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善美真學校校長戴照華
戴照華(臺灣善美真學校校長):我想從“人”“大”“天”的甲骨文研究開始,創(chuàng)造這種圖形文字背后的想法是什么?文字學家破解甲骨文時需要很大的想象力。例如“化”,看圖形其實是“人”字右邊加上一個旋轉了180度的“人”,是不是像一個太極圖?它讓我們了解到萬事萬物的變化,有一個中間點是不變的。同樣的,當我們將“大”倒過來,再加上“月”,就變成“朔”。一月之中,月亮有明亮的時候,也有看不到的時候。這個看不到的時候,就叫“朔”。如果只是聽讀音,可能你會問“朔”為什么跟月亮看不到有關?可是你回頭去看字形,就會產生想象。當然,你看不到月亮,月亮還是在那里。這樣來看,甲骨文已經(jīng)讓我們看到人的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白天看得見的狀態(tài),另一種是夜晚看不見但仍存在的狀態(tài)。我們再回頭來看“天”,為什么要一個人的形狀再加上一個圓圓的東西在上面?這代表我們對“天”在文化上的感受,其實天跟人是連在一起的。
慶典開幕式上,成都華德福學校五位創(chuàng)始人:從左至右分別為李澤武、Ben、Thanh、黃曉星、張俐
古文字的線條、形狀、空間布局給我很多啟發(fā)。這些啟發(fā)從哪兒來?雖然我參考了一些古文字學者的研究,但最終是從我的華德福教育實踐、人智學對人的意識演變的描述中得到了這樣的解釋。
所以我相信人智學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當我回頭去看這些古文字,我發(fā)現(xiàn)心魂被提升到一個新的地方,我對中國文化產生新的敏感。
而這種敏感性同樣也可以用來做兒童研究。孩子的身體、孩子的12感官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你會有新的領悟。如果視野再大一點,我們甚至可以看到,當我教孩子形線畫時會在他身上產生什么作用。當我教孩子中國書法時,會在他身上產生什么作用。而且這個作用不只是現(xiàn)在而已。我在一年級教他形線畫,對他12年級有什么影響?我在一年級跟他講的童話故事,對他35歲有什么影響?如此,我們的課程基本上就會完全按照孩子的需求給予他。
當我們的敏感度提高到這種層次后,最后就是保持不斷變化的中道。什么是中道?《尚書·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中就是中道,你要在清醒的意識里去掌握它,同時還要在另一個意識里去跟它共存。如果你能夠敏感到孩子現(xiàn)在所面臨的狀況,你能夠敏感到在文化傳承中可以給孩子的東西,你一定可以敏感到萬事萬物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它不會讓你所做的事違背整個宇宙和道德的法則。所以你要維持心處在這個動態(tài)的中道上。
王守茂(北京谷生學園老師):世界華德福教育經(jīng)歷100年,過去的100年已經(jīng)結束,未來的100年,又會怎么樣?可能沒人知道,但一定和現(xiàn)在的100年不一樣。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人受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
北京谷生學園主班老師王守茂
我剛開始帶第二輪的一年級,我看到當今孩子的感官發(fā)展缺失得更厲害了。接下來,我要做的可能重點會強調感官的教育。我們怎么與時俱進,老師有沒有看到這個時代孩子的變化?如果看不到這些,可能會走偏。
每一個人從世界獲得的所有印象,都是通過感官。如果感官缺失,那么他的學習、安全感、自信、想象力可能都會受影響。之前八年主班老師的經(jīng)歷,我對此深有體會。在八年級時,孩子的學習能力、工作熱情、對世界的喜好、對人的敏感程度,都和他的感官有關。一些孩子發(fā)展得非常平衡,我感覺這幾年的工作沒有白費,但同時也有一些遺憾和內疚。一些孩子,因為感官基礎不好影響到學習和成長。
因此,第二輪的帶班,我開始嘗試一種德國移動教室的新模式。我覺得和孩子一起工作,總是幸福的。我又有機會可以和孩子在一起,重新來看當今的孩子,重新審視自己感官的敏銳程度,是不是捕捉到孩子的一些細微變化,這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華德福到中國15年,我們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做了哪些工作?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反思,在下一個100年,中國的華德福教育一定會給世界的華德福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李澤武(成都華德福學校校長):成都華德福學校提倡“國際教育,非常本土”,這15年,我們一直在做這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對于原典思想的理解,即華德福教育基本思想的理解。
第二,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當華德福教育到達中國之后,還有一個反向交流的作用。在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中華大地上,肯定有一些特別的文化。我認為讀經(jīng)典非常重要,我們需要進入中國經(jīng)典之中去琢磨中華文化。
第三,關注兒童的當下,也就是兒童的本質。我們在思想上可以溯源宇宙世界萬物星辰,但你畢竟還是活在此時此刻。所以要看到孩子的生性、心性和靈性是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有變的東西也有不變的東西。
今天的議題,更多在探討中華文化。而對中華文化的深度理解,也是我們的現(xiàn)實需求,我們課程里的《黑暗傳》,是華德福老師們開發(fā)的一個材料,所謂漢民族的史詩,有些觀點我不一定認同,但作為一個材料,很多老師運用得相當好。
我們有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當然也有很多紛爭,但不管怎么樣,上課你要用到這些材料。但現(xiàn)在全國各地對于材料的運用,我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內容所占比重并不高。老師們?yōu)槭裁床挥弥袊牟牧希窟€是自己束縛了自己,沒有站到施泰納先生所說的宇宙的高度,沒有從天地人的高度去看。
怎么理解原典?我覺得將原著讀出來是一個重要途徑。人智學給了我們另一個途徑,立于天地人之中,保持中道。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時,你可以熱愛,但一定要跳出來。
最后,關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我的總結中國文化是天道與人情,西方文化是自我與世界。
成都華德福學校校長李澤武