館和教堂,這一切都讓人留戀。
2004年初創(chuàng)時期的成都華德福學校
孩子們小時候,左一為黃時雨,右一為湯一鳴,右二為李麥
2010年夏天,我從成都華德福學校八年級畢業(yè)了,去了加拿大的一所華德福高中,提前一年完成高中的必修學分,進入了加拿大奎斯特大學,主修哲學和文學。大學畢業(yè)后,我在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教育專業(yè),從中也了解了很多不同的教育理念。但是最終我選擇了華德福教育,因為我看到了藝術性教育對于孩子和老師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
從去年九月開始成為華德福老師以來,我常常感到大家對華德福畢業(yè)生和對我的期待,甚至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大家會覺得一名華德福畢業(yè)生當華德福老師理所當然應該很優(yōu)秀的。實際上,當好華德福老師真的不容易,不僅僅要熟悉華德福教育理念、備課、觀察孩子,還要保證自己睡得夠,好好享受生活,做藝術活動、靜思,與精神世界建立聯(lián)系。做到最基本的要求需要很強的意念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在拼命教學和工作中常常感到疲憊不堪,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孩子們在一起有時也覺得很消耗生命力。
作為老師,回想起我上大學時對華德福的質疑,我依然會覺得華德福實踐起來不容易,而且與實現(xiàn)華德福的社會意義的目的差遠了,因為缺乏對華德福教育這個更高層面的愿景。國內大部分華德福學校初期都還在生存的階段,只要活下來就好了。老師也是,只要有精力去堅持就好了。但是僅僅是為了生存而生存是不夠的,人會在忙碌中犧牲自己。如果這種生存模式作為慣性繼續(xù)主導著我們辦學和做事的方式,那么華德福教育能否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我想關鍵是在于我們能否有意識地建立一個滋養(yǎng)人的身心靈健康的社區(qū)。
李麥:以前成都華德福學校有一棵很大的樹,最粗的樹干上綁了條繩子。
這根繩子很長,一直垂到地面,繩子上有幾個繩結,繩結的間距不是很寬,我小時候的兩只手握住就剛好卡在兩個繩結之間,在我知道這件事之后我就抓著繩子,瀟灑地從房子的一端蕩了下去,但蕩到最低點的時候被繩子冷酷地扔在了地上。我站起來看著自己磕破的膝蓋,想哭又覺得哭了就不酷了,最后茫然地被圍觀群眾帶去上碘伏。
這種危險又剌激的玩具出現(xiàn)在一個學校里面一定有點不可思議,可是更不可思議的是所有學生都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樂此不疲,課間排隊當人猿泰山。
這種玩具學校還挺多,還有一個粗麻繩做成的網網在兩棵樹之間,可以爬上去把自己纏住。秋千也不會少,不過坐的地方是吊著輪胎,大概除了可以蕩還可以旋轉,還可以一屁股從輪胎里漏到地上??墒且灿型婺伒臅r候,所以上房揭瓦、上樹翻墻就是我們的強項了。我剛認識同學黃時語和他弟弟黃時鳴的時候,最羨慕的大概就是他們蹭蹭蹭就上樹了,偶爾也會不小心噗通一下就摔下來了。以前我們班屋頂破了個大洞,大家都非常積極地試圖從屋頂翻出去。最終大家也都如愿以償,除了蹭了滿身灰被媽媽罵了之后發(fā)現(xiàn)那洞里面并沒有武功秘籍。
除了大型危險玩具當然還有小型的,比如磨得非常光滑做工非常精致的木頭,奇形怪狀,說是什么都可以。還有沒五官的布娃娃、沒五官的天使、沒臉的羊等等,這種“沒有臉”也許就是華德福的早期特色吧。很多時候這些沒有臉的羊毛玩具會被放在各種各樣的布上,顏色夢幻像彩虹的,材質一撕就碎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們是LGBT(非異性戀)的忠實擁護者。不過這些布用得最多的時候是期末展示,把我們平時畫的得意之作擺在各種各樣的布上面配上上好的仙人掌,莫名其妙覺得很優(yōu)雅。
我們不僅下課在玩,上課也在玩。小時候用半個身體那么大的本子畫:唐僧愛哭,又哭了。孫悟空翻不出五指,佛祖的手有點難畫。長到7年級用A4大小的本子畫:唐僧原型玄奘走絲綢之路,佛祖的頭為什么這么難畫。今天講埃及冥王奧利西斯娶媳兒了,隔天講他被弟弟分尸了。上課前沒事先跑一圈,丟丟沙包。上數(shù)學課就真人模擬大富翁,我是兼職銀行家,今天我要買房,明天翻倍賣出,被同學嫌棄賣不出,最后只好自己住了。上化學課就先造爐子,今天生石灰,明天熟石灰,新鮮又純天然,不知道還以為我們在上烹飪課,雖然真的有上過烹飪課——烹飪披薩。為什么是披薩呢?因為實際上是英語課。語文課也在玩,小時候只能混個士兵甲,長大就能演媒婆啦。這么看最不好玩的是手工課,大家坐一排一起織毛衣,你的毛衣有個洞,我的袖子沒有口。
這些就是我們在成都華德福學校的經歷,總有人覺得華德福很神,包治百病。其實不過是因為這些不一樣的經歷,所以我們變得有些獨特而已。因為大家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同的人類。
這大概就是華德福教育潛移默化教會我們的,我們不能狹隘地用自己的觀點去約束和評價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
湯一鳴:我在2006年9月份正式入讀華德福小學五年級,在入學前的幾個月我曾來這里試讀過3天。我覺得對于一個一直在公立學校上學的學生來說,第一次來到華德福的感覺肯定是很不同的。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地方很難和一般意義上的學校聯(lián)系起來。
在那個時候華德福的地理位置是相當偏僻的,當初我們上課的地方感覺就像是個野外度假村樣,學生人數(shù)非常少。在我試讀期間的小學部只被分為大班和小班,加起來也就十幾人而已,學生和老師之間都相互認識,大家關系也都很親密,現(xiàn)在想起來像是一種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
除了環(huán)境之外就是課程,讓我印象很深的是華德福的第一堂課有110分鐘,被稱為主課。我記得在我試讀前的一周里他們在郫縣農村的農民家里體驗農民日常生活,所以在回來后的幾天里,他們把當時的一些經歷和知識點系統(tǒng)地寫到了主課本上。對于這種版塊式的學習方式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我們的課本是由我們自己制作出來的,這樣能在心里真正留下印象。在一段時間內非常集中地去學習某個主題學科,我覺得是很好的。
平時在課上我們交流得也很多,相互有充足的討論空間。因為人數(shù)較少,老師能夠把精力放在每個學生身上,這種學習氛圍我覺得在普通的學校是很缺失的。當然這些也都是我后來的看法,當時我選擇華德福學校的原因其實比較模糊,可能是年齡太小,我不太記得清了,只能說當時感覺還不錯,于是就轉了過來?,F(xiàn)在看來對于這個選擇還是感到很慶幸的。
華德福的學習方式就是不單單停留在書本文字上,更重要的是真正去親身體驗某些東西,認清事物的本質。這其實和我們古人的學習方式是非常契合的,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而對于知識道理層面的東西我們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多年后我們舉行了同學聚會。當我再一次見到他們時,大家都已經找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并且分散在完全不同的領域。他們對于自己想做的事沒有遲疑,當然我想這也是經過慎重的選擇后才決定下來的。引導一個人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這可能也是一個學校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吧。
何潤澤:2010年左右,在四年級下學期我加入了成都華德福學校學習,當時班上只有10個學生。剛進入學校時所感受到的與在公立學校的氛圍完全不同,每當午飯的時候大家都可以跑去院子里,在樹蔭底下或竹林之間享用午餐。天氣好的時候,風吹過樹葉,因有綠葉的遮擋,就算是盛夏的陽光也不會感到過于煩熱。每天來學校仿佛都是在郊游一般。小學時候的班級相比較起之前所就讀的其他學校來講,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的十分的近,不論是同學之間,還是與老師,甚至與廚房的師傅阿姨們。
被摸頭的就是何潤澤
還記得當初剛入學時,母親在得知學校的課程設置后,擔心得愁眉不展??赡苁菗漠敃r讀四年級的我會考不上大學吧。最開始的幾個月里母親買了很多的課外輔導書,在家里親自再給我補課。但是每當我回家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跟她分享今天在學校中的奇聞逸事時,母親總是舍不得打斷我,只是安靜地聽著。久而久之,她也就放棄了給我補課的計劃?,F(xiàn)在再想起來,讓一個大學教授給自己補習,自己還真的是暴殄天物。
九年在華德福學習的期間,我的家庭和我個人都有著很大的改變。相比較人智學和華德福社區(qū)在我家庭成長方面所帶來的影響,我的改變并不值得一提。小時候,在印象中父親永遠是忙碌著的,不知道如何去和父親交流。以至于,到高中之前,當有人問我:“你父親是做什么的?”我都只能以尷尬而不失禮地微笑回應道:“我也不是很清楚……”再后來,有天父親和母親決定創(chuàng)辦一所華德福學校。從那之后家里的氣氛和交流的模式開始有了變化。
在天府嘉元森林學苑正式成立之初,父親變得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但是和之前不同的是,他終于找到了一個自己熱愛的事物。這改變的不僅是心態(tài),而是面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這直接影響著我們家庭的相處。漸漸融化被冰凍的心,再一次獲得了被愛和愛的機會。當再次聽到父親發(fā)自內心的笑聲時,已經完全不記得上一次是什么時候。
毫無疑問,孩子成長之中受到的最大影響來自家庭。從小幾乎只接收到了母親方面的影響:包容、謙讓、柔和等,導致我經常會被他人說太過與世無爭,沒有點男孩子該有的“野性”。小時候不愿意去接受來自父親那方面的信息,是因為感覺父親離我太遠了。時間到現(xiàn)在,我們終于漸漸開始了解對方,在愿意去接受來自另一邊的分享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一直都在身邊,只是這種陪伴我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他也沒有表達。
所以華德福這個教育體系給我?guī)淼淖钌钸h的影響,就是給我一次機會走進父母的內心,真正去了解他們是什么樣的人。也給第一次為人父母的他們一次機會,了解我的想法,兩者建立一個溝通的渠道。當學校和家庭的氛圍切合時,一個家庭才真正的一起踏上了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